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 李勉 张依农 王新玲编著
- 4143字
- 2020-08-28 09:42:45
1.1.2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都是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所处成长阶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宏观经济组成单元的微观经济企业,其管理模式也必然随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而变革。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也就是说,特定时期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结构与功能必须适应特定时期的企业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企业业务流程,把企业管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企业管理达到一个更高层次后又反过来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进一步发展,以适应企业更高层次管理模式的需要。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的进步是既相互适应又相互推动的。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专业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与技术的变化过程,我们大体上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分为这样4个阶段。
1.1979~1988年,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
在我国,计算机最早用于会计事务处理工作始于 1979 年。1979 年,财政部拨款 500万元,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尝试。1981年,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计算机专题研讨会”正式把“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该阶段微型机还没有面市,计算机是昂贵的,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才有能力购置。市场上还没有商品化的会计软件。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学者开始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的研究,框架性地提出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部分单位开始进行自主开发,首选突破口一般为易于解决的会计核算工作,如工资发放与管理业务。这一时期的开发工作非常艰难,应用单位不了解计算机技术,也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业务需求,而专业技术人员不了解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只能依赖于个人的理解,因此开发是盲目的、周期长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微型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给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其呈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会计人员也不再把会计电算化看成是技术人员的工作,而是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1984年,财政部科研所开始招收“会计电算化”方向的研究生,着手培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门人才。
2.1989~1995年,商品化会计软件面市
计算机技术在国内逐渐普及,使国民对计算机应用有了一定认识;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探索,部分参与会计电算化开发的人员积累了一定经验,国家也培养了一大批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为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商品化、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根据国际会计业务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具体情况,我国认识到依靠定点开发是不能解决中国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必须走通用化的道路。1988年,中国会计学会在吉林省召开了第一届会计电算化学术讨论会,主题就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通用化问题。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批年轻人先后成立了多家专门从事财务软件开发的专业公司,目前国内最大的管理软件供应商和服务商——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于1988年。1989年,财政部开始组织专家学者对会计软件进行评审。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会计电算化的第一个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提出了对会计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建立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制度。管理部门的介入对会计软件开发从通用化向商品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期间开发出的商品化会计软件主要以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记账、算账的工作量为主要目标,一般称为“核算型会计软件”。它主要用于财务部门,是一种部门级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利用计算机代替了手工记账,实现了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软件模块构成主要包括账务处理、报表、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材料核算等,各模块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基于以下背景。
(1)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企业管理主要注重按计划组织生产,财务工作主要是记账或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在这种体制下开发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开发和应用必然只注重会计核算。
(2)核算型会计软件是在探索中开发与扩展功能的,软件开发一般从账务处理开始,然后逐步扩大系统的边界和范围,缺乏总体设计环节。不断推出的外围专项业务处理系统与账务处理系统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结构关联性,众多模块不能构成一个系统整体。
(3)在会计人员与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合作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总是强调对手工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模拟而不考虑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而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在不精通会计业务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会计人员对业务的描述进行模拟,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机械地追求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手工凭证与印刷账簿的逼真性。
(4)由于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主要是模拟手工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而在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相对独立,资金与实物管理相对分离;此外,在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信息重复记录已司空见惯,信息一致性需要人工进行不定期核对,账实不符时有发生;再加上这期间企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有限,所以使用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完成会计业务处理有其方便性。
在这期间推出的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是基于 DOS 操作系统、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base、FoxPro、Access等)开发的,以单机应用为主。
3.1996~2000年,会计软件由核算向管理转型
在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过程中,开发人员在怎样实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会计业务处理有机结合方面的认识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单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越来越明确。财政部1994年颁布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和《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规则》对于提高会计软件质量和商品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为了解决会计电算化人才不足的问题,从1995年开始财政部在全国大规模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提高了广大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功能上有了很大提高,总体上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已由过去单纯的以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以管理为核心的面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由单纯的只对资金流进行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购销存业务一体化管理;由单一的财务部门级的应用系统,发展成为跨越多个部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由单机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网络型会计信息系统;由孤立的几个财务模块,发展成为账务、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各项功能高度集成化的通用会计信息系统。
与以前的会计信息系统相比,这一时期推出的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以下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1)会计软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商品化会计软件从软件功能、系统结构、适用范围等方面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会计软件的功能体系开始向管理型发展,通用软件通过配置参数满足不同应用者的需求,此外,很多行业软件也日渐成熟。
(2)集成度更高。这一阶段的软件已不是独立的核算模块,而是将各个模块联系起来,统一服务于企业管理。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就是总账、报表、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各项功能高度集成化的通用会计信息系统,它有效地弥补了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下存在的“信息孤岛”缺点,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在使用中,会计人员和各层管理者可以以不同的权限进入系统,获得所需信息并进行处理,这样就强化了审核和监督职能,有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业务划分更加合理,业务处理模块更加完善。在第一批商品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往来管理功能一般是在账务处理模块中,主要是进行往来业务核销和账龄分析。改善后的软件将往来分为应收款管理和应付款管理,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使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对短期流动资金进行管理。此外,材料管理还被分为采购和库存管理两个模块,更加明确了其职权划分和责任划分,并将销售等企业管理信息融入系统。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增加了决策支持模块,初步体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特点。
这一阶段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使用 Windows 环境下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如 C++、Visual Basic等,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而且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其友好界面使得软件更容易操作使用。数据库则采用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处理效率。另外,这个时期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上采用了客户/服务器(C/S)网络体系结构,并逐步出现了三层C/S结构和B/S(广域网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4.21世纪,向企业全面管理信息系统发展
当会计信息系统从部门级升级为企业级之后,实际上已经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成功接轨。20世纪,国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60年代时段式MRP、70年代闭环式MRP、80年代MRP II及90年代的 ERP等几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财务软件公司开始向ERP进军,这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又一新阶段的到来。
中国ERP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时期。
(1)1990~1997年,主要由国际厂商主导,称为ERP导入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是:ERP产品复杂、实施周期长、成本高;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基础薄弱,因此这一时期的尝试失败多成功少。
(2)1998~2004年,国内厂商迅速成长超越国际厂商,称为ERP发展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是:国产ERP产品不断成熟,厂商服务能力快速形成,企业管理和信息化基础不断提高,ERP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成功应用。
(3)从 2005 年开始,由国内厂商主导并带动产业链发展,ERP 进入全面普及时代。在ERP普及时代,产品实现了易用、低成本和快速实施的目标,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基础普遍提高,ERP应用得到普遍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从企业应用的角度看,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实现规范化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考虑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世界500 强企业几乎全部采用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而对于其他大部分企业,可以先实现会计信息化,待条件成熟后再应用面向企业全面管理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