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战车的发展历史
战车又被称为“装甲战斗车辆”,是指装有装甲及武器的军用车辆,主要用于陆地战斗。在现代战场上,战车是步兵的忠实伴侣,可谓哪里有步兵,哪里就有战车。
自从有了步兵,就有了战车。古代战车是一种以马为动力而拉动的战斗车辆,而现代战车则是配置强大火力和动力的装甲车辆,可用于执行作战、后勤支援、物资运输等多种军事任务。
1.1.1 从古代战车到装甲战车
在冷兵器时代,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只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动力主要是人或马,用于近距离进攻和防守。
随着枪炮在战场中的使用,这些只能在近距离中运用的战车开始无法适应战场作战的需要。
1855年,英国人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了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但该车并未在实际中应用。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制成了机动火力车。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1.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机枪在这次战争中被大规模使用,因此整个防御阵地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尽管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在参战各国中已经普遍使用,但由于无法逾越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因此,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的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1915年,英国海军接受了E.D.斯文顿的新武器设计方案,即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坦克的样车。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ank),而Tank的中文音译就是“坦克”。
在“陆地战舰委员会”的资助下,科研人员很快造出了第一辆样车,由于该样车的机动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因此,1916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大游民”(也叫“母亲号”),该样车定型投产后被称为“马克”Ⅰ型坦克。
“马克”Ⅰ型坦克的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两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可以摧毁德国的坚固工事;“雌性”仅装有5挺机枪,只用来对付德国步兵。
“马克”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出现在索姆河战役上,该坦克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各国大为震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还在“马克”Ⅰ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生产了“马克”Ⅱ至Ⅴ型坦克,其中“马克”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2C重型坦克。而德国于1917年开始制造代号为A7V的坦克。
一战时,由于以堑壕战为主,加上装甲汽车对道路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甲汽车的发展。但由于其成本低,可靠性高,因而装甲汽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又研制出了装甲运兵车。装甲运兵车又被称为装甲输送车,是指在战场上输送步兵的装甲车辆,一般具有高速、防护力和战斗力较低等特点。一战中,英国的装甲运兵车上有轻型装甲和一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徒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运兵车称为“沙丁鱼罐头”或“带轮的棺材”。
小知识:
1918年8月,英军第七集团军的一个战车营首次在华尔夫西使用装甲运兵车。12辆装甲运兵车吐着火舌向德军冲过去,德军官兵极为惊恐,仓惶溃逃。英国士兵随即跳下车,占领了德军阵地。其他国家也从而发现了装甲运兵车的军事价值。
