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剪辑中的完形法则

当我们进一步探讨剪辑被观众接受的可能性时,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当两个画面组接在一起——无论在时间纬度还是空间纬度上,除了内容需要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形式上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将直接影响观众能否很好地接受。

格式塔(Gestalt)理论是探讨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反应的一种学问。这个字源自德文,它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形状或形式,也就是指物体的性质;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学上,它则代表“整体”的概念。而以Gestalt为名的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于20世纪初发源于欧洲,它主要是研究人类知觉与意识上的问题。该理论认为人类对于任何视觉图像的认知,是一种经过知觉系统组织后的形态与轮廓,而并非所有各自独立部分的集合。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部分的总和不等于整体,因此整体不能分割,各部分也由整体所决定。也就是说,人们较容易也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个事件的整体,而不是构成这一事件的各个个体之和——假设这些个体是组合在一起的。由此推论,人们在欣赏一个画面或一个场景时,画面里的每一个部分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视觉元素,如果想让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认知,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彼此产生某种形式的关连。一名电视编导的大脑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基因中所积淀的远古祖先的经验,通过各个部分的最优组合,主动地构造出整体。影视剪辑是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组合,它可以使观看者通过组合掌握最大量的信息。

在任何一个视觉段落中,能否把其中的几个视觉元素连结起来,取决于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知觉上的某种关联性。为了证明元素间并不真实存在某种关联性,完形心理学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则,被称为完形法则。

一、完形法则之一:合拢性

接近于合拢的熟悉线条和形状,往往被看作并记忆为更接近于完整。

合拢这个概念对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让观众把各种事物完整化,那么他就会感到失望并丧失兴趣。另一方面,事实已经表明,完整和不完整的事物在记忆中是不同的。不完整的事物往往会引起紧张,从而增强对这种事物的记忆。事物一旦完整起来,紧张就消除,人们就不那么想把它记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局部的特写镜头比全景镜头更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视觉形状和形式可以是开口的或合拢的,即不完整的或完整的。如果对一个开口的或不完整的刺激物的各个视觉元素适当调整其位置和方向,就可能在感觉上把这些元素组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如图2-2把三条相连的线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的时候,就会显得稳定些。如图2-3把若干个五角星看成一个完整的圆时,也会显得更稳定。这些视觉元素所以这样排列就是要迫使它们趋于合拢。只要你略微变动,几乎可以肯定这些元素不会被看作一个三角形或圆。例如,如果加大五角星之间的距离,或五角星的形状、大小和色彩都不一样,那就不能如预想的那样可以看成一个圆了。

图2-2

图2-3

在镜头的构思过程中,摄影师和剪辑师应该有计划地让观众通过镜头作出贡献而参与到视觉体验中来。观看者是否对画面进行合拢、是否参与一种可以立即消除的轻度紧张或是参与一种可以将信息储存于长期的记忆之中待以后消除的高度紧张,所有这些都决定于镜头的创作意图。我们发现一些优秀的影片在剪辑一个动作时经常是掐头去尾,故意不要完整的动作过程。比如:美国导演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室内场景里大量的开门、关门动作都是不完整的,往往是前一个画面中能听到开门的声音,下一个镜头门已开了一半。要不就是上一个镜头门只关一半,下一个镜头里出现关门声。室外景汽车和人的出画入画也同样是入一半或出一半。但是观众在观看时的感觉就是入画和出画。何以如此?这就是充分利用合拢性原理调动观众参与。

封闭是合拢的延伸。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前提下,如果一条线形成了封闭的或几乎封闭的图形,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把它看成是被一条线包围起来的图形表面,而不仅仅是一条线。具有封闭轮廓线的面积往往比具有缺口轮廓线的面积更容易看成形象。对观众而言封闭式构图的画面更加稳定有序,易于接受,但同时过于松弛的心情往往产生间离效果。

二、完形法则之二:连续性

中断次数最少的视觉元素最易于组合成连续的直线或曲线。

眼睛是一个懒惰的器官,在组合视觉信息时,往往爱走阻力最小的途径,如图2-4:

图2-4

你最先看到的也许是一对“X”,因为这只需要最少的功夫或努力。看出一个菱形也许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封闭的形象,易于观察。再多看和细看,你就能看出其他图形,包括“W”、“M”和“V”。因为这些图形需要较多的思考,而且必须从一个比较简易的结构中分离出来,所以比较难以觉察。

连续性也可以用于画面在时间上的安排,以增强视觉元素或物体的某种组合。电影电视剪辑师必须很懂得片断组接连续性在电影和电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剪辑出来的成品显得流畅。剪辑的最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破碎的时空缝合起来使之连贯,这就要求镜头与镜头之间,所有动作、位置、色彩、线条、音乐等都必须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也称之为“匹配”。

三、完形法则之三:相似性

我们将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颜色、运动、方向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如果你看见一只正在跑的猫,你就会把它身体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因为一般来讲,当猫跑时,它的各个部分会在一个方向上运动。同样原因,正在树丛中爬行的猫也会被识别出来。但是,如果它纹丝不动,我们就很难发现它。

相似的视觉元素易于组合在一起看成一种图案,如图2-5。

图2-5

形状、大小或色彩相似的视觉元素,易于被看成一组,A组通常被看成是水平的,B组则会被认为是垂直的。

在视觉设计中常常看到对称,而这种对称可以被看成相似的一种特殊形式。对称的视觉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平衡。

