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源流初探

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风格独特的流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的歧视和习武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且年代久远,可查阅到的史料不多,所以对八卦掌产生、发展的历史真相无法作出确切的定论。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八卦掌和我国传统武术的其它流派一样,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历代劳动人民和武术师们是它的真正缔造者。

八卦掌最迟在清代嘉道年间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它的出现,是我国武术长期发展、日趋普及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明代和清朝初叶,武术的发展达到了强盛时期,就为八卦掌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我国的武术源远流长。从有关记载中可知,早在原始社会里,武术就已经在人们的生产活动(狩猎)和部落战争中开始萌芽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武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进一步得到发展。例如,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齐国的拳术十分兴盛;而地处东南的越国和北方的赵国,剑术得到普遍开展;两汉三国,武术套路逐渐形成;两晋时期,“口诀要求”已经出现;唐代,武术伴随着经济的繁荣趋于兴盛;宋代,武术业已成熟并形成体系,在民间商业性的习武卖艺活动十分发达,并产生了群众的武术组织——“社”。

在这个基础上,明清时期的武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一方面,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人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成了《纪效新书》、《耕余剩技》、《武备志》等一系列专著;另一方面,民间的武术活动开展得十分普遍,各种流派、套路应运而生。八卦掌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并问世的。因此,从本质而言,八卦掌是历史上劳动人民和历代武术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源远流长的武术传统在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

根据史料和公认,董海川是八卦掌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是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生于公元1797年10月13日(清嘉庆二年),卒于公元1882年10月25日(清光绪八年),享年85岁。

据传海川先师出身贫寒,幼嗜技击,尚侠喜游。年轻时在乡里因反抗恶势力的压迫,误伤人命,而奔走他乡。他决心遍访名师,学武习艺以防身抗暴。相传在安徽九华山,他得遇“云盘老祖”尽受其技,经过长期潜心研习,成为了现今传承的八卦掌。清咸丰年间,海川先师流落至北京,生活无着。后经人介绍,入王府当差。埋名隐姓,不与人争,以至无人知晓他是一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大师。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他的绝技被人们发现,前来请教求艺的人日渐增多。海川先师择人而教,授徒十分谨慎,要经过反复考察,确实为人正直、诚实的“君子”才传授技艺,门下弟子有百余人。他在授艺时,不是简单地要求习艺者模仿自己,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条件,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所以八卦掌之所以能够在统一的基调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并获得绵绵不断地发展,与海川先师的这一指导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海川先师声望日隆,前来比武较艺者越来越多。无论对方是何门何派,海川先师以礼相待,服之以艺,感之以德,表现出高尚的武德。而且,他善于从对手身上吸取诸家之长,融汇贯通,丰富自己,因而技艺不断提高,臻于化境,成为八卦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在海川先师的弟子中,深得八卦掌精奥,对推动八卦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首推程廷华先生。

程廷华,原籍河北省深县城南程家村人。在北京崇文门外以经营眼镜为业,人称“眼镜程”。廷华先生代师传艺影响很大,其时武林中无人不知“眼镜程”。如著名的人称为“翠花刘”的刘凤春,由于“入董门晚,年最幼,受董教浅”。程廷华“强教之,刘亦力学不倦”,终成一代武林高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廷华先生目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暴行,极为震怒,奋起反抗。他凭借八卦掌绝技,以一当十,从容地与几十个侵略者周旋,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无敢进者,怒且以为神也”。最后,侵略者招来大队人马,以火器围击,就这样,廷华先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而献出了生命。

董海川先师的弟子中,除程廷华之外,著名的还有尹福等人。

尹福,字德安,通县人,“擅纵跳术,尤精状元笔”,后为肃亲王家庭武术教师。

施继栋,河北冀县小寨村人,为人谨厚,功夫精纯,深得海川先生的器重。

李存义,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易名存义,字忠元,河北省深县人。人称“单刀李”。幼习形意,后得海川先生指授,技艺日长而闻名海内。1912年当选为中华武士会教任务主,曾于北京战胜外国力士,获得一等金质奖章。

马维棋,北京人,在东城开“维记德煤铺”,人称“煤马”。研习八卦掌,臻于佳境,燕赵知名。

宋长荣,人称“飞腿宋”。十二三岁即开始从海川先生习艺,以下盘掌见长。

梁振甫,字照定,河北冀县郝家塚村人。在京以估衣为业,人称“估衣梁”。

韩福顺,又名韩六,河北冀县城南彭村人。精通八卦掌、八卦六十四转刀、八卦八趟子路走刀、刀、转环刀、对劈刀。

张占魁,字兆东,河北河间人。幼嗜技击,初习少林拳,又拜形意大师刘奇兰学艺。天津后供职 警务处,捕盗安良,成绩卓著。门下弟子甚广。

刘凤春,字茂斋,河北涿县人,以制卖翠花为业,人称“翠花刘”,乃董海川先师之·6·关门弟子,深得董学之精髓,后辈钦之,亚于程。

刘德宽,字镜远,河北省沧州人。人称“大枪刘”,在北京颇负盛名。中年至京津一带,与李存义、刘凤春等人一道研习形意、八卦,兼得武当、少林两派之精华。

此外,海川先师的弟子尚有宋永祥、史六诸人。

这些人身居社会的底层,各怀绝技,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武术和武德为己任,使八卦掌得以流传不绝。其中,程廷华先生反抗暴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而为国捐躯,堪为后世的楷模。