1.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战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先进的战争理论指导下,装备有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德国坦克师以闪电式的快速机动作战方式横扫欧洲,令世界大为震惊,这也再次唤醒了各国对轮式装甲车的高度重视。
在大战初期,德军大量使用装甲运兵车,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步兵的机动作战能力,而且由于步兵可乘车伴随坦克进攻,因此也提高了坦克的攻击力。
1940年到1942年间,英国在利比亚的作战行动更加激发了各国研制轮式装甲车的热情。英国和美国率先开始大批量生产装甲车,而且在地面战争中与德国展开决战。到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打响时,英国在中东地区的装甲车数量已达到近1500辆。
1.1.4 冷战时期的战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国家中,德国、英国和法国陆军非常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为满足作战时的使用需要,他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成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装甲车车型。这些车型奠定了现代装甲车的基本构造样式。这一时期内,装甲运兵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运兵车的数量看成衡量陆军是否具有机械化、装甲化特征的标志之一。
1947年,德国在“戴姆勒”侦察车的基础上制造出FV701“白鼬”2装甲车。该装甲车具有良好的越野机动性能,传动系统采用了液力偶合器、行星式变速箱、单式中央差速器和并联车轴,炮塔上安装了1挺12.7毫米机枪,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治安任务。
1950年前后,为满足英国陆军在马来西亚反游击战中形势的需要,英国在“萨拉丁”装甲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撒拉逊”装甲运兵车,于1952年装备英军。该车发动机前置,后部载员舱可运载12名步兵,后来成为英军装甲旅和装甲团的标准步兵输送车型。
小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坚持特殊的战术思维,主力战车只追求妥善率与速度,而不过于强调防护力与火力。当时的M-4“雪曼”战车的首要任务相当于过去的骑兵,而与纳粹德国的“动物军团”各式重战车旗鼓相当的M-26潘兴重战车,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也屡受干扰,美国战车部队因主力战车发展偏差,在二战中付出惨痛代价。
二战后,美军重新审视欧战的作战纪录,将“雪曼”战车与被改列为“中战车”的“潘兴”战车混编于装甲部队中,但以“重战车”标准研发的“潘兴”战车,机动力无法与轻了10公吨有余的“雪曼”相比。美军便着手研发能同时取代“潘兴”与“雪曼”的新中型战车,却意外地制造出了横贯冷战时代的名战车——“巴顿”战车系列。
M-47总共生产8千5百余辆,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量出口至北约与其他美国的盟国,因而至少有20个国家使用M-47。
M-48系列共生产了超过1万2千辆,是“巴顿”家族中量产最多的一型战车。20世纪50年代服役于美国陆军,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全面退役。韩国、以色列、巴基斯坦、黎巴嫩、泰国目前仍有大量的M-48系列战车在持续服役中。
法国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与众不同,主要是为装甲骑兵部队装备的装甲侦察车。其中最显著的车型是由A.M.R.公司设计的“索玛”装甲车。这种重6.5吨的6×6装甲车的最突出特点是中间的两个车轮可以提升离开地面,这更利于公路行驶。
前苏联也先后研制了若干种轮式装甲车。最初的两种车型是利用卡车底盘制造的BTR-40和BTR-152装甲车。这两种车没有炮塔,结构也比较简单,可以被描述为敞篷卡车式装甲车。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安装了顶甲板,部分BTR-152还采用中央轮胎压力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末,BTR-40装甲车开始被BRDM装甲车取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BTR-152逐渐被BTR-60装甲运兵车取代。
1.1.5 现代战车
在现代战场上,以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为核心,并装备有多种战斗保障车辆和其他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的装甲部队是地面战斗中的主要突击力量。
