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4)

《资持》释云:“牒上二科诫令早示。使下二句即上心境。心须念念无间,境必法法无昧。毫差即失,可不慎乎。今时昧教,但知学语。岂非宿业所追,致使此生虚丧,深须责己,期逐将来。虚浮者以临事仓卒,多容舛谬故。”见《事钞记》卷八第四支用心承仰《芝苑》云:“心境相应,纳体正要。正作法时,冥心运想,遍缘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广故,心亦随遍。念念现前,不得浮散。当想己身,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尘沙戒法。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毫微,则徒染法流,一生虚丧,可不慎哉!”见《芝苑遗编》卷三第四项叹功问相《羯磨》注云:“《善生经》云:具问遮难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业疏》释云:“《善生经》中问戒相者,以法行务,意存始终。不取受具,致有随阙。观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进法,不徒虚受。”

《济缘》释疏云:“此明分受所以。受具谓具受五条也,随阙谓受已毁犯也。”

《业疏》云:“问:前翻邪三归直尔即授,此五戒归如何简略者?答:翻邪背邪,初心难拔,然回向,宜即引归。若更覆疏,容还旧迹。五戒不尔,先以归正,心性调柔,堪思我倒,故须简略,方入道门。以五体有亏,三乘无托,仍随分受,皆是任时能,接机布教,可准知也。”

《济缘》释云:“前受归法不制简能,与此不同,故须问决。简谓简取,略,即略去。答中二,初答三归不简,覆疏谓反复疏理,旧迹即邪道。五下次答五戒须简中,初彰异。一曾受归法,不虑退还。二为入道门,须简净器。五戒是圣道之基,有亏则三乘无托。恐有轻犯,故须简略。仍下准例,以体净者犹须量能,听随分受。明知虑犯故制简之,故云可准知也。”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第五项忏悔清净《羯磨》注云:“《阿含》等经云:于受前忏罪已,然后受法。”

《业疏》释云:“《阿含》等下明行净纳法也,但无始无明是生死本,若理若事顺违俱罪。故须前忏,使心清净,方堪圣法。”

《济缘》释疏云:“先忏后受,经论并然,故注云《阿含》等。妄起不觉谓之无始无明,业苦所依,故为生死之本。动念违理,作恶违事。澄心顺理,修善顺事,违罪可知。顺有罪者,以凡心学道本惑尚存,造理则取舍未忘,行事则我人难拔,所以顺违二俱有罪。义须忏净以应净法,故云故须等。”见《业疏记》卷十第六项作法差别第一支临时开导《事钞》云:“若至此时,正须广张示导发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则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问。今薄示相貌,临事未必诵文。”

《资持》释云:“言正须者显前发戒,且令预习,未是正用。今将纳法,纵令已解,更须委曲选择,要语激动蒙心。戒师当此,不可率易。策导开解纳法之本故云正宗。”

《事钞》续云:“应语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广周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资持》释云:“初指法体,当下正示发心。”

《事钞》续云:“次为开广汝怀者,由尘沙戒法注汝身中,终不以报得身心而得容受。应发心作虚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论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当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声,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觉。汝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

《资持》释云:“五蕴色心,宿因所感,故云报得。法既周广,劣报不容,必须运动方堪领纳,故云应发心等。虚空无边,身量亦等。心法相称,揽法归心,还依报得。”

《事钞》续云:“今为汝作法,此是如来所制。发得尘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须知之。”

《资持》云:“初则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施为无非成逐。”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九初次后三法者,若约受五八戒言,即三说三归誓纳戒体,如下文所载。第一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由心业力,翻恶为善,悉皆动转。第二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云如盖。第三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从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满正报。

《济缘》云:“揽无边圣法,蕴有待凡躯。五分基成,三身体具。超凡鄙秽流,入众圣宝位者,其斯之谓乎。”见《业疏记》卷十五第二支正纳戒体《事钞》云:“作法者,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结)”

