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就业指导与自我认识(2)

3.大学生就业指导组织机构

【案例1-1】张艳同学在4月份参加一个校园招聘会时,自己的就业推荐表没有盖章,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办理。快毕业了,连就业指导中心都不认识,更没向老师咨询有关就业的事。说明张艳从来都不关心自己的就业,待用人单位来招聘毕业生时,才手忙脚乱地准备,最后还是错失就业机会。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同学们不仅要学习就业指导课程,而且要与负责就业指导的组织机构经常联络。

1.2 大学生自我认识

1.2.1 认识大学校园人文环境

人文就是人的本质及本质力量的体现,就是人的整个意义世界。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可以说,人文环境是当今最时髦最常用的一个词汇,它的产生和广泛使用适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大学人文环境就是指以德性为核心的人性化了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1.校园人文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熏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又要适应环境,积极地对环境进行改造,从而体现人的本质力量。高校人文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所共处的环境,它以其深刻持久的潜在作用,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情感。人文环境一方面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极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起着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人文环境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许多人的努力逐步形成的,是智慧的结晶,成为学校的本质、个性,成为学校良好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这些优秀文化的品质会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价值观念、学术氛围、学校精神中,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学术流派关系、校内外关系、传统与创新关系的风气中,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风俗、礼仪、行为规范、准则、纪律等产生根本影响。由于在高校里生活着的是一个知识密集和思想敏锐的群体,如果他们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折射出创新、进取和严谨的理性精神,在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精神风貌和创造潜力上得到积极的影响和正确的引导,那么先进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必将在校园中产生、传播、发展,必将形成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极富智慧的高校校园人文环境。高校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有着直接明显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载体,由全校师生共同创造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是在学校有关部门引导和管理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群体性文化。它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一个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知识、技能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1)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各种书籍内容的阅读、教师的教学和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等途径来引导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精心组织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和共产党的热爱,坚定其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校园文化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技能。校园文化中一些知识性、学术性、科研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性和其间注入的社会文化活力,都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知识的全面积累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同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是多方面的。演讲、征文活动锻炼了大学生的口才、表达和写作能力以及思维敏捷程度;校园科技活动和实践改变了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创造力低的状况,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得到发挥。校园文化在使大学生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促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和自强意识。

(3)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通过心理课程教育、校园广播、校园内的文学出版物、知识讲座、学生自治组织等多种方式,形成浓厚的心理教育和引导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各种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和途径,排除心理干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竞争性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校园文化所固有的娱乐性、知识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旺盛,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1.2.2 大学时代与素质培养

大学时代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很多成功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在大学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大学的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今天那些事业上的成功者,当年曾是青涩的知识青年,他们当年是怎么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他们又是怎么受到大学文化的影响的呢?在此,让我们走近一些成功者,去看看他们大学时代的情形。

【案例1-2】李开复,美国微软公司前全球副总裁,无论是在哥伦比亚大学,还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他都凭借其聪慧的头脑而令同校师生刮目相看。目前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这位华裔学者生于中国台北,少时游学美国。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通过不分昼夜的寒窗苦读,为自己日后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固的基石。学生时代的他涉猎极广,妙才不凡。在成为计算机专家之前,他已是睥睨北美的桥牌高手。他曾经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指出大学四年应该这样度过:(1)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基础知识主要是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那你是个幸运儿,可以收到学习的乐趣。但是就算你没有兴趣,你也必须把这些基础打好。(2)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指示、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3)培养兴趣:开拓视野,立定志向。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大学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你接触并尝试众多领域的独一无二的场所。(4)积极主动:果断负责,创造机遇。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血液和将来的事业。(5)掌控时间:事分轻重缓急,人应自控自觉。“时间多了很多”正是大学与高中之间巨大的差别。时间多了,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6)为人处事:培养感情,参与群体。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培养真正的友情;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案例1-3】徐小平,198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之一,新东方教育集团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职业咨询师。他曾经在讲座中这么说过,“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了五年的音乐理论,我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是在大学里形成的。仅仅在音乐学院学音乐理论是不够的,我发现自己对文史哲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到北大去,从更深广的人文精神中寻找对文学与艺术的理解。当时典型的日程是,我早上6点起床,喝几口凉水,走15分钟路,再从民族宫坐车到动物园然后坐车去北大,路上要1个多小时。听完课,喝点凉水再回家。那样的劳累奔波日子并不心酸,北大钱理群教授讲的文学史令我至今难忘,而且,我还在北大中文系结交了一大批朋友。我在北大听了将近一年的课程,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我人文知识的功底,奠定了我思维的基础。这是我在大学最宝贵的经历。我想告诉大家,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虽然有用但是不够,需要自己去寻找新的东西。在大学里要不断寻找自我,发现爱好就等于发现才能。我发现自己没有作曲的才能但有思考的才能。在你改变不了现状,改变不了学校,改变不了教育体制的时候,你不妨改变自己,学会在逆境中寻找自我。人生的成功失败是另一个话题。大学期间,不论你有志于创业,有志于社会工作,有志于和人打交道,有志于和钱打交道,有志于做一个团队的培养,只要有创意,不妨把一个想法、一个需求,做成一个协会、一个社团、一个组织。无论怎么样,你要做出一些事来。”