由于轮式装甲战车和履带式装甲战车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成本低,后者的优点是越野性能好,所以两者目前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此外,步兵战车出现后,有的国家认为步兵战车会取代传统的装甲运兵车,但大多数国家还是认为两种车型的主要用途不同,都应发展,不可偏废。
现代战车火力较强,一般安装有20毫米以上口径的机关炮、反坦克导弹及机枪,由多种武器构成的车体环形火力,不但能杀伤步兵,还能够袭击轻型装甲车目标,也能用导弹摧毁主战坦克。而且,现代战车越野能力强,能爬30度左右的斜坡,越过两三米宽的堑壕,还能浮渡和强渡江河。为了增强防护、方便成员下车战斗,现代战车多采用前置动力装置方案。此外,现代战车装甲防护力强,还具有良好的密闭、通信和滤毒装置,能在染毒区和沾染区行动。
1.1.6 展望未来战车的发展
1.三大传统要素的不断强化
未来战车的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将主要依赖于高技术条件下的新材料。例如,采用先进的材料技术研究高性能的炮钢、穿甲弹芯、轻重量的穿甲弹丸弹托,这对改进装甲战车的武器性能有很大帮助;在坦克动力、传动装置研制中应用耐高温的结构材料、高温润滑剂、高性能的电磁材料,这为发展高比功率的发动机、电传动推进装置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先进的金属与非金属材料、隐形材料为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提供了基础。
2.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
未来地面战场会实现信息化已是明确的、不容置疑的趋势。在高技术战场上,缺乏现代化信息的处理、交换、显示、控制功能的坦克会严重削弱其战斗力,甚至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随着陆军与地面战场的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除火力、机动、防护以外,坦克战斗力所具备的第四大要素。
3.轻型、多用途的装甲车大量出现
轻型、多用途的装甲车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它们能较广泛地适合未来各种强度的局部战争的需要,从低强度冲突到高强度局部战争,都离不开它们;二是它们比主战坦克更便于改装成为一系列的战斗、战斗支援、工程与后勤支援的装甲车族,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及性能价格比。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环境下,作战区域、冲突强度将有明显的多重性与复杂性,而轻型、多用途的装甲车辆对此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乘员和部队训练设施与技术的发展
未来战场上武器的高技术化发展,突出了人-武器全系统优化的重要性。武器越现代化,对人员的训练要求就越高。未来坦克装甲车辆采用的复杂设备及在高技术条件下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复杂性,都增大了乘员和部队训练的作用及训练难度。此外,在和平时期,大量的兵员处在预备役状态,如何经常性地训练他们掌握和熟悉复杂的兵器是各国军队都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战斗力系统工程观点来看,训练设施技术是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战车的组成结构
不同的战车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和火力配备,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战车一般由车体、动力装置、传动装置、操纵装置、武器系统、电子设备等组成。
1.2.1 车体
车体是战车的躯干,用于将战车的其他部分组成一个整体,还用于装载乘员、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
车体一般由战车底盘和车身组成。早期的战车都是利用卡车的底盘改造而成的,而现代战车一般经过精心设计,使用专有的战车底盘。
在设计战车时,需要根据用途选用履带式或轮式战车底盘。而选用战车底盘时,应满足战车的战术攻击、战术机动、装甲防护和战场环境等要求。
在战车底盘的基础上,应根据作战用途、使用环境等因素设计战车的装甲车身,以用于放置动力、传动、操纵、武器、电子设备以及人员、弹药等。
有些战车(如坦克)在车体外还需要加防护系统。
1.2.2 动力装置
战车的动力装置主要用于产生推动战车运动的牵引力,使战车达到设计所要求的速度。
战车的动力由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组成。发动机的辅助系统包括燃油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和起动系统等部分。