程廷华等人授徒甚众,现仅将笔者所知略陈如下:

程廷华所传弟子:刘斌、姬凤祥、张玉奎、孙禄堂、杨明山、冯俊义、李文彪、李汉章、王丹林,刘振宗、关龄峰、秦成。

尹福所传弟子:马贵、何金奎。

张占魁所传弟子:韩慕侠、王俊臣。

李存义所传弟子:尚云祥、李文豹、黄柏年、郝恩光、李海亭。

刘凤春所传弟子:周祥。

刘斌,字昆泉,原籍山东省盐山县,生于北京。10岁拜师学艺,多年不离程师左右,故技精深,所学甚广,尤精轻功。

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河北省完县人。先拜李魁元为师,后跟郭云深学艺,经郭云深引见又拜程廷华为师,技艺大进。客奉时,曾击败俄国大力士。著有《太极拳学》、《形意拳学》、《八卦掌学》,结撰精心,形理俱善,影响很大。

程海亭,名有龙,程廷华之子。少年丧父,力学不辍,精熟八卦门拳械,兼潜心研习太极拳20年。其三才剑、纯阳剑、六路戟,为同辈间绝唱。

李文标,字光普,河北人,精八卦掌。

马贵,北京人。先拜海川先师学艺,后又随廷华先生深造,精点按术,对麻窍死穴之术,造诣尤深。清光绪年间充肃王府护院。

韩慕侠,又名金镛,拜张占魁为师,习形意拳及八卦掌。技成后漫游南北,广遇名家,艺乃大进。故韩之八卦掌、刀、剑、枪造诣极深,“为北方八卦门后起之一绝”。1918年于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泰尔。

王俊臣,河北河间人,曾师李存义习形意,在保定军官学校任教员时,立武术研究社,受学者甚众。擅五行剑、连环剑、梅花剑、六合剑、三才剑、三合剑、九州棍。

尚云祥,山东乐陵人,鞋工。从李存义学形意,又得郭云深指授。孙禄堂在《八卦掌学》中盛推尚得存义刚劲之功,“体刚无柔,为侪辈冠”。

郝恩光,字海鹏,河北任丘人。精悍健拳械。清末,任正定某武术社主任教员,名满正定。后任天津中华武士会教员。曾东渡日本比武,“日人……无敢撄之”,大震国威。周祥一,名云祥,河北武清人。师事刘凤春,“尽刘之学”,即言谈举止“亦逼有刘”。

以上仅是笔者所知的董海川先生再传弟子的概括。囿于所知有限,疏漏者在所难免。然而从以上不完全的统计也可看出,八卦掌后传有人,日益普及的光盛景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劳动人民任人宰割的悲惨年代里,八卦掌的流传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殊非易事。生当乱世的人们,怀着强身健体、振兴华夏的强烈愿望,练拳习武,希望从传统武术中找到一条救国、救民、救己的出路。在今天看来这种想法未免失于天真,但是在当时八卦掌以及其它传统武术毕竟对增强人民的体质,振奋民族的精神起了一定的作用。而韩慕侠等凭借一股浩然正气和精湛的武艺,不止一次地击败在神州大地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外国技击士,犹如黑暗里的一线光明,给在漫漫长夜中踯躅、摸索的人们以鼓舞和希望。

光阴如箭,斗换星移,弹指间第四代传人王文奎、刘兴汉、王荣堂等人都相继进入古稀之年了。他们都是从少年时起就递帖拜师学艺,上承先辈的遗风,常年苦练不辍。然而在旧中国,八卦掌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贫穷与辛劳伴随了他们坎坷的半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神州大地的时候,他们甚至失去了习武练功的权力。国运衰,武运怎能不衰。

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们翻身作了国家主人。老人们在工作之余又练起了心爱的八卦掌,舞起了“久违”的龙泉剑。当前,国家蒸蒸日上,百业振兴,古老的中华武术也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三位老人门下已有了众多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分布在祖国四面八方,战斗在“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1981年,在北京市体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八卦掌研究会”,王文奎、刘兴汉和王荣堂、韩武、贺普仁等老武术家以及他们的弟子共同规划如何更好地继承、研究和发展八卦掌遗产,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今,无论清晨或是黄昏,无论是在公园或是街头,都可以看见人们在演练八卦掌。八卦掌起到了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全国各地,很多武术家为推动八卦掌的普及在不懈地工作。科学工作者开始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深入研究八卦掌的健身原理。八卦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普及、科学和兴旺的新时期。

在神州大地沃土上,八卦掌这株古老的中华武术之花会越开越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