借助色彩、形状、大小、质感、位置、方向或运动的相似性,将各个分散的镜头编织在一起,这是电影电视中把不同时间和地点拍摄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则。从傍晚圆的红色落日渐渐淡出,银幕上充满了一片红色,随后叠化出一只早晨8:00的圆钟,接着是一片白色。图形和大小的相似性将画面自然连接在一起,而色彩却将时间分开。

四、完形法则之四:共同归结

凡是功能、运动或变化相一致的视觉元素往往易于被组合在一起,并被看作一种图案或运动。

共同归结这条原理与其他格式塔原理不同,因为它涉及某种运动。它与其他原理有关之处在于,运动或变化使得视觉元素要进行重新组合,如图2-6。

图2-6

在上面的A方格图中,每一个格的大小、形状、色彩和接近性都相似,所以所有元素都同属一类。如果所有方格都是学校赛场上一群啦啦队员高举着的方形牌子,根据一定的指令,一些举牌的人把阵营中的一些牌子翻过来了,这样,就可以看到色彩的变化。这些色彩相似的牌子就会组合起来,与其他牌子分开。这些牌子组成了“X”,其余牌子则成为背景。这个由统一行动所产生的看得见的图案称为共同归结。这种统一行动可以在大型团体操和游行乐队的表演中看到。一起移动或变化的视觉元素被看成一个形象单位,因此,共同归结性反映出运动或变化对视觉形象形成的重要性。

似动现象和共同归结的不同之处在于,似动现象是基于表面上的运动,而不是视觉元素的实际物质运动。

共同归结在影视剪辑上都经常使用。对视觉顺序的认真剪辑,使共同归结所造成的变化与声音的变化相同步,可以加强视与听在体验上的一致。比如早期电影《翠堤春晓》中表现斯特劳斯夫人赶到剧场和情敌争夺斯特劳斯那场戏,剪辑师从近景到远景运用了十一个镜头,景别次第改变,而音乐却不断推向高潮,每次剪辑都选择在音乐的节奏点上。画面与声音组成了既对应又对位的和声关系,很好地表现了斯特劳斯夫人在这场“争夺战”中的不幸结局,堪称经典剪辑!

五、完形法则之五:接近性

两个或多个视觉元素越接近,它们被看成一组、一种图形或一个整体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倾向于将那些相互靠得很近且离其他相似物体较远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图2-7。

图2-7

相互接近的视觉元素,易于被看成一个图案或运动,B组易于被看成是垂直方向的安排,C组通常被看成水平方向的。视觉设计师的部分技巧就是要懂得各个视觉元素到底要距离多远或多近,才能被看成一个图案。这对影视剪辑师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不仅由于它需要选择镜头,还在于在现代影视剪辑中,画框内空间的安排,如不同画面的叠加、字幕的组合等都已经成为剪辑师的工作内容。

摄像师常见的错误是忘记了物体空间是出于立体环境之中的。例如拍摄人物时,那些与人物接近的物体,有的是并列着,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前、有的在后,这些物体或元素会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趣味中心,或使他的视线离开兴趣中心。这要看周围的视觉元素与趣味中心组合而定。

接近性不仅局限于视觉元素,也包括其他感觉输入,如声音。试想,如果我们把汽车行驶声、急刹车声、惨叫、救护车由远而近声连在一起就很容易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救护事件。

六、完形法则之六:异质同形

就是指大脑功能和感觉之间的形式与关系都相同的。

异质同形表明,用不同手段记录的各种过程在结构组织上依然是相似的。你用手指去摸一个粗糙的表面,你会感觉它是粗糙的。将这同样的表面加以适当照明,并把它拍摄下来,看上去也有粗糙感。视觉和感觉所共同感觉到的更有重要意义。

异质同形让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所要呈现或表现的内容比所用的表现手段更为重要。手段的选择是个人的事,而所要表现的内容却必须是共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只有在刺激图形和视网膜及大脑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相似才会出现。例如,产生圆形的感觉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这要用什么手段(摄影、绘画、雕塑、陶瓷等)而定,但不管用什么手段,作品和感觉概念必须在结构上相似。

在娱乐设计或教育方面,所涉及的感觉系统不止于一种(例如有声电影和电视),因此视觉与听觉的相互增强和相互促进十分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拍摄之前要谱写专门的曲子并将小说编写成剧本的原因。

这些被完形心理学派研究归纳出来的视觉规律,可以帮助视觉影像的创意与设计人员,构建一条能够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重重繁琐之造形、色彩、图案、质感、动作等阻碍,进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

格式塔学派还有一个被称为“简洁”(Pragnanz)的普遍原理,它可以近似地被译为“优良性”。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视觉系统对输入的视觉信息作出最简单、最规则和具有对称性的解释。大脑如何判断哪个解释“最简单”呢?现代的观点认为,最好的解释往往只需要很少的信息(在技术意义上)进行描述,而坏的解释往往需要更多的信息。

换句话说,大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奇特的解释。这就意味着,这种解释不因观察点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这是由于,在过去当你看一个物体时,你常常在景物中运动,因此,你的大脑已经把该物体的各个不同方面记录了下来,并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事物。这种现代人公认的生活态度与形式,也和完形法则源于简单(simplicity)的原则相仿。因此简洁不累赘、功能单一的形式成为21世纪服饰、家俱、建筑、汽车等产品之流行时尚,甚至于也成为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针。

完形法则不能看作是严格的定律,而只能算是一种实用的启发式研究。真正哪些操作过程导致了这些“法则”的出现,这正是众多视觉心理学家试图发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剪辑就是视觉心理的实验手段,在遵循这些“法则”同时也正在导致新的法则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