目前,战车的动力装置主要有柴油机、汽油机、燃气轮机和双动力装置等类型。
柴油发动机是以燃烧柴油来获取能量释放的发动机。其优点是功率大、性能好,因此现代坦克绝大多数都采用高速柴油机作为动力装置。
汽油发动机是以汽油作为燃料的发动机。其特点是转速高,结构简单,质量轻,造价低廉,运转平稳,使用、维修方便,但热效率低于柴油机,油耗较高,点火系统比柴油机复杂,因此,汽油发动机在现代坦克上很少使用,主要用于运兵车、通信指挥车、装甲侦察车等战车上。
燃气轮发动机是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为工质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将燃料的能量转变为有用功的内燃式动力机械,是一种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其优点是功率大,加速快,但是效率低,美国的M-1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就是燃气轮发动机。
双动力装置是在一个战车上使用两种方式的动力装置。例如,在瑞典的S主战坦克上,采用了对置活塞二冲程水冷柴油机和燃气轮机并联的双动力装置。
战车的动力装置还有带动发电机发电的作用,从而向战车上的用电装置供电并给蓄电池充电,带动液压和气压装置运转。
1.2.3 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用于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送给主动轮,并改变战车行驶速度、运动方向和主动轮上的扭矩,使战车行驶速度与发动机的使用转速相匹配。
传动装置由传动箱、主离合器或液力变矩器、变速箱、转向机构、制动器及侧减速器等部件组成。传动装置按传递动力的介质,可分为机械、液体和电力传动装置三大类。
传动装置可充分利用发动机功率,使战车获得良好的机动性。
1.2.4 操纵装置
操纵装置用于正确利用和控制战车的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各机构的动作,实现战车的起步、停车、增速、减速、转向等各种动作。
操纵装置越可靠、灵敏、轻便,就越能充分发挥动力和传动装置的作用,减轻乘员的疲劳,增加坦克的机动性。
1.2.5 武器系统
武器系统是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战车的用途和作战任务不同,配置的武器系统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用于攻击的战车所配置的武器火力比较强,而装甲运兵车、通信指挥车等战车只配置一些防卫武器。例如,坦克通常以发射常规炮弹的长身管坦克炮为主要武器(有的还可发射反坦克导弹),其武器系统普遍装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射击反应时间,也可以提高火炮的首发命中率。
1.2.6 电子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车的电子设备性能日趋完善,已成为现代战车提高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战车的电子系统除有火控系统外,主要还有通信系统和观测设备。根据战车作战需求的不同,其配置的电子设备也有所不同。
战车周身披挂着厚厚的钢铁装甲,因此,若要与外界保持联系,就要借助于战车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由通信天线、车内通话器与一部电台组成。而战车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通过车内通话器来实现。车内通话器通常与坦克电台配套使用。
战车在行进和作战过程中,经常需要观察战场的情况、搜索目标、瞄准目标、观察射击效果等,这都需要战车的观测设备进行。在早期的战车上,一般会在战车车体上开一些小窗口,通过这些小窗口观测外面的情况。随着科技的发展,战车上配备了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激光测距仪、独立热像仪等观测设备。
此外,战车还有敌我识别装置、战场管理系统等电子设备。
1.3 战车的种类
战车可分为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装甲侦察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战的需要,战车的种类会越来越多。
1.3.1 坦克
坦克是一种具有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强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被誉为“陆战之王”。现代主战坦克更是拥有高火力坦克炮、高功率引擎的设备,并配有战场上最高效能的装甲,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的任务,也可以用来压制或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系统等组成,一般装备有一门中口径或大口径火炮以及数挺防空或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式炮塔,也有少数使用固定式炮塔,而且大多数现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潜渡能力。
