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英文第一版前言(1)

本书叙述美国银行业帝国摩根财团的兴盛、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也许再没有别的组织机构比摩根财团更富于传奇色彩,更充满神秘气氛,以及更让人争论不休。直到1989年,坐落在百老汇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处的J.P.摩根公司一直威严地主宰着美国金融界。华尔街23号这座低矮的建筑物,两侧分别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联邦纪念馆,入口在两条道路的交点上,并无悬挂字号,表现出一副贵族般超然的气派。我们的故事就紧紧地围绕着这座轮廓清晰的大理石建筑以及曾经踏上过其台阶的众多总统、总理、显贵和百万富翁而展开。根据现已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沿着他们当年的足迹,步入这家世界上最为秘而不露的银行。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联合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所继承,迁至纽约后声名鹊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两位最为著名的摩根——老J.P.摩根(1837——1913)和小J.P.摩根(1867——1943)——被揉成了一个复合式巨人——J.P.摩根,其势力整整持续了长达100多年之久。他们父子两人相貌酷似,都是秃脑门,圆鼻头,鸭梨般的身材,这就使人们分不清谁是谁。对于钦佩者来讲,这两位J.P.摩根代表了正统的旧式银行家,他们以言为约,以握手为印;对于诋毁者来说,他们是伪君子,欺压其他公司,里通外国,诱使美国参与战争,大发不义之财。对于摩根的评价,从未有过中立之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华尔街23号是一个金融帝国及其外国前哨办事处的总部。在百老汇街一侧,坐在拉盖办公桌后面的是纽约的合伙人,他们还联合了另外三个合作伙伴——伦敦的摩根建富、巴黎的摩根公司及J.P.摩根所谓的费城分公司德雷克塞尔公司。其中摩根建富无疑势力最大,形成了摩根帝国伦敦——纽约的轴心,成为越过大西洋传递英美国家机密的邮局。在实行"新政"之前,"摩根财团"可指纽约的J.P.摩根公司;广义上讲,亦指全部合伙人这张无形的大网。

老字号摩根财团滋生出上千条阴谋理论,使好几代爱揭丑的记者忙得不亦乐乎。摩根财团作为最显赫的银行,服务对象包括许多名门望族,例如,阿斯特家族、古根海姆家族、杜邦家族和范德比尔特家族等。它避免与小人物打交道,因而引起诸多的猜忌。因为它的融资对象中有很多工业巨头,如美国钢铁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所以它打入了这些公司的理事会,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恐惧,使大家害怕银行势力过大。早期摩根财团的性质似乎介于中央银行和私人银行之间。它曾经制止过几次大恐慌,拯救过金本位,三次解救纽约股市,还仲裁过不少金融争端。如果说除了唯利是图之外它还关心什么的话,那便是它有一套特殊的本领,使人觉得其优质的服务确实应该一分钱一分货。

摩根财团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乃是由于它与政府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样,摩根财团似乎渗透到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之中,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意大利、比利时和日本。作为美国海外势力的工具,摩根财团的行动具有十分广泛的外交政策的意义。曾几何时,当美国眼光偏狭、孤立于世之时,摩根银行的海外关系,特别是与英国君主的关系,使其性质变得模棱两可,它究竟效忠于哪个国家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老一代摩根合伙人是金融大使,其日常工作与国家事务密不可分。即使在今天,与其他银行相比,J.P.摩根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的关系也许最为密切。

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瓦解了这个金融帝国,因为该法案在经营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和发行银行、债券的投资银行之间竖起了一道高墙。

1935年,J.P.摩根决定继续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出摩根士丹利这一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从资本到人员都来源于J.P.摩根公司,所以,几十年来,清楚地表现出与其相隔一街之距的摩根兄弟拥有共同的祖先。它们有许多共同客户,保持着家族般的感情,既不拘礼节,又有活力。然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不禁止J.P.摩根持有一家海外证券公司的少数股。1981年之前,它持有摩根建富三分之一的股权。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会看到,这三家摩根公司在新政结束之后很久,其作用仍然相当于昔日一统的摩根大财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们甚至考虑过重新联合起来。今天,这三家公司没有正式联系,相互之间竞争激烈,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伦敦和纽约对金融业放松管制之后,铲除了规章制度上的障碍,这三家公司便争相提供类似的服务,于是冲突便日益增加。人们往往只知道三个摩根公司的名字,而对它们的业务甚感困惑。它们所进行的银行业务与标准的零售银行业务大相径庭。在这里没有出纳员的隔离式柜台,不发放消费者贷款,不进行抵押。相反它们的银行业务继承了欧洲古老的传统——批发银行业务,服务于政府、大公司和大富豪。因为它们实行高额融资,所以养成了谨慎的工作作风。它们避免设立分行,极少悬挂招牌,直到最近还不肯做广告。它们的战略是使客户感到自己获准参加了一家私人俱乐部,摩根银行的账户就相当于贵族社会的会员卡。

老一代摩根财团最正统的继承者是J.P.摩根公司,亦以其商业银行子公司的名字称为摩根担保信托公司。J.P.摩根公司的世界远离大通银行或花旗银行之类凡夫俗子的尘嚣,它用皮革软椅、座钟和擦得铮亮的黄铜灯具吸引着富人。他们在私人餐室里举行各个账户的周年纪念,而客户们收到的纪念品则是雕版印刷的菜单。摩根银行不会随便让任何人的金钱玷污它的白手套。另外,很多储户也将公司的关系网一并带来。虽然银行不愿透露精确数字,但它吸收个人存款时要求至少有500万美元,偶然才会屈尊降至200万美元,作为特殊照顾。摩根银行是早期美国资金储存的最重要的机构。

虽然私人账户给摩根银行盖上了迷人的印记,但其产生的利润仅占一小部分。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蓝筹公司和各国政府,以及组织大额信贷、发行证券、买卖外汇和其他金融工具。摩根银行曾夸口说,美国1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6家都是它的客户,并暗示剩下的4家中有两家不够资格,因而被拒之门外。至于个人账户,它从来不想显得过于热衷,它不是到处设办事处,而宁愿让客户到这里朝圣。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海外前哨办事处:要想见到摩根银行家,里昂的商人就必须到巴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商人就必须到伦敦。即使在今天竞争愈发激烈的世界上,J.P.摩根在一国设立办事处超过一个的情况也十分罕见。一百多年以来,这一经过反复验证的传统模式所获得的回报是相当可观的。在1987年股市崩溃的前夕,J.P.摩根公司是美国要价最高的银行。虽然按规模讲,它仅屈居第四位,但按股票价格计算,其价值为85亿美元,超过了花旗银行。尽管J.P.摩根的子公司摩根担保信托公司为拉美40多亿美元的债务所困扰,它仍不失为美国唯一一家信用评级为AAA的大银行。20世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它的股本收益率在所有银行中最高,利润仅次于花旗银行,而资产却仅相当于花旗的一半。它作为美国主要的信托银行,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经手证券达650亿美元。人们称赞它"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质量都是第一","对很多人来说完美无暇"。虽然颇有一些重大失误和互不关联的丑闻减弱了这种夸张的说法,但这种论断一般说来仍然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