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

(一)元宵节的来历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名灯节,道教称上元节、元夕节。这天,各地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人们载歌载舞,以耍狮子、赛龙舟、逛灯会等活动,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是春节的高潮,又可以成为单独的节日,由于正月十五日为望日,月亮正圆,该日成为团圆美满的象征。

关于元宵节的来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汉武帝时期,有个叫元宵的宫女,因为正月十五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悲痛万分,准备投井自杀。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为了成全宫女,到处散布说正月十五火神君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汉武帝多方寻求解救方法,东方朔献计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挂红灯,所以一定要为火神供汤圆、挂红灯,这样才能躲避灾难。同时,东方朔还怂恿皇帝、后妃以及文武百官上街观看灯火。汉武帝照此下令,宫女元宵就有机会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二)闹花灯,走百病

正如传说所讲,如今的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此习俗不仅仅有娱乐性,还具有深厚的健康和保健意义。

“上元闹花灯,十六走百病”,古历的正月十六是民俗上“走百病”的日子。尤其是北方人,不管天气好不好,这天都要出去走一走。而关于“走百病”,早在清代康熙《大兴县志》中就有所记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金吾梦池。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走百病这种习俗,虽说包含着若干迷信色彩,但从古至今对人们的健康还是有深远意义的。在古代,妇女困居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尤其是未出阁的姑娘和年轻的少妇们,即便是探亲访友、回娘家,也都是车载轿抬,“走百病”这种习俗让妇女获得了短暂的“解放”,给了她们一个成群结队出门游玩的借口,使压抑的人性得到一种舒展,可以说在心理上对女性们起到了医疗保健的作用。此外,这也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使难得有户外活动的妇女,可以好好地锻炼一下腰腿,舒筋活络,有益于身体健康。

实际上“走百病”可以看作是通过游览、散步来养生保健的一种运动。如今也有白日游走的,人们扶老携幼,边走边看,有时还边走边唱,饱览如画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公园、广场、江畔、湖滨和山中小道,正是“走百病”的好地方。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正月十六总在七九之中,这时经历了严冬冰雪,迎来温暖的春阳,人们精神焕发,到外面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到郊区远眺一下新绿的田野,对健康大有好处。天气逐渐转暖,每天晚饭后,到大街上悠闲地走一走,锻炼活动一会儿,长期坚持下去,就能真正达到祛百病的目的,把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不过,要提醒大家,春日阳气生发,健康人应该出去走走;但“倒春寒”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果天气不好,病人还是要防止风寒入侵。

古语说得好:“树大全凭根深,人壮全凭脚健。”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知晓赤脚与健康密切相关。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走为百练之祖。”小小足底聚集着人体的几百个神经位,十二经脉均起始于足部,人体各个器官脏腑与足部有着密切联系,都有各自的“投射区”。足部反射区不同于呈点状的穴位,面积大而呈片状,定位稍有偏离便能产生效果。足部反射区位于膝部以下,遍布于足底、足背、内侧、外侧以及小腿,而不仅限于足底。足部反射区的排列与人体各器官的解剖位置基本一致。当于坐位或卧位,双足并拢下肢前伸时,相当于他们面对着你坐着。拇指部是头部;足跟部是臀部;接近正中线的器官的反射区在足内侧,如脊柱、子宫、前列腺等;远离正中线的器官和部位的反射区在足外侧,如肩部、卵巢、睾丸等。

走路的时候,人的脚掌就会与地面不断地接触并一直维持着机械的动作,随着走步的快慢和道路的不同所产生的按摩就可以用来刺激足部反射区,也就是中医常说的穴位。而人体各个器官都和足部有着相对应的区域,可以反映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走步时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节人体相应的内脏器官和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走百病”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一种消灾祈福的活动,但大多数人还是寄希望于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每到正月十六这天,街道上人来人往,人声鼎沸,到了晚上,人们会将过年剩下的所有烟花爆竹都搬出来放掉,色彩艳丽、形状各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因此,正月十六这天绝对不亚于大年三十,也可以说是最热闹的一天。而“走百病”这个习俗也是这样带着人们美好的希望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走”确实能去除疾病,这不是迷信而是事实,这是因为脚一直在接受并不断地发出各式各样的信息,并调节肌肉以维持身体的平衡。甚至在我们站着不动时,脚也仍然忙碌地工作着,以各种不为人所察觉的微妙方式调整姿势,呵护着我们的健康。

