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占据——导致消极的人格
被动占据是我们被动地跟随着别人去感觉,去思考,去行动。我们自己没有特定的目标,也没有特别的计划和要求。
最常见的被动占据是看电视剧。很多人习惯于坐在电视机旁,天天期盼着心爱的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心里想着故事的发展,为主人公的悲剧而流泪,为故事中的离散而担心。白天上班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着、应和着、争论着,甚至为喜好的不同而大打出手。电视剧的情节深深地占据了这些观众的心灵,占据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由此,电视台赚取了广告费,电视剧发行者赚取了节目授权费,剧中出名了的明星们提高了片酬、提高了各种出场费,唯有观众除消磨了时间之外,收获甚微。
看书在很多方面也是一种被动占据。很多人无聊的时候就看书,武侠小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尤其受到欢迎,因为这些小说常常提供了超乎现实的力量和悬念,提供了现实中难以想象的机遇和故事,提供了现实中无法遇到的偶像和明星。阅读的时候,人们大多是以英雄自居的,意气风发地修炼绝世的武功,具备无人能及的学问,赢得万人尊重和权威。由于这些英雄大多是非身边的人和物,因此,不会和自己发生冲突。自己可以很好地扮演角色,乐此不疲。
在工作中,也有很多人处在一种被动占据的状态中。他们习惯于等领导发号施令,每天很安分地坐在工位上,等待分配工作。接到任务了也不欢喜,也不生气,按部就班地履行程序。他们中很多人是公司纪律的坚守者,认真地遵守公司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迟到,也不早退。他们非常了解公司各方面的规定,并把各种规定用得很充分。不做规定的,他们就尽量不碰。比如没有规定说,饮用水完了,谁先发现的就先装上新水,于是,他们就会等着行政人员来做,绝不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很多人在公司做副手做久了,很容易失去当一把手的能力。很多副手,如果没有独立管理一个职能部门的机会,只是代表一把手去行使权力的话,他在这个位置上也许会大放光彩,而一旦扶正,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他自己没有做过主,缺乏在多种多样的复杂条件中进行不断选择的实践和能力,尤其是缺乏制定战略、目标的能力,缺乏为公司建立愿景和使命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才是领导者最核心的素质。
被动占据引发的问题很严重。由于将自己置身于一种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习惯中,就缺乏一种主动驱动的能力。长期的被动占据引发了个人主动能力的削弱,使得个人行为上缺乏能力指导自己,最典型的就是缺乏目标。
缺乏目标的问题,会体现在几个方面。
1.缺乏目标的制定能力
被动性地做事,被动性地接受目标,一旦成了习惯,就失去了制定目标的能力,或者说,是失去了从诸多目标中选择的能力,也就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目标。
在他被动地跟着领导、跟着电视剧的故事走的时候,他的想法很多,但是每个想法都没有机会实践过。而人家制定目标的选择过程,他就没有体验过。等人家的目标出了结果了,他就当评论家、当批评家、当抱怨家,如此种种。
2.缺乏目标的分解能力
目标的实现依赖有效的分解,否则就是空话。目标分解特别需要个人的分析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对各种资源包括人/技术等的熟悉和掌控能力,等等。
习惯于被动占据的人,没有经历过目标的分解工作,他基本不熟悉目标分解的事情。所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总是把目标定得很空,想得很大,但是却让人不知道怎么下手去做。
这个现象是特别常见的。习惯于被动占据的人中,有一部分是想法很多的人,他们很喜欢提建议。但是,建议都基本是听起来很美,就是缺乏可行性。要是让他写一个方案,往往缺乏资源的整合和调度。
3.缺乏目标的考核能力
制定目标,就是为了目标能够完成,因此,任何目标的制定都是和目标分解、资源配置结合起来的,又是依赖于监督、考核来保障实现的。
缺乏监督和考核,会让一个任务或者项目缺乏时间观念,拖拉、延迟;缺乏数量的概念;更因此缺乏经营的理念。参加任务的人们就很难分工清楚,导致相互埋怨,推诿责任。同时,也造成大家信心不足,悲观失望。
因此,受被动占据支配惯了的人,就很难独立做好事情。久而久之,就陷入了消极的人格之中。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冒险,不敢尝试新事物,总是墨守成规,畏惧失败,恐惧变革。自己内心自卑,但是又找不到原因。
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被动占据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并因此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寿命。纽约市蒙特利奥医学中心的老年精神病部门主任加里·肯尼迪博士说,他经常能观察到缺乏生活目标给老年人所带来的危害:“我看见许多人失去了生活目标,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不断恶化。”消极的心态对免疫系统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
还有另一种类型的“被动占据行为”,即“职业视角”或“习惯视角”。受每个人自身获得的训练和教育的影响,针对同一环境或事态,不同人的解释是不同的,并固执己见。
比如同样一幅油画在画家、拍卖商、竞买者、旁观者、美院的学生等眼中的价值或意义是不同的;几个人看同一电视节目,有的人针对演技发表意见,有的人针对情节进行评论,有的人对导演水平不满,等等。人们常常脱口而出对某一事件的评论,在这种评论背后,都有据以评论的前提,但由于人们没有注意到这个前提,或是没有说出这个前提,评论便往往因人而异,几个人会因此相互舌战一番,产生争执。
在日常行为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刚被上司不顾情面地训了一通的职员,在电视中看到一个下级任性地顶撞上级就会感到过瘾,会为之辩护叫好。而其他没有这类经验的人,尤其自己就是“上司”的人,则常会认为这种顶撞纯属无理,剧中的上司应当对下属采取某种惩罚措施。在工厂里,生产线上的人们抱怨坐机关的人们不干活,拿奖金却差不多;而坐机关的却认为生产线上的人全仰仗自己给他们提供计划、设备,这些都花费了自己巨大的精力,但受重视的却总是第一线的人,为此心中颇为不平,相互抱怨。
“职业视角”往往容易造成人格的偏见和固执,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是专家、自己是老手,犯经验性的错误。
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错误更容易出现。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世界信息的结构,改变了行业获取知识的途径,让经验的价值降低。这样,过去的经验就不再那么有效。
互联网时代更改变了行业的结构,比如利用互联网知识去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和管理流程,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企业形象的宣传,用互联网技术丰富企业的销售渠道如此种种,而这些都是过去那些行业专家们所不了解的,对互联网的知识也许是那些20来岁的毛头小子更熟悉、更专业。但是,很少会有企业的高层领导愿意放下架子,虚心请教。
也许即使是放下架子虚心请教也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能够任用这些年轻的力量,和自己平起平坐,这种胸怀估计很多人做不到。而做不到这些,就是一种偏见和固执,这种固执也将影响企业的性格,影响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