大学校园从来都是思想活跃的地方,而学术讲座无疑代表了一所高校思想碰撞的最高水准。在校学习期间,最能启发人头脑的正是这些代表了智慧结晶的学术讲座、名人演讲。徐小平是学音乐理论专业的,但他后来并没有从事音乐工作,而是成为了教育专家。徐小平认为,是大学时代听讲座的经历奠定了他人文知识的功底和思维的基础,同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专业并不是我们以后从业方向的束缚。

大学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事业的成功者无不从大学里获得了求知的动力和各种智力支持。但这种获取并不是被动获得的,还需要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从大学中汲取养分,为自己以后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需要依靠大学的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

1.2.3 认识自我与角色定位

1.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案例1-4】来自北方的大一女孩小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南方的一所大学。起初,除了饮食不是很习惯外,她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在大学好好奋斗,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可不久就觉得有些吃力了,眼前的现实似乎离她想象中的大学生活越来越远……学习上,小李发现即使是她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可还是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老师一次课就讲了几十页,照我阅读速度远远跟不上啊。我的数学基础本来就差,高数习题大部分都不怎么会做,作业都按时交不了,这在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是从没有过的事情啊。”生活上,小李刚入校时,常与舍友卧谈到深夜,感到十分兴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就很不习惯了。她在中学时就养成了晚上十点半熄灯睡觉的习惯,而大学的宿舍晚上不熄灯,由学生自己控制作息时间。习惯于早睡的她想早点入睡,但却不知道如何让舍友们早点安静,感觉特别累,十分苦恼。工作上也是烦恼不断,在中学阶段,小李一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好班干。可进入大学后,她却没有进入班干名单,去各个社团应聘也屡受挫折,自认为组织能力特别突出的她感到特委屈、特受挫,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经常变得满腹牢骚,常生闷气,别人似乎都不愿意接近自己了……

经过艰苦努力和激烈竞争,刚挤过“独木桥”的大学生,他们怀着激动、期盼的心情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开始了新的“美好”的生活。在高考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们常常以遥想美丽的大学校园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他们把大学校园想象成金字塔般的伊甸园。但是当他们踏入大学校园时,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这也是和高中校园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在成功的喜悦之后,新入学的大学生需要面对众多的以前从未碰到过的问题和挫折,这就造成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方面的迷茫

在刚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有下面的困惑与迷茫:

(1)高中的学习方式和大学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高中阶段的最终目的是考上大学,所以高中的学习方式也就是理解和弄懂几门普通文化课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并记住相关的知识,同时辅以做一定数量的题目,可以说接触的知识面相对较狭窄;一般还文理分科,学习内容比较单一。但大学的专业分科细了,学习的内容深了很多,也更广更专了,老师也不像高中那样整天跟着屁股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差距造成了新生不知道怎么进行新的专业学习。

(2)优越感下降。有好多的同学,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十分优秀和拔尖,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全班前茅,甚至全校前茅,得到许多来自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充满着欣赏的、赞许的眼光和话语。但到大学以后,强调的是独立自主的学习,没有那么多的关注和肯定,高中时代的那种自然优越感荡然无存了,这种落差有可能造成一种巨大的失落感。

(3)存在专业的反差。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照自己的志愿进入大学,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专业学习,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影响今后的学习。

2)生活上的不适应

新生从中学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生活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部分的大学生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在中学阶段,他们离家不会太远,有的甚至在学校附近,他们也不需要住校,因此常常受到家人们的照顾,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情形容易使性格娇气,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进入了大学,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离家往往比较远,一般不能经常回家了,不能受到家里的照顾了,生活上也无法依赖别人了,一切的生活都得自理,而且他们需要以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到班级集体生活中去。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使得有些学生慢慢地不习惯和不适应了,甚至造成自我与集体关系的不协调。有的同学生活上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难时,就想家,暗自伤神,甚至哭泣,出现一些悲观的情绪。

