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的文章样式,历经明清两代,延续了五百多年。八股文一直被作为统治者束缚文人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严重地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所以后代人对它深恶痛绝。随着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什么是八股文

一说到八股文,总会让人想到“迂腐落后”“陈词滥调”这些贬义词,它也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之一。科举考试制度对八股文的形式、内容、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八股文的基本形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要用排比、对偶而相对成文的两股文字组成,全篇文章中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还有各种异称,由于八股文每两股都要相衬对比,所以每两股叫做“一比”,有人觉得“股”字不雅,所以把八股文也叫做“八比文”。因为八股文的题目和内容主要出自“四书”,所以又称为“四书文”。此外,时文、制义、制艺、经义等也都是八股文的异称。

八股文在内容上也有严格甚至是苛刻的规定。作者在写八股文时,要“代圣贤立言”,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文章的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要用儒家的思想解释四书中的“义理”。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就违背了要求,没有文人自由发挥的余地。因为八股文是要“代圣贤立言”,所以行文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站在圣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替圣人把题目的话加以阐发、解释,说出一些圣人没有说过的话。就像演戏一样,虽然圣贤没有说过那些话,但是考生一定要让圣贤站在舞台上现身说法。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满脑子都是圣贤形象、儒家正统思想,同时具有充分的想象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模仿得出来。据说,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对八股文的模仿口气作得很好,有一个士子作不好八股文,他的老师就把汤显祖的《牡丹亭》剧本给他看,后来他的八股文水平大大提高了。因为戏剧的台词都是天才艺术的结晶,能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这和作八股文的模仿口气是一个道理。

在科举考试中,即使中试了,还有一关要过,那就是“磨勘”。“磨勘官”要仔细检查每一篇八股文章,看字的笔画是否正确,语法是否通顺,文章用的典故是否有误,有没有避皇帝的名讳,有没有避“丘、轲、熹”等字,最后还要看是否入口气。如果出现上述的错误情况,就叫做“磨勘”,出现“磨勘”的文章,一定会被淘汰,足见八股文考试的苛刻。

八股文在字数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明朝初年的科举考试也可以从五经中出题,称为五经文,不限定在四书内出题。

五经文比四书文长一些,以五百字为满篇,四书文以三百字为满篇。以后八股文的字数逐渐增多,清顺治时期四书文要写满四百五十字,康熙时增加到六百字,乾隆以后增加到七百字。

八股文在内容、形式、字数等方面的限制都是法定的程式,在科举考试中,考官和应试者都必须严格遵守,人们把这种规定叫做“功令”。“功”指“课功”,“令”指“法令”,功令就是考核学子的法规,是朝廷选拔人才进行考核的常用术语。由于八股文的这些规矩是官府规定的,所以写作时绝对不能违背,一旦违背,科举考试就会失败。

八股文不是明清时期唯一的考试内容,但却是最主要的考试内容。例如童生(还没有考中秀才的人)考试,县试要考三到五场,一共要写四五篇以上的八股文章。乡试、会试通常要写三篇,所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多被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是明清文人获得功名的一种途径,除了用于应对科举考试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用处。文人们一旦用它成功地获得功名后,从此就再也不会去学习它。这种八股取士制度在明清两代推行了五百多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文人夜以继日地学写八股文,消磨了美好的青春时光,而且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八股文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八股文的结构及其作法

八股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僵化的,就文章的形式而言,文章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法也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写作者只能按照固定的结构填充内容。八股文的结构,通常由题前和正题两部分组成。题前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解释题义,说明题目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破题、承题、起讲。正题部分通常要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作成八股,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正题部分要求根据题意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即“代圣贤立言”,同时还要写作者表达自己的认识。八股之后还要有结束语,要总括、照应全文。除此之外,八股文中还有入题、出题、过接等名目。

1.破题

“破”是解开、分析的意思,文章开篇先点破文题,说明题意,这就叫“破题”。八股文破题的文字规定只用两句,这两句说明题意时,必须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注释相一致,不允许随意解释,也不能直说题义。破题的文字可以对偶,也可散行。破题最后一字,清代科举考试中要求要用一个单音节虚词,如焉、也、矣等。同时,破题不准直呼圣贤的名姓,如果直呼姓名就是对圣贤的不敬,比如提到孔子、孟子、周公等人时,要用“圣”“圣人”,遇到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子等时,要称“贤者”。

要作好破题,一定要既透彻又概括,长而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话把它点明,一两个字的题目,则要用多一点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破得好,首先要学会“认题”,就是理解题意,在落笔之前,先要认真思考,在理解题意上多下工夫,否则不容易抓住要领。常见的破题方法有明破、暗破、顺破、倒破、正破、反破等。清代人梁章钜的《制艺丛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有个叫赵时春的人,年少时就聪明过人,9岁时参加童子试,八股文作得很好,考官怀疑他是找别人代作的,当场以“子曰”为题让他破题。赵时春马上破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接着考官又用他的名字“赵时春”三个字让他破题,赵时春又立刻回答道:“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赵时春的两个破题十分巧妙,前者借用了苏轼《韩文公庙碑》中的两句话,句中暗含“子曰”的意思,后者用“姓冠百家之首”暗指“赵”字,用“名居四序之先”暗指“时春”两个字,这里用的都是“暗破”,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