(三)元宵节的饮食习俗——吃元宵

说完了“闹花灯,走百病”,再来说说我们元宵节最重要的饮食习俗——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的年代很久远,相传起源于春秋末期。在唐代民间就已经流行在元宵节上吃这种新奇的食物了,不过那时候称之为面茧、圆不落泥;到了宋代,人们为它起了更好听、更形象的名字,称之为圆子、团子、浮元子。吃元宵最初的目的是改善一下生活质量,后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元宵也只是取其“团团圆圆”的吉祥意味。正可谓:“元宵节吃元宵,甜甜美美。明月夜观明月,满满圆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所唱:“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要吃汤圆快来买,吃了汤圆好团圆。”

元宵的种类很多,味分香、辣、甜、酸、咸五种,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外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做法有包元宵和摇元宵两种:南方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是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吃法可汤煮、油炸或蒸食。

春节长假一过,就盼着十五元宵节。此时三九已过,但乍暖还寒,人们仍需保暖。元宵节吃元宵,除了寓意喜庆、团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等养生功效。元宵可谓营养丰富,其主要材料是糯米,别名江米,是大米的一种,中医认为,其味甘、性温,入肺经和脾经,能够补养人体正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它的功效归纳为四种:一是温脾胃;二是止腹泻;三是缩小便;四是收自汗。此外其主要成分糯米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成分。说完了皮,再说说馅,元宵的内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黑芝麻中的维生素E非常丰富,可延缓衰老,有强筋骨、润五脏、益气力等作用,既可强壮身体、益寿延年又可润养脾肺、滋补肝肾。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有开胃消食、活血散瘀、化滞消积、化痰行气等作用。核桃性温、味甘,有补血、润肺、健胃、养神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元宵节吃了糯米元宵之后,人的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中医历来将元宵、汤圆视为补虚、调血、健脾、开胃之物。

俗话说得好:“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元宵虽营养丰富,口感极佳,可是吃多了也会吃出病来。这是因为糯米属于黏性食物,本身就黏腻难化,做成了元宵之后,就更难消化了,吃多了胃里就会不舒服。尤其对一些老人、儿童等肠胃功能很弱的人群来说,需要特别注意。另外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元宵吃着吃着就会感到很腻,那是因为元宵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油脂。不难想象,元宵当中的糯米粉本身就是碳水化合物,内馅主要以果料和纯糖为主,再加上比例不小的植物油或者动物油,所以热量相当高。因此,即使在元宵节,元宵或汤圆都不能当做主食大量食用。另外,特殊人群最好少吃或不吃传统元宵,如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一定要限量。春节期间很多暴饮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肠炎,而多吃元宵更会加重胃肠负担。

那么如何吃元宵,才能保证美味与健康兼收呢?首先,早餐不宜食用元宵。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很多家庭是一大早饭桌上就摆上了元宵,有的家庭甚至早餐只有元宵,这样就是大错特错了。元宵是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一定的油脂,本身就不适合当做早餐吃,因为人们早起时,肠胃的功能相对来说是最弱的,元宵外皮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在肠胃功能弱的时候吃这种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其次,元宵最好不要当做正餐来吃,可以选在上午九点多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一点,另外吃时最好食量减半,比如平时能吃四两米饭的,元宵吃二两就足够了。如果把元宵当做正餐的话,需要注意在吃元宵的同时,最好不要再吃其他含糖量高的食品,主食也要减量(一般来说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主食)。夜宵的时间如果离睡觉时间很近的话,则最好不要把元宵作为夜宵食用,因为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再次,吃元宵的时候可以喝一些煮元宵的汤,因为一些微量元素、营养素就溶在这里。因此吃元宵、汤圆最好要喝汤,这样还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元宵已经很甜了,不宜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汤圆,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最好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除此之外,也可搭配蔬菜水果一起吃元宵。中医提出,如果吃元宵的同时与维生素、纤维素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搭配食用,可均衡营养并助消化。

元宵、汤圆最好随做随吃。每年元宵节期间,医院急诊室都会接诊误食变质元宵、汤圆而引起食物中毒的患者。由于元宵和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糯米粉中含水量较多,若买回来久放,很容易出现变质现象;即便放在冰箱保鲜食用,也会破坏它原有的味道;买速冻元宵、汤圆最好查验出厂日期,买回后不宜过久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