1.3.2 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车上设有射击孔,步兵能乘车射击。步兵战车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其任务是消灭敌方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火力点、有生力量和低空飞行目标。步兵战车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大多可在水上行驶,经过准备后也可以渡过有一定深度的河流。
世界上较早的步兵战车是由苏联于1967年推出的BMP-1,它的设计和作战概念领先于其他国家许多,也是后来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对象。时至今日,步兵战车已经是各国伴随坦克作战的主要步兵作战车种。
1.3.3 装甲运兵车
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功能相近,都是运送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但装甲运兵车的火力和防护力都略逊于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也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一般具有较高的机动力、较低的防护力及战斗力等特点。装甲运兵车除了可以运输步兵外,也可以运输物资或补给品,以暂时充当装甲补给车。此外,也可以使用车上的机枪、机炮、反坦克导弹、迫击炮等武器以攻击敌人。
1.3.4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便能自行运动的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拥有高火力的主炮,一般为榴弹炮、迫击炮、加农炮、火箭炮或高射炮等,可轻易破坏轻装甲目标,也可提供远程精确火力打击。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
1.3.5 驱逐战车
驱逐战车是一种专门用来反坦克并支援友军步兵及坦克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又称为反坦克自行火炮,装有高初速的反坦克炮或反坦克导弹发射器。驱逐战车并不属于坦克类别,部分驱逐战车甚至无法有效对付敌方步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渐以主战坦克或反坦克导弹载具来取代驱逐战车。
1.3.6 其他战车
1.装甲指挥车
装甲指挥车是具有装甲保护的移动指挥站,可供指挥官与支援的参谋和其他人员协调部队的相关事宜。早期的装甲指挥车是以卡车或者拖车为基础的移动指挥所衍生出来的,用意在于使指挥单位快速移动,持续掌握情势并下达命令,还可提供一些保护。大部分的装甲指挥车是从装甲运兵车改装而成的,主要用来扩大内部空间以容纳额外的人员、通信器材与其他设备。在到达预定指挥地点后,部分装甲指挥车还有另外设置的顶蓬可以伸出车外,以进一步扩大人员使用空间。
2.装甲侦察车
装甲侦察车是配有侦察设备的装甲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实施战术侦察,具有高度机动性、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等特点。装甲侦察车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有时也将安装有大口径火炮的侦察车称为战斗侦察车,而一般的则称为装甲侦察车。在现代化战争中,各国机械化部队建立的同敌方接触并搜集敌方实力及行动情报的任务通常由装甲侦察车完成,这对于掌握高速机动和战术瞬变的战场主导性是极为有利的。
小知识:
世界各国军队中装备有多种型号的专用装甲侦察车,外国比较有名的轮式装甲侦察车有:德国的“山猫”2型轮式侦察车、法国的VBC90轮式侦察车、以色列的侦察/监视装甲车RAM-2000、德国威格曼公司和荷兰宇航车辆公司联合研制的非洲“小狐”轻型4×4底盘的轮式装甲侦察车等。
3.装甲通信车
装甲通信车是装有通信设备的装甲车辆,常见的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将通信装备与装甲指挥车合并在一起的,因此并非单纯的通信车;另外一种是作为地面通信的活动中转站,可延伸无线电通信的有效距离,或者克服地形对通信的遮蔽效应,强化地面单位之间的联络与资讯交换。目前,各国陆军很少装备单纯的装甲通信车,不过有不少国家配备有由一般运输车辆改装的通信车辆,以满足地面部队的通信需求。
小知识:
世界各国军队中装备有各种型号的装甲通信车。俄罗斯的装甲侦察车和装甲指挥车都是在步兵战车底盘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由于发展了BMP-1、BMP-2和BMP-3三代步兵战车,所以相应出现了由BMP-1、BMP-2和BMP-3步兵战车改装而成的装甲侦察车和装甲指挥车,其性能得到不断提高。21世纪初,部队使用的典型装甲指挥通信车主要有美国的M4“布雷斯利”指挥与控制车、俄罗斯的BMP-3K指挥车、日本的82式指挥通信车等。
4.装甲扫雷车
装甲扫雷车是装有清除地雷装置的装甲车辆,以协助地面部队快速通过地雷区。装甲扫雷车可以是指专门设计用来清除地雷的装甲车,也可以是将扫雷工具附加在一般用途的装甲车辆上面,长时间担任地雷排除任务的装甲车。
5.装甲架桥车
装甲架桥车是指装有车桥、架设及撤收装置的装甲车,主要用于快速架设桥梁,令部队迅速通过河流,普遍装备于工兵部队。装甲架桥车可由一般坦克或自行火炮底盘改装而成,部分会保留机枪作为防卫。
6.装甲回收车
装甲回收车是指回收及修理在战场上被破坏或失去动力的装甲车辆的装甲车。大部分装甲回收车由坦克底盘改装而成,主要用于修理同级重量的坦克,也有以装甲战斗车辆改装而成的,主要用于维修同级车辆。
7.装甲救护车
装甲救护车是指在战场环境下实行人员救护的装甲车,一般只装备1~2挺机枪作为自卫武器,防护力很弱。主要用于抢救人员,并将重伤员运送至后方。
小知识:
世界上第一架装甲回收车出现在二战时期,是以一架废弃的坦克拆除炮塔并加装了重型吊臂、绞盘及维修工具改装而成的。其后因为战场需求的提高,一些兵工厂以全新的坦克底盘来生产装甲回收车,并设计了可配合维修工具的特制车壳及可吊起坦克引擎的专用吊臂。二战后,各国多以他们的主战坦克改装成装甲回收车,并且加装了推土嵼、油泵,甚至可携带后备引擎。
1.4 战车的性能指标
1.4.1 火力
火力是指战车对目标构成的破坏能力。战车的火力主要体现在主炮上面,而主炮由主炮的口径、射击精度、穿甲能力、射速等组成。以坦克为例,目前世界上军事大国的坦克主要采用105毫米、120毫米和125毫米三种口径的主炮;主炮的射击精度取决于火控系统的好坏,好的火控系统能够让坦克的射击精度大大提高;主炮的穿甲能力的重要性甚至高过坦克主炮的射击精度,例如,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T-72坦克由于无法洞穿美国M1A1坦克的正面装甲,只能由美国坦克任意宰割。
射速也是衡量主炮火力的一大因素。现在很多坦克都采用自动装弹机,例如T-90,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美国M1A2坦克没有装备自动装弹机,而是采用人工装弹的方式,故射速稍低,但人工装弹在可靠性上更高。
除了主炮之外,战车通常还装有其他辅助武器,例如以色列的“梅卡瓦”4主战坦克,在坦克上面不仅安装有一挺7.62毫米机枪,还安装了一门60毫米口径的内置迫击炮,专门用来攻击躲藏在障碍物后面的目标。
1.4.2 防护性能
小知识:
VBCI步兵战车的防护性能很出色,因其采取了多项综合防护措施,各方面的考虑相当缜密。整车的装甲密度值达到0.55吨立方米。装甲密度值是衡量战车装甲防护性能是否良好的一个综合指标,以战车的战斗全重除以战车的总容积来表示。装甲密度值越高,说明战车的装甲防护性越好。轮式装甲战车的装甲密度值一般为0.45~0.60吨/立方米,而VBCI步兵战车的装甲密度值达到0.55吨/立方米,这是相当高的。
战车的防护力和火力一样重要,由于战车的主要任务是冲锋陷阵,因此极容易遭到敌方各种武器的重点打击。如果没有强大的防护力,在现代战争的超强火力网中,战车也只是移动靶子而已,很容易被敌人的炮弹摧毁。
一般情况下,战车的正面装甲防护力最强,侧面次之,后部、顶部和腹部最差。履带式战车的履带也算是弱点之一,因为现代的大威力反战车地雷通常能炸断履带,甚至可贯穿战车腹部。重型反战车导弹往往也可以穿透战车的正面装甲,即便是威力稍差的反战车火箭筒和轻型的反战车导弹,也可以采取攻击侧面或尾部的方式来击毁战车。另外,如155毫米榴弹炮之类的重型火炮,在直接命中战车或者近距离爆炸后,也可能会摧毁战车或利用爆炸产生的剧烈震动杀伤车内人员和设备。
1.4.3 机动性能
机动力也是衡量战车威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装甲运兵车这类以运输为主要任务的战车。战车的机动力不仅直接影响战车的战斗力,而且还影响它的生存力。在战争中,战车的机动力会直接决定战争中的部署速度和进攻推进速度。
战车一般用于野战,这就要求战车具备很强的越野能力,包括越野速度、垂直越高、越壕宽度、涉水深度等。越野速度作为评价战车越野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是越快越好。
现代战车在机动力上都非常强劲,不仅在战壕的通过能力上,还是在矮墙的攀越能力上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而且能够通过水较深的地区,这在战争中是非常有用的。
1.5 机械化步兵
在世界各国的陆军中,使用战车的兵种主要是机械化步兵。机械化步兵是现代陆军中的一个兵种,是指搭乘步兵战车或装甲运兵车作战的步兵。
1.5.1 机械化步兵的特点
机械化步兵是伴随着坦克和大规模集团作战理论出现的兵种,其特点是火力、机动力及防护力强,适合于进行大规模的坦克集团作战。其主要装备包括步兵战车、装甲运兵车、机枪、突击步枪、冲锋枪、火箭推进榴弹及手榴弹等。