2.承题起讲入题

在破题后,一般用三四句话进一步说明题义,并根据所破题义指明作者文章的主要意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叫做“承题”。承题的开头用“夫”“而”“盖”等单音节虚词,末尾用“耳”“焉”“矣”等虚词。承题提到孔孟等圣贤时不用避讳他们的姓名,可以直接说,这和破题的要求不一样。

作八股文时一定要注意破题与承题之间的关系,因为承题的文字从破题而来。八股文的写作者常常追求两者的相反相成,如正破用反承,顺破用倒承等等,要求两者如“双龙抱珠”,忌讳“破自破,承自承”,所以,以前论说八股文的作法时,经常以“破承”为名,一起论述。

破题、承题之后是起讲,也叫“小讲”,主要内容仍然是引申、讲明题义,或者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等。起讲开头多用“且夫”“尝谓”“若曰”等双音节词,也可以用“且”“而”等单音字。明代八股文的起讲一般为三五句,清代为十句左右,根据内容可以增缩。起讲时要开始“入口气”,即用古代人的语气行文,这是起讲的文字与破题、承题的明显区别,起讲可以用排偶,也可以用散行。

以上三部分都是在说明、解释题意,不要求作者发挥,文章还没有进入“正题”,所以是题前部分。以上三部分作完之后,还要有一两句或三四句把文章引入正题的过渡的话,这叫“入题”,也叫“入手”“领题”“落题”“领上”。入题的作法一般是题目有上文的,要领上文入正题;题目有下文的,要照应下文;也有领上文兼照应下文的,入题时要点明本题所论内容的界限。

3.分股

以上几个部分作完后,文章就进入正题了。八股文正题要根据题意加以具体发挥,阐述作者对题意的理解和认识,表现作者的看法,要用古人口吻阐发儒家思想,“代圣贤立言”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这部分共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八股,要求用对偶的文字。“起二股”后有“出题”,“中二股”与“后二股”中间可以有“过接”,这两个部分可以用散句。

起二股也叫“初股”“初比”“提比”,每股四五句至八九句。起二股内容以总论、虚说为主,不宜写得太实,要点出题意而又不把题意说尽,并要为后文留下余地,文字宜短不宜长。提比之后通常要用一两句或三五句散句点出题目,叫“出题”或“点题”,有的在入题部分已经点题,此处即不再用出题。出题与入题不同,入题重点在从题意上把文章引入正题,出题是从文字上把题目点出来。

中二股与后二股是阐发题意的主要部分。中二股前面如有点题,那么应紧接题目从正面加以发挥。中股要回答文题中提出的问题,要把题目中的问题阐发清楚。写作时要注意中二股和后二股之间的关系,写中股要为后股留有余地,如果文题是“两扇题”,中股可以在上半题上下工夫,后股在下半题中多用笔墨。中股文字可长可短,短的每股四五句,长的可以十几句。

后二股从中二股承接而来,中二股没有说到或说得不够的时候,后二股要说全、说尽,可以尽力发挥,通过联想等手法拓宽题意,使题意显得更加丰富,也可以就前边的议论加以咏叹、发表感想。后二股是写作者最卖力写作的部分,通常每股十来句到二十几句,如果中二股字数较多,后二股也可以缩短,由于字数较多,又叫做“后二大股”。后二股开头常用虚词,如果文章是进一步发挥的,常用“且”“况”“或谓”等;如果是承前说明原因的,常用“盖”“惟”“若此”等字。

如果前六股还没有说尽文义,那么可以用束二股收尾,或者总括全篇。束二股在八股文结构中不是必需的,如果前六股已经把题意说尽,束二股则可以省略。束二股通常较短,一般每股二三句或三四句,所以又称为“束二小股”或“二小股”。

4.结语

八股文的结尾处一般有一两句收束全文的话,叫做结语,也叫收结、落下。多用散句,不用排偶。

八股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全篇文章的逻辑关系要清晰,要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即破题是解释题意的,这是八股文章的“起”;承题、起讲进一步阐发题意,从而引出“入题”的文字,“承题”“起讲”“入题”是八股文的“承”;八股文阐发作者的认识,用排比、对偶,是八股文的“转”;文章结尾的结语是八股文的“合”与“收”。

八股文的结构吸收了古代诗文的结构,依据这种结构写文章,条理比较清楚,但过于程式化,束缚了文人的思想。文章写作有法而无定法,八股文之所以没有生命力,原因之一就是它违背了“文无定法”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