《资持》释云:“词句分五,一陈己名;二归三宝回向境界;三尽形等显所期,文举尽寿,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随时自改;四为五戒者正立誓也,且举满分,或一分二分亦在临机;五如来等结归正本也,以三宝名通九十六种,后须显正非同前滥,由此胜号外道无故。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佛也,至真者体悟无邪也,等正觉者道同三世也,此实我归余非敬者,故云是我世尊。前三归誓,正发戒缘,三法才竟即纳戒体。后三归结,是嘱非体。”见《事钞记》卷三十九《羯磨》注云:“三授已。告云:向授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

《业疏》释云:“告令戒体者,令知得时节,不比由来说后戒相方云受戒也。”

《济缘》释疏云:“《多论》云:有言三归竟,说一不杀戒,尔时得戒,以势分相著,本意受五故。有言说五戒竟得戒,恐有执此,故特拣之。彼论自云:诸说中,受三归已得者此是定义,即今所取也。”见《业疏记》卷十第三支示相教诫《事钞》云:“《智论》,戒师应语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汝当听受。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准上说。”

《资持》释云:“多陀此云如,阿伽度此云来,阿罗诃此云应。(应即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等正觉,亦举三号令生信奉。”

五戒相释义,如后持犯篇持犯别相中具明,后八戒相亦尔。

《事钞》续云:“是为在家人五戒,汝尽形受持。当供养三宝,劝化作诸功德。年三月六常须持斋,用此功德,回施众生,果成佛道。”

《资持》释云“是下嘱累有四,初嘱谨护,二劝作福,三令受斋,四教回向。年三者正五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洲,若有善恶镜中悉现。或云:天王巡狩四天下,此三月对南洲。又云:此三月恶鬼得势之时,故令修善。月六白黑两半各有三日。按《智论》,初八天王使者下,十四天王太子下,十五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善恶。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尔。(小尽准布萨应用,初一)持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斋。中前一食,中后不得妄啖。(今多蔬菜,不节晚食。此虽非斋,犹胜荤血。又有饮水周时为清斋者,此乃邪术。一切众生,仰食而住,但勿过中,是佛正教。)”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三十九《业疏》云:“《多论》:问曰:不受三归,得五戒否?答:不得也。要先授归,方得戒矣。所以说戒名者,欲使知名令护行故。”

《济缘》释云:“初定发体必在三归。所以下次明说相别有所为。”

第七项料简杂相

料简中,且举多宗成宗对明差别。有六种,一对趣,二渐顿,三延促,四具支,五自誓,六重受。并附列表于文后。

《业疏》云:“《多论》云:龙畜生摄,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经中说受八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成实》云:余道众生得戒律仪,经说诸龙亦受一日戒故。《善见》中,诸龙及神得三归五戒也。义准多论据无知者,人犹不得,何况鬼畜。如余得者,谓有知解。”

《济缘》释云:“虽经等者即《善生》中龙受八戒,论家防难以意释之。斋即八戒然是《成论》所据,即如下引。《善见》神者即是鬼趣。”

《业疏》云:“若准《多论》,五戒不具分受,则不得戒。纵引经证谓持二三,不言受体。《成论》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顿无渐,此事如何?《论》答:随受一、二、三皆得律仪。《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满分是也。准斯明渐,五师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罗唯受不杀例也。”

《济缘》释云:“不具分受谓不受五而受一二,则不发戒体纵引经者论家防难,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谓受时具发五戒,但由随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次《成论》中,顿谓具受,渐即分受。以前三归不许互阙,异师别受并判不成,恐谓同彼,故准决之。薄俱罗此翻善容,以彼好容仪故,婆罗门种,天竺国人。昔毗婆尸佛时,曾作贫人,持一诃梨勒果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今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后母恶之屡害不死,后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年一百六十岁,未曾有病。盖从昔尝持一不杀戒,故受斯报,准知分受理无所疑。”