机械化步兵通常执行的是伴随坦克作战的任务:在进攻中,保护己方坦克不受敌方反坦克武器打击,为坦克开辟进攻通道,并扫清己方坦克侧翼和后方的威胁,巩固己方占领阵地;在防御中,加强防御前沿的反坦克打击力量和装甲防护力量,杀伤敌方有生兵力和技术兵器,利用机动性增援己方的防线薄弱环节等。
小知识:
美国第一机械化步兵师是美国陆军的主力部队之一,该师自成立以来参加了美国历次主要战争,并且多是战斗中的攻坚主力。特别是在二战中,在北非登陆战役、西西里岛杰拉登陆场、诺曼底“奥马哈”海滩、攻陷“齐格菲防线”、阿登地区雷马根大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都留下了该师的足迹和赫赫战功,该师无愧于“美军第一部队”的美名,是美军一支王牌中的王牌师。
美军现役陆军师分为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步兵师、轻步兵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6个类型。其中,装甲师3个(第1、2装甲师、第1骑兵师)、机械化步兵师4个(第1、3、4、24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的编制结构大体相同,主要区别是装甲师配备的坦克比机械化步兵师多(分别为348辆和290辆),机械化步兵师配备的步兵战斗车比装甲师多(分别为270辆和216辆)。
1.5.2 机械化步兵与摩托化步兵的区别
机械化步兵与摩托化步兵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事实上,摩托化步兵是指以摩托车、卡车等机动车作为移动方式而进行作战的步兵兵种。其特点是战斗开始前运动速度快,可适应各种地形条件,而且非常灵活;战斗进行时没有必要的掩护,故战斗发展速度慢。机械化步兵与摩托化步兵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搭乘工具
摩托化步兵主要乘坐汽车、摩托车作战;机械化步兵主要乘坐步兵战车作战。
2.战斗方式
摩托化步兵通常是机动到敌方小口径火炮的射程外(一般为3至5公里外),下车后进入进攻出发阵地,汽车此时隐蔽,然后在炮兵的炮火支援阶段(一般为30至50分钟),边移动边由连战斗队形展开成排战斗队形,最后展开成组战斗队形,在距离敌方机枪有效射程的距离边缘(一般为400至600米),展开成冲击战斗队形,高速冲击敌方的防御前沿,实施最后突破。
机械化步兵一般在上述距离外,而且在行进间会稍加整顿,通常采取坦克在前,步兵在后的协同作战方式,实现“边冲边打”的要求。必要时,也可采取步兵下车支援坦克战斗,以徒步支援坦克冲击的协同作战方式,完成冲击突破任务。
机械化步兵除徒步战斗外,一般可根据地形和敌情等情况,采取乘坐战斗的方式。当地形不利于机械化步兵与坦克实施高速冲击时,会采用徒步战斗的方式。目前,美军机械化步兵下车的距离为100至150米,也就是坦克高速冲击至对方防御阵地前沿100多米时(已跨越对方前沿前地雷场),机械化步兵才下车,然后再高速冲击,从而突破敌方前沿。
3.战斗武器
摩托化步兵主要使用单兵武器;机械化步兵主要使用车载武器,如火炮、反坦克和防空导弹、车载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而单兵武器则是次要的。
4.通信指挥
摩托化步兵主要采取的是步兵指挥手段,如口令、旗语、步兵电台等;机械化步兵在此基础上,主要采取车载电台、步坦协同电台等作为通信指挥。相对而言,机械化步兵的组织指挥方式比较复杂。对于步兵来说,现阶段机械化步兵是其最高的发展阶段。
1.5.3 主要机械化步兵师介绍
小知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第3步兵师在马恩河战役中英勇作战,在友邻部队均已败退,本师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然坚守阵地,力战不退,所以被称为“马恩磐石”。
机械化步兵通常以师为编制,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机械化步兵师主要有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第4机械化步兵师和俄罗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1.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
美国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隶属于美军第18空降军,驻地在佐治亚州斯图尔特堡。该师成立于1917年11月,先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海湾战争,还有美国在索马里、马其顿的军事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师因参加马恩河会战而荣获“马恩磐石”的别称。
第3机械化步兵师拥有快速的机动能力、强大的火力与突击力等特点,是美军快速反应部队应急作战中最后使用的一支拳头力量。该师擅长沙漠作战,其所属各旅常年轮换分赴南加利福尼亚和科威特沙漠,开展沙漠作战训练。
