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

这时,司马氏的东晋王朝,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复位的晋安帝,本身是个白痴,“自少及长,口不能言”,一切事情,均由旁人代劳。刘裕执掌东晋军政大权以后,他当然更成了傀儡。四一八年(义熙十四年)十二月,刘裕又派人缢杀了晋安帝,由他的同母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恭帝。晋恭帝继位当然更是摆摆样子。四二○年(恭帝元熙二年)正月的一天,刘裕在宋国都城寿阳的宋王宫中举行宴会。在宴席上,他激动地对部下说:“桓玄起来篡夺晋位,是我首创大义,才重新兴复了晋室。经过南征北战,又平定四海。由于功业显著,我得到了九锡的隆礼,现在我年岁已高,我想奉还爵位,回到建康去。”他的部下没有领会刘裕讲的这番话的真意,只是盛赞他的功业。宴会散后,中书令傅亮(宋王刘裕的秘书长)出得宫门,才领悟到刘裕讲话的用意,马上返身叩宫门求见。傅亮开门见山地对刘裕说:“我得马上回建康去”,刘裕知道傅亮的意思,问他“要多少人?”傅亮说:“几千人就可以了。”傅亮一到建康,就毫无阻力地令晋恭帝写禅位诏书。晋恭帝欣然应命。

就在这年的六月,刘裕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称之谓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刘宋王朝。

在古代社会,要想做大官都讲究出身门弟,而刘裕出身寒门,最终也把皇帝做,再次证明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道理。机会每个人都有;只要不是天生的白痴,智慧每个人也有;只要四肢健全,力量每个人都有,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升职,身处低位;有些人却能扶摇直上升至高位。想想刘裕的故事,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3.乡村无赖成霸业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自公元前202年称帝至公元前195年因病去世,在位仅七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夙兴夜寐,不但稳定了大局,而且为西汉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说起他的出身,可不是什么“好鸟”——一乡村无赖汉而已。

东汉史家班固在评价刘邦的历史功绩时说:“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目不暇接,规摹弘远矣。”

在中国历代众多的开国皇帝中,汉高祖的确是一位统贯全局、具有杰出才干的明君,足以和后代的唐太宗、明太祖媲美。

刘邦出身并不高贵,也没有祖宗高脉血统,甚至还缺乏做为一个农人的基本品德。刘邦的父亲和两个哥哥都耕田种地,勤于农桑,能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相反,刘邦终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光不劳动,还经常到村里人那儿赊酒喝,成了村里有名的无赖汉。

就是这位无赖汉,在秦末天下大乱之即,顺势而起,带领刑徒二十余人,涌入乱世洪流。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秦汉相继,然而两者的兴起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秦王嬴政是依靠手中的权力,凭借祖先打下的良好基础,通过战争的方式兼并六国,得以统一天下的,刘邦则乘农民战争余威推翻暴秦,又战胜了项羽为代表的六国贵族残余势力之后建立新王朝的。为此,汉朝开国之初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社会经济的极度凋敝使新王朝缺乏起码的物质基础;关东和关中地区的隔阂,时刻威胁着刚刚形成的统一局面;异姓诸侯王的离心倾向,则是对中央集权的一种挑战;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再分配,也必然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正常行使;匈奴贵族的侵扰,更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这些难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新兴的汉王朝无法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难怪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还忧心忡忡地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

刘邦和汉朝统治集团的中坚分子出身微细,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但他们多半来自社会下层,又接受了反秦起义和统一战争的洗礼,所以十分了解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这种优势,使他们得以凭自己的直觉正确地把握历史变化的契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05年岁首,沛公刘邦率军入关,西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随即封还府库,还军霸上,不久又与当地民众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宣布官吏一律留用,百姓照常生活。秦民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与此相反,项羽入关后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灭,秦民大失所望。项羽接着封秦降将为王,更使秦民切齿痛恨。刘邦得到秦民的拥护,使他得以关中为根据地,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最后战胜项羽,这是一个重要原因。刘邦称帝后,定都长安,又鼓励军队中关东籍士兵复员后在关中落户。这样就逐步消除了关东和关中百姓之间的对立情绪。

刘邦早年不修文学,很看不起读书人,有诸多轻薄无赖之举,甚至朝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这种态度有所改变。但他做了皇帝以后,仍然没有立刻认识到“偃武修文”的重要性,以为马上得之,当然也可以马上治之。他的谋士陆贾对他称说《诗》、《书》,他很不耐烦,甚至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却说: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汉高祖听了这番话,虽然有点不高兴,却觉得很在理。于是命陆贾著书,分析“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乃古成败之国。”陆贾随即著书十二篇。每奏呈一篇,刘邦读了都称赞说好,左右齐呼万岁,于是称其书为《新语》。由于陆贾的劝说和论析,汉高祖明白了马上得之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道理,明白了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治国方略,并且懂得了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向背调整政策重点的必要性。秦亡汉兴的辩证法,归根到底就在于此。

