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计算360度
- 张亚勤 沈寓实 李雨航等编著
- 4478字
- 2024-12-21 22:00:39
↘脸书:以人为本的社交云
2012年5月18日,脸书(Facebook)登陆纳斯达克,标志着近十年来信息高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其股价在两周之内缩水近三分之一,日后发展也疑云重重,但目前的成就依旧足以让Facebook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传奇,续写着硅谷神话。
在美国,没有“Facebook Like”标志的网站数目,或许反而不如贴着这个蓝色小手的多。当年一个小小的校内网页,究竟为何能从众多类似网站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瞩目的互联网发展新潮头?诚然,与微软、苹果、谷歌等真正以实业和产品改变了世界、并有着扎实收入来源的业界传奇前辈们相比,年轻的Facebook的路依旧还很长,但深究其成功的背后,或可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背景:互联网的三部曲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已经看过2010年大卖的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了。虽然马克宣称全是虚构的,但抛开经过戏剧化的艺术作品能有多少真实性不谈,草创当年的时间线大体是不会错的,所以Facebook起家的历程我还是知道的。”
但只是回顾细节的编年史,并不足以说明Facebook成功的理由。毕竟2003年全世界在寝室挥汗编写小型社交网络程序的本科生、研究生,全美国与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有着相同相似甚至更好起点的人,绝不止一个;而9年之后还留在硅谷的亿万富翁,却只有他一个。这看似偶然的成功,一定包含着诸多的必然。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整个互联网大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TCP/IP传输协议确立、90年代万维网(WWW)建立的当初,谁也不会想到那几乎空空如也的“网”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巨大的变革。
这大概已经是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1994年4月,两位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出于个人兴趣,为记录和索引互联网成百上千的网址而建立了一个网络指南信息库,名为“Yahoo!”。这个初始的信息库简单说来是网站的分类排列,并支持搜索。随着互联网本身的飞速发展,Yahoo!的内容也不断扩充、服务不断延伸,最终成为了互联网第一代服务,即集大成于一家的门户网站的代表。
然而随着网络爆发性的成长,门户网站庞杂的内容开始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网海变化。于是另外两位斯坦福大学博士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Mikhaylovich Brin)亦出于研究目的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站间关系分析的精确搜寻引擎。这个早期除了搜索框和三块蓝色说明链接区之外什么内容也没有、而今依旧简单明了的Google(谷歌),渐渐成为人们每日上网的第一站,取代门户网站成为大部分网络活动的中心轴和出发点。这正是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二代服务,即搜索引擎的兴盛期。
近年来,随着Facebook、Twitter、Myspace、LinkedIn的崛起,特别是Facebook的高调上市,标志着以社交和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个发展阶段已经到来。
发展:Facebook成功的缘由
“社交及交互网站将是互联网的第三代”,这在新型社交网站如SixDegrees.com开始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是任谁也说不出更是猜不到的。而在日后曾一度兴盛的社交之王Friendster创立的2002年,马克·扎克伯格亦仍只是哈佛大学本科在校的“程序神人”。
2003年10月,仅仅是本科男孩为好玩而设立的Facemash,一个旨在比较“性感与否”的校内网站上线了。马克利用黑客技术从哈佛内部网络取得了学生们的注册照片并用在这个网站上,让同学们在并列的两张照片中点选自己认为“更性感”的一个。积累众多的PK结果就可以获得最终排名——这样一个挤爆了哈佛服务器的网站,仅仅运行了一个周末就被校方关闭了,马克也为肖像权等问题而公开道歉。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程序狂人式的尝试,引发了学生们向马克发出想要一个包含照片与简介的校内网站的要求。2004年2月,面向哈佛校内的Facebook新鲜出炉。能迅速地将想法化为现实,这正是Facebook能够最终击败同时代为数众多的“思考者”和后来大量的同类网站的终极利器之一。