第3机械化步兵师约有1.8万人,主要编有师部与师部连、机械化步兵营和坦克营各5个、装甲旅旅部与旅部连1个、机械化步兵旅旅部与旅部连2个、战斗航空旅1个、工兵旅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1个、通信营1个、化学连1个、宪兵连1个、师乐队1个、师肩炮兵部队(主要包括3个野战炮兵营和1个多管火箭炮连)1个、师支援司令部(主要包括3个前方支援营、保养支援营1个、运输飞机保养连)1个。
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主要装备有:M1主战坦克290辆、M2步兵战车280辆、M3骑兵战车100辆、其他作战车辆474辆;直升机共121架,其中AH-64攻击直升机36架、AH-1攻击直升机8架、UH-6多用途直升机24架、UH-1效用直升机6架、OH-58直升机44架、EH-60电子战直升机3架;“标枪”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180部、“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48部;155毫米自行榴弹炮72门、90毫米无坐力炮24门、107毫米迫击炮66门;战术车辆4600辆。
2.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
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隶属于美军第3集团军,驻地在得克萨斯州胡德堡,有“常青藤”的绰号。该师是一支以坦克、机械化步兵分队为主体,含有空中突击力量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它具有快速的机动力、强大的火力与突击力以及装甲防护力等优势,是美军支援全球军事行动的机动部队。
第4机械化步兵师成立于1917年12月10日,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1995年12月,随着美国陆军逐步向21世纪部队转变,第4机械化步兵师成为了陆军试验部队。2000年底,第4机械化步兵师基本完成了向数字化师过渡的目标,成为美军乃至全世界第一支数字化师。
小知识:
1917年12月10日第4步兵师成立于美国本土北卡罗莱纳州格林兵营,次年开赴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5个月的激战中,该师伤亡11500人,是西线唯一一个在英法两国防区均参加过作战的美国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第4步兵师开赴欧洲,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在犹他地域登陆的是该师第8步兵团,这是第一支冲上诺曼底的盟军部队。在随后的战斗中,第4步兵师陷入重围,包括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在内共有5000多人伤亡,后来被第101空降师救出。在二战结束前该师还参加了解放巴黎和阿登的战役。1966年至1970年,第4步兵师还参加了越南战争,在这之后一直在本土驻扎。
成为数字化师后,第4机械化步兵师的编制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人员由18000余人减至15000余人,加上削减的武器装备,该师总体规模较原来缩小了25%。其次,撤销了工兵旅,其所属的工兵营编入各装甲旅和机械化步兵旅,师下辖的旅级单位由7个减少为6个。师炮兵撤销了目标搜索连,多管火箭炮连扩编为多管火箭炮营,其余分队则未动。除了编制外,武器装备也进行了更换。M1A2主战坦克和M2A3步兵战车取代了M1A1主战坦克和M2A2步兵战车,AH-64A“阿帕奇”直升机被AH-64D“长弓阿帕奇”直升机取代。此外,还配备了新型防空雷达、地空导弹和无人机等。新的数字化第4机械化步兵师的武器装备虽然在数量上减少了,但却变得更先进、火力更强大了。
3.俄罗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
俄罗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简称“塔曼斯卡亚”师,是俄罗斯陆军中一支久负盛名的部队。“塔曼斯卡亚”师基本上等同于西方国家的机械化步兵师。
“塔曼斯卡亚”师隶属于莫斯科军区,基地位于阿普雷列夫卡附近,它的主要作战目标是保卫莫斯科。作为一支“快速反应”师,“塔曼斯卡亚”师必须保证80%的人员和100%的武器装备能够随时被调动,该师的口号是“祖国,荣誉和骄傲”。至2004年,“塔曼斯卡亚”师约有12000人,主要战斗车辆是T-90和T-80主战坦克,BTR-80装甲人员输送车,BMP-2和BMP-3步兵战车。
“塔曼斯卡亚”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前苏联及俄罗斯的重大政治危机中都起了重要作用。1999至2000年间,该师还参与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下辖的第15近卫摩托化步兵团的一个“战术集团”曾在2000年初部署到车臣,在主要的大型战斗结束后在车臣共和国南部和阿尔贡峡谷附近负责治安和清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