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优化学案 拓展模块
-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 5673字
- 2020-08-27 13:59:19
六 鸿门宴
目标导航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并概括本文主要的故事情节。
2.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本文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形象突出,但人物关系较复杂。学习本文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并概括故事情节,感受双方矛盾的变化和发展。(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重要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3)结合故事情节以及双方矛盾的变化,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并体会刻画人物的手法。
学案导学
一、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知识积淀
1.走近作者
司马迁:字____________________,西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了解文体知识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它记述了中国上自____________________,下至____________________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共计五十余万言。作者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史记》全书包括十二____________________(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____________________(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____________________(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____________________(大事年表)、八____________________(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____________________篇。
3.字词突破(读准加点字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戮力攻秦
(2)范增数目项王
(3)玉玦
(4)瞋目视项王
(5)目眦尽裂
(6)沛公之参乘
(7)鲰生说我曰
(8)沛公奉卮酒为寿
(二)文意感知(通读课文,整体理解把握课文,用自己的话表达)
1.内容概述
2.情感(观点或态度)把握
3.思路(结构或线索)梳理
4.列出文中的成语、重要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二、小组合作探究
1.鸿门宴上发生了哪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2.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三、课后达标测试
(一)填空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鲰生说我曰( )
(2) 沛 公 奉 卮酒为寿( )
(3)要项伯(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2)亡去不义( )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4)固不如也( )
(5)秦时与臣游( )
(6)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7)不如因善遇之( )
(8)且为之奈何(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项伯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
(2)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3)之 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4)以 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
(5)幸 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
(6)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④秦地可尽王也( )
(7)乃 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5.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3)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2)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4)于是项伯复夜去
7.翻译下列句子。
活用形式:
解释:
(1)具告以事
译文:
(2)为之奈何
译文:
(3)孰与君少长
译文:
(4)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二)选择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今者有小人之言。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窃为大王不取也
B.亚父者,范增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三)阅读理解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戮力攻秦( )
(2) 范 增 数目项王( )
(3)玉玦( )
(4)瞋目视项王( )
(5)目眦尽裂( )
(6)沛公之参乘( )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戮力攻秦( )
(2)范增数目项王( )
(3)因击沛公于坐( )
(4)故遣将守关者( )
(5)而听细说( )
(6)坐须臾( )
(7)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8)若入前为寿( )
(9)常以身翼蔽沛公( )
(10)臣死且不避( )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亲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6.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四)小作文
17.挑选文章中的某一个人物,在充分阅读有关文章史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人物评论。(300字左右)
四、学后点滴收获
五、拓展阅读提升
司马迁生平简介
公元前 145 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迁在“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10 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司马迁大约 22 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过当时最南边的昆明。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司马迁从 20 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文学表现力。所以说这次漫游,正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阳见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绝不敢有缺漏。”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 99 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而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司马迁这番表述却没有得到汉武帝的理解。汉武帝认为他是借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此人为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汉武帝因而大怒,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欺骗皇帝)的罪名判处死刑。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死罪欲腐者,许之”,处以腐刑(阉割)。由于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司马迁只得屈辱地接受腐刑。对此他曾表示过“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 130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 30 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达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六、网络资源链接
搜集阅读《史记》中的著名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