在当时,社交网络多是从趣味性入手。虽然趣味性能迅速吸引到一批用户,但为了有趣的内容蜂拥而来的用户,必然也容易被更新和更有趣的内容吸引走。譬如Facebook逐步扩大的2004年,也正是Friendster与MySpace新旧更替的时代。马克则认为,Facebook提供的不应是有趣的内容,而应是一个基础工具,是一个让人们可以分享各自信息的平台。是这种分享、而非网站本身的内容,使人们可以建立起更为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继而在其上进行有趣的活动。归根结底,抓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核心的。正是因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交流、分享的场所,Facebook才能在短期内迅速占领哈佛校园。
取得顺利的开端之后,许多创业者常得意于战果而快速扩张阵地。这样虽在短期内可以蓬勃发展有欣欣向荣之貌,但不受控制的开放可能导致硬件服务无法跟上,而各种用户涌入的滥竽充数,则可能导致兴趣分散、混乱无序,以至失去用户群而最终崩溃。Facebook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头脑清醒的马克步步为营的发展策略。从哈佛开始仅仅发展到跨美国东西的常青藤加斯坦福9所顶尖学校,之后再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攻陷“.edu”校园市场,接着在2005年试图面向政府和公司,直到最后才全面开放普通邮件注册,采用与校园不同的通讯录导入方针,成功打开成年人的市场。在每一步之间,Facebook都在新阵营中牢牢地打好用户根基,调整下一步进展方针,同时在硬件上确保基础设施能够跟上为止。正是如此坚实地循序渐进,方可使Facebook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诸多新公司由小变大迅速膨胀之后陷入捉襟见肘、无以为继的困境。
在成功打开市场之后,于2007年Facebook启动的开放平台战略,在造益了诸多日后成功的开发者如Zynga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用户的数量,并促进了用户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各种有利条件促使它在最近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大潮中依然得以直线成长,并于2009年9月宣布第一次正式赢利。
与认为“消费者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多少有些类似,Facebook亦经常先推出新功能,然后根据用户反映继续改进甚至撤回——如照片、news feed等功能的逐步添加,层次分享权限、用户圈子等隐私措施的不断改进,再如2007年直接投产、在将近两年沸沸扬扬的争吵之后于2009年终于撤回的beacon广告系统等。
能够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策略,同时坚持己见,是Facebook目光长远的取胜之处。Facebook在建立早期就已聚集起一批优秀的程序员和领导者,目前可在技术上左右其发展的领导者很多都是马克多年的校园好友。但好的技术并不代表一切。2007年Facebook已跻身美国社交网站访问量排名前列,马克却更感到自身经营能力有限,而及时地引入包括时任谷歌在线销售及运营副总裁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内的高层管理,使得Facebook能够从一个单纯受用户喜爱的网站,转变为一桩能够赚钱、良性运营的生意,而活跃用户数也从2008年8月的1亿保持直线上升势头直至2012年4月的9亿。在此期间,不光能正确地任用,同时也能也能正确地免除高管,坚持做好产品本身而非被投资者的短期利益所左右等,这些也许是程序员出身的固执己见,但也是Facebook能够走到如今地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代表了新一代的互联网方向。而以万众瞩目创下纪录的IPO为起点,不出意外,Facebook将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第三代霸主。
近未来:Facebook的纵向合作
当然高调IPO并不代表着Facebook的发展会继续顺风顺水,上市不久的股价重挫直接说明了市场的过高估计。加之广告收入依旧未稳、用户群和功能导向发展未知,都是众所周知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而包括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甚至索尼等在内的各大软硬件公司的诸路包抄,也在一路高歌猛进鲜少对手的Facebook的未来道路上投下阴影。