《业疏》云:“如多杂二论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须尽形,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如《成实》中,亦随日受乃至尽形。”

《济缘》释云:“五戒尽形不可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次引《成论》,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随日也。”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事钞》云:“《智论》:问:口中四过,何为但有妄语?答:但举妄语,余三并摄。又佛法贵实语,故在先摄也。”

《资持》释云:“若据有部但发四支,成宗具七,与论颇同,故引示之。答:中、上二句正答举一。又下转释举妄,恐云何不于余三中趣举一耶,故引释之。”见《事钞记》卷三十九《芝苑》云:“彼五八十唯发四支,比丘方具,此宗七众七支齐禁。”见《芝苑遗编》卷一《业疏》云:“如《律》文中皆自誓受者,《多论》文云听五众受两俱得也。”

《济缘》释云:“本《律》、《智论》皆听自誓,《多论》俱舍并制从他。虽云两得,准下八戒无师故开,有则不许。”

《业疏》又云:“约此问答,从他受也。《律》中云,世尊我今归依佛、法、僧,尽形不杀,乃至不饮酒,此令自誓。八戒既开,此应得也。观时进否,义非抑塞。接俗之化,随机而举可也。”

《济缘》释云:“初指上从他。《律》下次明自誓。《成论》八戒亦通自誓,文如后引。”

《业疏》云:“若准《多论》,不得重受。依《成实》、《四分》,俱开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证也。”

《济缘》释云:“多宗五戒其必尽形,故但一受义无重加。成宗不尔,任时长短,随受随增。二三重受事见《本律》。”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八戒第一项释名《业疏》云:“云戒云斋云关者,众名乃异,莫不摄净归心也。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戒则能治之业。言八斋者,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斋也。言关斋者,即禁闭非逸,静定身心也。”

《济缘》释云:“初总示三名,或处单称,或处连呼云八关斋戒,并如经律呼召不同。息缘离过,善法内增,故云摄净归心也。言下别释三,初释戒义。所防是过,能治即行。次释斋义有二:齐取专注,心无差别;清取离过,绝诸杂想,世中斋馆亦取闲静之意。三释关义,从喻为名。如世门关防奸止寇,即禁闭义也。”见《业疏记》卷十第二项功益《业疏》云:“《多云》:经说,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

《济缘》释云:“阎浮五即转轮王,彼国一钱重十六分,故经论中多举为比。”

《业疏》云:“《善生》云:除五逆罪,余罪皆灭。”

《业疏》云:“《智论》云:譬如软将将兵,终竟无动。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济缘》释云:“欲为生死本,绝欲则超生,故唯约淫以分胜劣。时少则不及尽形,行多则加彼三戒仍断正淫。”

《业疏》云:“《成实》云: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止之曰。若漏尽人应说此偈。六斋神之日,奉持于八戒,此人获福德,则为与我等。”

《济缘》释云:“天王即帝释,是三十三天主故。据论,帝释先说偈,佛方止之。文中引倒。偈云六斋神之日,谓天神下降日也,则为与我等帝释自谓受持八戒福与己同。佛呵止之若漏尽人可说此偈,则与三乘圣人无漏福等,帝释天福所不及也。”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义钞》云:“优婆塞受三归五戒者,闻佛说法,得下二果,不证三四。受八戒者,亦证三四。”见《拾毗尼义钞》卷一第三项简人《义钞》云:“八戒亦问诸难,准五戒解。”见《拾毗尼义钞》卷一第四项忏悔《事钞》云:“次为忏悔。《智论》云:我某甲,若身业、口业、意业不善,贪、瞋、痴故,若今世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三业清净,受行八斋,是则布萨。”

《资持》释云:“布萨翻净住,亦云清净。”

《事钞》云:“《增一》:若受八斋,先忏悔罪后便受戒。”

受前应预习发戒及临时开导等,皆同五戒,可以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