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出路:创业从大学起步
- 成为淘宝创业的超级毕业生
- 贾少华
- 5015字
- 2016-01-07 16:39:34
2.1 就业困难是永久性的
2009年经济已有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将会过去。人们似乎有理由相信,2010年大学生就业将不会像2009年这样困难。但是我们认为,就业形势只会一年比一年严峻,理由如下:
一是待就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2010年的毕业生比2009年多,再加上还没有就业的2009年和以往的毕业生,估计2010年待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要近千万。
二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会增加很多。为解决2009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村官扩编、参军入伍、研究生扩招、企业增员、学士后设立,等等。下一年还会有那么多岗位吗?
三是经济复苏有一个过程,对员工需求的增长也有一个过程。最关键一点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就是减员增效。未来,企业吸纳员工的愿望和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大学生不要期待就业形势能够变好,重要的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领域。如果延续昨天的思维,那么只能重复走昨天失业的路。面对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要未雨绸缪,在以下方面做思考和准备:
一是面向第三产业就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的主要领域,美国大学生中的84%到第三产业就业。我国的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但也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去处。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做了统计:考上公务员的占1%,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0%(其中主要是教师和医生),国企就业的占10%~15%,其他单位就业的占75%。私营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突破专业对口的思维定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过渡。根据绍兴市越城区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的调查统计,大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的只有10%,相对对口的35%~40%,一半以上不对口。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专业对口就业率还会下降。作为教师,该反思怎样来办专业;作为学生,既要学专业,又要跳出专业的限制。
三是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发达国家自主创业大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3%~25%,而我国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自主创业更能实现人生价值,更能体现人的自主性,既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也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又是一个创业的时代,互联网就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例如,淘宝网就成就了成千上万人的事业,敦煌网做的则是外贸,因此懂英语的大学生更是有自己的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金融危机又使得2009年的就业难上加难。然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2500多名毕业生一点也没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压力。他们中的15%是以老板身份毕业的,其中有的距百万富翁已不遥远。当人们对他们倍加赞扬时,他们总会说,他们遇到了好时代,要感谢互联网,要感谢淘宝网。他们意识到了虚拟世界将改变人们生产、销售、消费和生活的方式,这种改变将会产生无限的创业和就业机会。他们在大一、大二时就从勤工俭学转入了“淘宝”创业,大三毕业前别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他们却在招聘员工。而这些学生并不见得比其他人学习成绩更好,只是从实践中他们学会了更多的创业能力,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以此为中心点,又进一步掌握了学习的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可谓一条明显易见的就业出路。
所以就业的危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转变思维,解决危机。
2.2 人人皆能创业
人们一向津津乐道于比尔盖茨、福特、松下等创业神话,宣扬创业的艰难性和荣誉性,似乎那是离自身非常遥远的事情,属于少数天纵奇才,他们能发现某个很好的点子或者发明一项别人没有的产品,从而快速积累财富,功成名就。却很少有人发现当代社会的创业活动很显著的特点是大众化,为了谋生存而从事的创业活动正是一切创业活动的起源。任何创业神话的起始必定是平凡的实践。尤其在我国当代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前所未有的迅猛,为人们的创业活动造就了比之前更好的环境,互联网世界的崛起,给人们创业带来了更好的启发,“第一桶金”显得不再是很大的问题。根据对浙江省义乌市场上的创业者的调查,真实的创业活动并非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而是更贴近生活的实际景况,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创业成功。
就个人而言,创业确实不是生来就会,也需要一些条件,但创业绝不仅仅属于少数人。“创业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我们给“创业”一个更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指“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创业总是一个由易到难、从小到大发展的过程,大学生创业不论凭借何种知识、技术,也总是从经营小企业开始的。与一般的创业指导书不同,我们总结的创业活动的特点如下:
(1)创业是一项大众化的活动。创业涉及千家万户,量大面广。以义乌市为例,截至2009年,每6个人就有1本营业执照。一个只有70万人口的县,仅服务业经营单位就有近10万家,小商品市场摊位就有6.2万个。因此,创业绝不属于少数精英,也绝非像有的学者所言:“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
(2)创业是一项平常化的活动。创业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神秘,多数创业者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训练。在接受我们调查的1617位创业者中,只有276人接受过高中后教育或培训。是创业活动本身让人有了创业的能力,而不是有了创业能力才从事创业。调查发现:人们往往不能就业才创业。创业者也告诉我们:创业比学理论容易,创业比考试容易,创业比拿奖学金容易。很多指导创业的书籍对创业者素质的描述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测,似乎要求越高,学生就会准备得越充分,事实上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读了指导创业的书才不敢从事创业的。