由于秦王朝的竭泽而渔和长年的战争创伤,西汉初年人口流散,土地荒芜,加之商贾投机倒把,兴风作浪,以致社会经济凋敝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自皇帝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上层统治集团的处境如此狼狈,国家财政的匮乏可想而知。显而易见,如果不能使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西汉王朝就无法存在下去。为此,刘邦称帝后立即发布诏令,招抚流民,恢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以功劳行田宅,满足复员将士对田宅的要求,并免除其徭役。与此同时,又提倡节俭,持有兵器和骑马,抑商重农。这些措施的实行,使社会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民生趋于安定,为下一步着手解决政治体制问题奠定了基础。

为了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即着手削夺异姓诸侯王的兵权,将势力强大的齐王韩信徙封楚王,不久将其贬抑为淮阴侯。后来,借口异姓王谋反,又将韩信、彭越、英布等逐一夷灭,最后只剩下势力最弱的衡山王吴芮。为了镇抚各地,填补权力真空,汉高祖又分封了一系列同姓诸侯王并且宣布一项原则:非功臣而侯,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与此同时,为了安抚和满足统治集团内部对权力的渴求,汉高祖又大封功臣,与功臣剖符作誓。誓文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用红字刻划在铁券上,重缄封之,藏于宗庙。汉初的功臣不但做高官,食厚禄,而且享有封国食邑。汉高祖以此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功臣成为维护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的支柱。

史书称汉高祖刘邦勤于政务,规摹弘远,不仅指他善于处理新兴王朝面临的急务,更重要的在于,他十分重视并致力于制度建设。除了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剖符定封外,刘邦还命萧何编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萧何所定律令正式废除秦朝苛法,又将三章法充实为九章律,虽其目的在于约束民众言行规范,但对限制功臣王侯的胡作非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九章律不但成为汉律的根本,对后代法律的完备也有重要借鉴。韩信不仅用兵有方,是一位优秀的统帅,也是当时公认的军事理论家,《汉书·艺文志》载有《韩信三篇》。在他被贬为淮阴侯后,汉高祖仍不时与他讨论用兵之道,用他申明军法,自然是人尽其材,十分适宜的。张苍原本是秦朝的御史,精通律历,主柱下方书,后从刘邦反秦。汉朝建立后,公卿皆军吏,张苍迁为计相,领天下图书计籍,绪正律历,吹律调乐,入之音声,举凡百工程式,皆出其手。汉家言律历者本张苍,《汉书·艺文志》载有《张苍》十六篇。叔孙通是秦朝的博士,后随刘邦夺取天下。刘邦称帝后,废秦礼仪,功臣上朝时拔剑击柱,醉或妄呼。叔孙通于是采摭古礼与秦仪制定朝仪。诸侯王以下依照朝仪参拜皇帝莫不震恐怖肃敬,刘邦至此方知皇帝之尊贵。

史书常称“汉承秦制”。实际上,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始皇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多有兴革。历代《汉书》注家将“规摹弘远”理解为后世“立制垂范”,这是正确的。汉高祖所立制度范式,不但直接维系了汉朝四百年国运,对沿续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历代王朝遵循的与其说是秦制,倒不如说是汉制。

汉高祖“性明达,好谋,能听”。故能集思广益,规摹弘远;而这一系列规摹能付诸实施,收到预期效果,又与刘邦在位时亲理万机,日不暇给有着密切关系。刘邦微时喜出大言,好酒及色。是纯正的一副流氓相。楚汉战争中,他率五诸侯兵共五十六万进占项羽根据地彭城后,终日置酒高会,寻欢作乐,项羽乘机率师回救,汉军被杀得落花流水,刘邦仅以身免。然自高帝五年(前202)五月称帝后,他很少在长安安享威福尊荣,终日征战劳苦,亲自率兵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抵御匈奴侵扰。高帝十一年,汉高祖率军征讨淮南王英布,为流矢所伤,途中病情加重,吕后问道:“陛下百岁后,相国萧何病死,谁能取代他的职务?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其次,刘邦又说王陵可以,然王陵少戆,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心智有余,然难独当其任。周勃厚重少文,但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他,可以任命他为太尉,让他统率军队。说完就与世长逝了。汉高祖为了他一手创建的西汉王朝的稳定,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了。

民间有语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但在刘邦这里却失去了作用。刘邦出身寒微,在秦末的大动乱中,崛起于草莽之间,广罗人才,战胜群雄,拨转乱世,还归于正道,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一个巩固的大汉王朝,确实不愧为一位匡世英豪。虽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难免受到历史的局限,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总观他的一生,仍然可以说,他不但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作为一个由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成封建帝王,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