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物流的基本含义

物流是一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概念,它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工业化的实现,使得产品极大丰富,产品的大量交换、运输和仓储成为必然。各种各样物资的流动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物流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在国际上,物流产业已经被认为是继原材料、劳动力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

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在21世纪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对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中,将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对象。

0.1.1 物流概念产生的背景

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首先出现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中各种军用物资的供应和军队的调动,美国国防部适时地推出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战时的物资运输、仓储、补给及军队的屯驻和调动等全面管理之中。这时的“后勤”主要强调:一定要将战时物资装备的生产、采购、配给和运输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运作,以此保证物资装备补给速度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好,并能够安全地运达目的地,从而确保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很多人认为,美国赢得战争不是靠原子弹而是靠安全而强大的后勤保障,甚至有“打的就是后勤”的说法。后勤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后勤理论逐步被引入工业和商业,被人们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这时,“后勤”包含了商品生产过程和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

20世纪50年代,日本将“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为“物之流通”,于是物流一词产生。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也开始采用“logistics”一词。现在的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中国,人们对物流一词的应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3年出版的《经济大辞典》初次编入了“物流合理化”的词条,解释为“合理组织物资流通,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合理包装、合理仓储、合理运输、合理保管,以及合理为用户服务”。1988年出版的《物资管理知识手册》,在把流通过程分解为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时,指出物流是“物资在卖方和买方之间实物形态上的流通过程”。

0.1.2 物流概念的内涵

由于世界各国对物流概念的不断研究,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后勤(logistics)的概念,但对物流的理解和对其概念的表达方式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尽相同。以下是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美国物流管理学会(CLM)1999年对物流的定义为:“Logistics is that part‘the supply chain that plans,implement,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effectiv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to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customer requirements’.”即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整个过程中,它通过计划、实施和控制,使产品、服务及相关信息能够从起点到消费终点有效并高效地流通和存储。

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这个定义比较重视物流经济效益的研究,把物流的价值属性反映在了物流的定义之中。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在定义物流时称“在物资流通中加进情报流通便称之为物流”,则把信息流通和情报引入到了物流的定义中。

2001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同年8月正式实施。《物流术语》中把物流这种“实物形态上的流动”的概念表述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国际著名的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干脆就把物流定义为“对静止或运动中的存货的管理”,即物流是指物料或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而现代物流管理就是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信息、运输、库存、搬运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具体来说,物流的任务可以概括为“7 rights”:以适当的成本(right cost),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恰当的地点(right place)、适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将具有良好质量的(right quality)、合适的产品(right product)送到适合的顾客(right customer)手中。

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将同资金流、信息流一起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互为补充,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现代物流的概念与传统物资储运的概念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物资仓储运输活动并不能涵盖物流本身的主要理由在于:第一,现代物流的概念比传统的物资储运所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物资仓储运输仅仅是指存储、运输这两个环节,而现代物流则是一种综合物流,除流通过程中的物流外,还包含为生产服务的生产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及相关信息活动等。第二,现代物流更注重生产、采购、运输、存储、物料搬运、包装及信息等活动的系统整合,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而物资仓储运输只注重自身环节的最优化。

0.1.3 物流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物流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全面融会了经济、技术和管理等学科的有关内容,揭示了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客户管理等物流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新兴学科之一。

1979年,英国物料搬运中心对全英国物料搬运费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从原料获取到把产品送至用户的整个过程中,只有27%的费用是生产成本,其他费用都消耗在供应、销售、存储和运输等过程中。对于这个调查结果,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专家普遍认为,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已从生产性社会过渡为供应性社会,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很高的今天,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物流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大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促使经济活动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高成本成为对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管理科学与技术的重心不得不向流通领域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明智而有效的办法是改善物流水平和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的系统成本。事实上,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应用到物流管理中后,迅速产生了“十分惊人的效果”。1994年,美国的物流年度开支第一次略少于GDP的10%,为9.9%。这使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们纷纷将视线转移到物流这个尚未被触及的新领域。欧洲、美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门成立了多种物流研究机构,创办了一系列的学术刊物,出版有关物流的图书,并多次召开了国际、国内物流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交流物流研究成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物流理论研究与实践,一门独立的学科——物流学逐步形成了。

物流学是研究物流过程规律性及物流管理方法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物流过程中各种技术和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对物流过程中的有限资源,如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时间与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期达到最佳效率和获得最大效益。

物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自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经济数学和运筹学等,这些理论与方法贯穿于物流学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之中。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10%。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十五”期间,如果我国目前这一比例降到15%,每年将会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物流成本,因此,物流学基本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显得特别迫切。我国物流研究方面的工作者如李京文、王之泰等,在建立、完善物流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建设和具体实践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