3)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和思想上的波动

大学里,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各个学生之间家庭情况不相同,兴趣、爱好和性格也截然不同,生活习惯和方言也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隔阂。虽然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相比社会关系来说并不是很复杂,但相对于中学阶段来说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学生交往中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没有得到情感的交流,而且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同,如果交流观点偏差较大就会出现一些矛盾,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要处理诸如老乡关系、师生关系、新老生之间的关系和恋人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独立处理,一旦处理不慎,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因此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同时,大学生阅读领域的扩大,必然使得精神领域骤然扩增,思想上会受到各种思想观点的影响和冲击,但思想又还不太成熟,可能会为其中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引起思想上的波动。

从上面可以看出,尽管大学新生通过了高考,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和学习,但也由此带来了他们角色上转变的问题: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但是在入学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及人际关系方面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出现了各种问题。

4)积极转换自己的角色

高校的各级领导、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尽快地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开始他们人生的新起点。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更要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坦然面对各种不适应的状况,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面对新的环境,新生又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呢?

(1)定位人生,转变目标,正确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新生要主动认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并积极适应新的角色。要从中学阶段的尖子生到大学阶段普通生的角色转变、从“未成年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他们既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能力,发掘自己身上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又要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陷,主动加以克服和改正。大学生还要养成积极的心态,培养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伟人的传记和各种先进事迹来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学习伟人是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从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位。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确立自我成才的方向与目标,增强进取的内源动力,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

(2)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转变生活模式。新生要坚决摆脱中学时代养成的依赖父母的心理,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养成独立性较强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好个人的学习与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活提倡的是“自主、自立、自律”,新生要主动养成这种习惯。大学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也比较多,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特别是班集体活动和各种党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大学新生要锻炼自己的自制力,不要贪玩,尤其要注意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要很好地利用网络但不迷恋于网络。有心理问题且长久不能解决的,则应该寻求老师和心理医生的帮助。

(3)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转变交往方式。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要认真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会做学问的人,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会做事的人,做一名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参加社团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也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大学新生要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恋人关系、新老生关系等人际关系,在处理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交往中逐步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最终将自己推向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应树立一种信用和共赢的理念,以诚相待。

2.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案例1-5】能力强也要打牢基础。小王是学院里创业协会的会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毕业有几家公司都说要和他签约。但要采访学校“风云人物”的小李找到他时,他感慨良多地说:“多亏那次辅导员和我的那次谈话啊,要不,我毕业都难。”

原来,小王刚当上会长时,和外面的老板打交道比较顺利,他就想,凭我的能力,出去能赚到钱的,活得肯定不会比别人差,学习嘛,那么累人的,就不要太勉强自己了。然而,辅导员给他敲了个警钟之后,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了。他在不断地学习中也体会到,大学培养人才不光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基础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只有认识到这点,打牢了基础,懂得了这样去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给自己“充电”,到了社会就不出现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做到思想品德好、业务好、身体好,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个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和道德品质上的要求。

(1)德:要有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而不能淡化共产主义理想,因为这个理想是我们国家、民族,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要有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而不是满脑子西方自由民主;要有自尊自信自豪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怀和民族精神,而不是崇洋媚外,毫无骨气的民族虚无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出现了80年代大学生的精神困惑和90年代青少年的潜在的精神失落。而每一次对政治教育的强调和政治理想的加强,都会带来大学生教育的加强和大学生精神的振奋及对改革的认同。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首先就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要尊重他人,不要盲目自大,视别人为草芥;要有坦诚待人的意识,摒弃过分为自己谋划的精明和奸诈;要善于与人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封闭、不怪异;要努力做到先人后己,不应自私自利,从而把个人的幸福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要有自重慎独的意识,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质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要随波逐流,我行我素。要讲诚实守信,现在的社会,信誉问题非常重要,有了好的信誉就不发愁有好的回报。其实大学生要做到诚实守信并不难,守信誉就是不要撒谎,首先学生守信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要作弊,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和工作,不要随便吹嘘自己,即便有优点也不要大肆宣扬,沉稳才是成熟的表现。现在就业压力大,所以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很高的素质,做到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准则。