(3)创业是一项建立客户关系的活动。创业需要资金、场所等方面的条件,但被调查者认为,客户关系的建立是创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客户,就有销路;有稳固的客户,就有稳固的收入;有更多的客户,就有更多的财富。”被调查者的这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户关系的建立,可能是由于亲戚或朋友的介绍,但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经营实践。开始时,由于没有客户,容易放弃。经营久了,客户逐渐增多,商业网络不断扩大,事业也就日益红火了。
(4)创业是一项始于模仿的活动。为什么会有“制笔村”、“服装镇”、“箱包街”?其实这些都是模仿的结果。我们走访120位袜子生产、销售的经营户,可以说不是跟着邻居、亲戚、朋友学的,就是打工时学的本领。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人目前已不仅做袜子的生意,还转向房地产、酒店服务等产业。
(5)创业是一项容易体现人生价值的活动。创业是有一定的风险,但绝不是像有的书中所说:“创业过程是一个蕴涵大量不确定因素和高风险的复杂的决策过程。”我们调查的1617位创业经营者中,破产的只有23位,只相当于1.4%。23位破产者中,属于投资失误、经营失败、货款被骗、火灾损失导致破产的有16位,其余7位是赌博或诈骗犯罪导致破产。
创业不仅风险不大,而且更容易体现人生的自主性、更容易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调查的1617位创业者中,房子和汽车拥有率分别达94%和89%,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还为国家缴纳了大量的税,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6)创业是一项由小到大发展的活动。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不论家产多么富有、事业多么庞大,起步时都是从容易做的小事情开始。他们往往不会因“事小而不为,利少而不谋”,从易到难、从小到大是他们创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有一位为他人提供开水的年轻经营户,从收废旧物品开始,现在置办了开水灶,一年也有7万元收入。有一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资产上亿的创业者,起步时手工制作削水果皮的刨子,接着制造简易家具出卖,再添置小冲床为他人加工五金小零件,积累了一点资金后买注塑机加工文具包装盒,创业快30年了,文具厂也有了几十台机器和上百名员工,同时他也开始从事房地产生意。每一个受访对象,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动的创业经历,但他们的经营总是从易到难,他们的事业总是由小到大,他们的财富总是从少到多。
(7)创业是一项不能停顿的活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创业者与就业者不同,他们往往没有双休日、节假日的概念。即使春节,也要忙于账目清理,客户感情联络和来年生意准备。他们自己觉得,创业并不是特别复杂的活动,很多情况下也比较轻松,并不是特别费力劳神,但就是要坚持。上班族休息了,他们还要照常工作。勤劳、坚持是创业者的一个基本品质。
从以上创业的含义和特点,我们得出结论:人人都能创业。我们给创业下什么样的定义,决定了我们思维中对创业难度的看法,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在行动上真正开始创业。
2.3 可从大学起步走上创业道路
对于有意愿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即可开始尝试。大学生创业还是新生事物,现在只是少部分。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就业而非创业,所以要推动创业行为,必须鼓励大学生,而不是还在其萌芽阶段就泼冷水进行批评。相比较于在大学中虚度年华、无所事事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尝试创业的学生都值得表扬。
当下,全社会都赞同创业教育,但是对大学生在校创业却存在不同的观点,最大的反对理由在于认为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大学阶段的关键在于掌握知识和学好本领,而不应该马上就投入到“挣钱”的行为中去,不宜以功利为导向;另外,大多数人认为创业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应盲目。这应该是一种基于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也是出于对高等教育知识本位的维护。
我们为在校生创业辩护的理由如下:
(1)高校的不同要务。在现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不再仅仅是精英教育的场所,不同层次的大学有不同的任务。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什么是人才?人才的基本立足点是要具有就业能力,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服务。传统的大学知识理性主义的观念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大学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不应只是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一个模式和一个标准。研究型大学以学术贡献论英雄,应用型大学以收入多少论英雄。在高职院校,我们可以明确,是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推行教育教学。每个人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一方面学生向社会学习,学生从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其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自己的工作回馈生活,创造社会的明天。
(2)最大的偏见:创业不是学习,创业是荒废学业。创业究竟是什么?有的人把创业都看作是掌握最新科技、产品发明或设计才能实现的活动,而实质上,更为普遍的创业是生存型创业,是指白手起家自己养活自己,其依赖的素质可以是勤奋、吃苦和眼光,也可以是尖端知识和发明创造。对于一般人而言,依赖前者更多。大学的创业教育是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个人成长方向的最好途径。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最大忧虑是毕业前景迷茫,其中根源就是自我认识不清、学无所长。在传统的学术教育体制下,学习观和创业观是片面的,相互之间是对立的。
(3)创业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先学会创业本领再去创业,而是在创业活动中才能学会创业本领。许多学生都有对课堂理论学习无兴趣的倾向,过一种应付的大学生活。没有兴趣而不得不学,这也是一种矛盾的生活,这种矛盾引起了诸多焦虑,并使得大学教育看似无足轻重。良好的创业教育,必先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包容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尝试创业,让其发现自己的所长,从做中学,做而后知困,困而后求学。
创业指导不是把学生关在校园,也不是任其在校外闯荡,学校是否要严格地指引学生的前进方向,是学校面临的问题。在短短的大学生涯中,必须有一些指导,一生的时间本就不多,如果走过多弯路,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学生不早点开始形成职业方面的能力和倾向,在毕业时将加重忧虑和负担,并且难以进行基本的出路设计。教师在最后一年提醒学生要沉下心思考工作方向,似乎已然来不及或已不能补偿什么。创业准备活动或实际的创业行为,能够使学生明确职业规划,及早找到自己能力所及和兴趣所在,这将有助于充实地完成学业。
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大学时并不具备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其需求的发现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教师、家长等“过来人”的描述;从实践中得到的认知相对较少,而且会有滞后性。所以学校有必要和能够创造一种引导的力量。创业道路的起步,如果仅依赖学生的自发行为,那就不能成为规模状态,而且失败的概率很大。毋庸置疑,创业可从大学起步,大学能很好地对学生创业加以引导和帮助。
观点:
延续昨天的思维,只能产生昨天的结果。
是创业活动本身让人有了创业的能力,而不是有了创业能力才从事创业。
从大学起步创业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