上述的各大公司都在不懈地发展着各自完整的“生态系统”,试图将用户锁定在其包罗万象的产品和服务之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忠诚用户,就再也不会对别家产品投上一眼了。而与Facebook进行全面竞争的对手里最直接的公司,目前正是谷歌,2011年6月突然发布的Google+亦正是谷歌感受到Facebook的威胁而提前反击的一个信号。为了与谷歌可能通过广泛用户群而独霸天下的威胁抗争,Facebook近年开始与微软、Skype等合作,共同捍卫各自的领域。
与Skype等公司的合作相对直接,也体现了Facebook“抓住了人就是抓住了社交云”的理念。引入视频通话可以加强Facebook messenger的功能,使用户间的交流可以更深入地被绑定,让用户更长时间地滞留在Facebook内、更多地依赖Facebook,同时抵御其他即时通信方式的蚕食。
与必应(Bing)的合作则更为多样。Facebook成功地连接了人,很多年青一代都从Facebook的浏览开始他们的一天。但因为Facebook本身除了朋友间的动态分享并没有太多有趣的内容,因此若要更稳固地成为用户们访问网络的连接中枢,类似谷歌广泛而精确的搜索功能必不可少,而这正是Facebook所欠缺的。因此与服务流量占了美国三分之一、英文搜索结果足以与谷歌匹敌的Bing的合作,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Facebook的搜索之前只是站内的特征搜索,这样做的原因是早先用户在搜索框里寻找的通常只是朋友在站内的信息、组织在站内的主页,以及后来的站内应用。而随着用户量的增加,以及用户在Facebook内部消磨的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普通网页浏览的习惯、搜索引擎使用的习惯带入到Facebook之中,而这样的行为,起先带来的只有失望,“哦,Facebook不支持这个,我以后记得都去谷歌好了”。而一旦公众仰慕的搜索引擎加优秀的邮件系统与社交圈子绑定之后,用户滞留在Facebook的理由和时间就会越发受限。因此在已有的站内结果之中直接加入Bing的搜索结果,可以给这批用户带来更大的方便,使得他们更容易把Facebook而不是谷歌作为自己上网的中心点。
另一方面,Bing也最大化地利用了Facebook的社交功能来帮助搜索者们达到任务目的。与其在网上搜到的各种论坛上未必适用于自身的“砖家意见”,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朋友们的直接建议,于是Facebook上的个人状态更新功能里,比起“我今天去了xx”的状态汇报来,“我今天要去xx,有什么推荐?”之类的问题也绝不在少数。那么与其让用户在搜索引擎与朋友圈子之间跑来跑去,能将他们集成在一起的功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以人为本来服务用户,而这也正是Bing于2012年6月在搜索页上嵌入的社交框的目的。在得到用户本人许可的情况下,搜索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朋友们谁是这方面的专家或发布过类似的内容;而遍寻不到的情况下,在搜索主页上的一个点击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和链接直接放到Facebook上来询问朋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搜索和提问之间的互动,方便用户找到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也是谷歌搜索与Google+用户群目前所依旧不具备的。
在十年来已积攒下和证明了的各项成功要素之上,最大限度地融合和利用敌人的优势来扩大自己的产业链,则是Facebook在新一轮挑战面前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所需要的新素质。
尾声:社交网络的云端未来
社交网络的兴盛带来了开放平台、社交广告和电子商务新繁荣的契机。如前文所述,Facebook与其他公司相扶相携,已在开放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交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则应是Facebook目前发展赢利的重点对象。
更进一步,社交网络这种更加面向对象的个体设计,必将与解放了的个性化云终端相辅相成,继续扩展互联网新时代的成就与内涵。譬如,虽然Facebook从未正式公布,但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他们对于手机开发的尝试与投入。拥有着大量用户、流量与活动的社交云,却只是成为各式各样的终端和平台上一个受欢迎的应用,这大概不会是Facebook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IT产业日新月异,以社交为核心的网络模式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就已经以更大的声势呼啸而来。在成立的前十年展现出超前决断力的新贵Facebook在诸家混战中将会以怎样的形式介入移动终端?将会如何应对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的大势所趋?其结果又是如何?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