(2)智:要有科学的思想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在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只想物质利益不讲精神支柱,这样的倾向是不科学的。另外,大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以史为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和思维来看问题,特别是培养唯物史观。因为对历史的无知,是不可能培育起科学的思想素质的。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大学生还要刻苦学习,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吃得苦,就要坐下来、学进去,然后才会有成功的喜悦。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用毕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辛勤劳动,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马克思写《资本论》,艰苦奋斗了40年。德国诗人歌德用60年的时间,到了82岁才写出了有世界水平的剧作《浮士德》。血液循环发现者哈维,一生有120次休假,他一次也没有休息过,全用于做实验和搞研究上。牛顿在英国剑桥大学30年,大部分时间都附在实验室中,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才能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大学生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只有具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工作能力素质就是大学生与将来工作相关的能力和素质,包括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办事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的工作能力素质是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高频率、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需要。

(3)体: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生理体质,同时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谦和宽容的气质,达观的胸怀,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讨论的重要话题。马加爵事件已成为过去,但这已敲响了我们要加强对自己心理健康重视的警钟。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机体代偿能力较强,不易察觉各种危害因素对自己造成的损害,部分人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有的人虽注意自己的健康,也仅仅是注意躯体症状的变化,常以无自我不适为满足,对于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在人才竞争的激烈环境中,健康水平是最重要的条件,有人说: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这可以说是一句名言,也可以说是一句实话,尤其是将来从事旅游外事工作,不论到了饭店还是旅行社,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难以胜任的,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家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应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吸取有益的卫生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地理的差异,世界观等看法的不同,经济条件差异悬殊较大等,正值年轻气盛的我们,就很容易与同学产生摩擦。因此,我们要以和平的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人处事要谦逊,懂礼貌,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学会忍让。坚信“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差异,要学会换位思考”、“面对竞争,让出机会保持友谊,始终保持一个感恩的心”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努力做到。

3.争取做一名优秀大学毕业生

【案例1-6】数学系小赵刚进大学,发现不但没有老师督促自己学习,而且有各种性质的社团可以进,就感到整片天空都是自己的了。于是,报了三个社团,今天去这边见习,明天去那边开会,忙得不亦乐乎。半个学期过去了,就要期中考试,才知道什么都不懂。她才领悟到老师和学长们所说的,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位这句话的分量。她终于决定放弃了两个社团,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各种基础知识,努力做好一个社团的工作,使自己学习和实践两不误。

2008年她毕业了,考取了中南大学的研究生,还被评为“优秀毕业生”。领取证书时,她激动地对学院的记者说:“要成为一个优秀毕业生,学习成绩一定要搞好,还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我的大学四年里,我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我很充实,也为自己的明天找到了更多的希望。”

优秀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整个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在高校积极发展优秀学生入党,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需要,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在学生中,严格按照“坚持标准、确保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应该很优秀。

在道德方面应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品德,在智力方面应有比较丰富的知识与敏捷的认识能力,在体力方面应有健康的身体与充沛的精神,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有其中一方面差一些也不成。因为智力差了当然不能成为人才;智力虽优,但道德差则不做好事做坏事,是社会的败类,是害群之马,人民不会承认他是人才;道德、智力虽优,但体力差则疾病缠身,终身一事难成,也不能算做人才。光就智力而言,也有个要素构成问题,应包含这样三个要素:一是宽厚的基础知识,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三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基础知识宽厚,则进一步学习、工作适应性强,学习专业或改学专业都较容易。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则少走弯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这二者是一般人都认为重要的,至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其重要性许多人并不认识。要知道有了追求真理的勇气,才敢于在前人的定论面前提出怀疑,敢于冲破习惯的禁区,抵达真理的领域。这样的人才,才可担当大事,完成大业。世界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拿破仑讲过,最卓越的军事人才,既要具备军事的知识、聪明,又要具备作战的勇气、果断,并且二者要并重,如正方形的纵横两边要同样长。如果二者一多一少,就不是好将才,勇多谋少则冒险蛮干,谋多勇少则耽误时机。军事人才如此,其他人才也同样需要勇气。根据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统计,一般人学习能力最强的年龄在20~30岁之间,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这就是一个人在大学及大学毕业后的几年之间,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大学毕业后的20来年,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好的时期。青年的大学教育期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智力,以便培养成优越的后备人才,准备迎接艰巨的科研任务或其他任务。如何把大学里优秀的学生更有效地培养成社会上的优越人才,这是我们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个任务,学校领导、系领导,有关教师及学生自己三方面要配合努力。

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能做到有理想、能勤奋、有毅力、能虚心、又会运用科学方法,有信心毕业后在社会上做好工作,继续努力,自学成才,承担国家给予的艰巨任务。

思考题1

1.你了解就业指导课吗?

2.就业指导课将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3.你所在院校的就业工作由哪个部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