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政治舞台(1)

1861年初,北京城里将要迁都的谣言四起。

3月,弗雷德里克·布鲁斯作为第一个到北京的英国常驻大臣正式上任了。人们认为西方野蛮人常驻北京,是对这片圣土的玷污,这可能会使得咸丰帝继续留在热河。此外,有传闻道,咸丰帝很有可能把朝廷搬至热河,在那永久地待下去。此时的八旗子弟们翘首企盼着咸丰的归来。因为八旗子弟们的生活主要依靠朝廷定期分发的俸禄,如果咸丰永久待在热河,八旗子弟们将不得不沿街乞讨。这种来自旗人的压力,使得咸丰帝坐立不安。

然而,闹得最严重的谣言却是--由于咸丰帝一直以来纵情酒色,再加上热河冬天的寒冷,咸丰帝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也许,正是有人引导着咸丰帝走上这条毁灭之路。人们将目光投向慈禧,声称她就是这件事的凶手。然而,热河阴谋这一段秘史却不为人所知。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此时东西两宫娘娘都已经为她们丈夫的死亡做好了准备,她们正想另寻他人代替咸丰帝来保护她们。

显然,恭亲王作为一名开明的政治家,是她们的最大希望;一方面,恭亲王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他是满族人却又在咸丰帝信任的党羽之外。另一方面在咸丰帝在位时,虽然在北京恭亲王能够手握大权,但一旦咸丰帝去世,他所处的位置将会十分危险,除非他能够确保铲除八大臣。

东西两宫太后和恭亲王之间达成了一定共识之后,恭亲王在8月初快马加鞭秘密抵达了热河。到达热河时他才发现咸丰帝已经临近死亡的边缘,大臣们正把握着大局。

8月22日,咸丰帝驾崩,在他最后一份诏书中说到,在他的儿子还没成年之前,由八位顾命大臣辅佐摄政。八位顾命大臣包括怡亲王、庆亲王、肃顺以及其他五位满族大臣。

同治帝登基后,年号定为祺祥,取“吉祥”之意。在回京之前,顾命大臣们忙着稳固他们在朝中的势力。9月和10月这两个月,同治帝及顾命大臣们仍在热河,这时恭亲王已经回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由他提议新设立的部门,专门管理对外事宜。他认为在这里,他可以很好地隐蔽自己。

八位顾命大臣摄政的意图已经很明确。他们谋划着除掉两宫太后,以及恭亲王和他的弟弟们,如此一来他们的夺权之路便畅通无阻了。10月底,七位顾命大臣带着皇帝和两宫太后前往北京。肃顺负责把咸丰帝遗体护送出热河。两宫太后已经把她们的疑虑告诉了恭亲王。恭亲王决定立即给顾命大臣们沉重一击,这将使得他们的阴谋破灭,也将使得大清在如此敏感的时期避免受到更深的伤害。

?总理衙门的全称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帕克教授对此逐字进行了翻译,即“管理全世界各国通商事务的机构”(《古今中国》第208页)。

如果想拥有皇权就必须设法将玉玺拿到手。这时,城门上突然出现了两份以小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书,一份说八位顾命大臣摄政一事暂缓,另一份说现在暂由东西两宫太后摄政。虽然诏书暂缓八大臣摄政,且军营外有一部分忠于自己的军队,但恭亲王还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位于北京城外的军营,探听八大臣的意向。他缓缓走到了顾命大臣们的身边,告知他们自己手中拿着皇帝的诏令,让他们考虑是否要遵从。当然,怡亲王和庆亲王束手就擒。恭亲王在顺利消灭两个劲敌之后,他的弟弟醇亲王已经前去拦截刚离开热河的肃顺。据说,肃顺现在已经不再纵情酒色,开始尽职尽责地将咸丰帝的遗体护送回北京。终于,醇亲王在一个夜里将肃顺从床上逮捕。

肃顺被押回北京之后,恭亲王便开始了对这三个主要前顾命大臣的审判。最后他们三个都被指控为叛国罪,并判处死刑,其中对肃顺所用的刑罚最为残酷,他被判处“凌迟”,即“千刀万剐”。据说,多亏两宫太后说情,他们最后才死得并不那么痛苦。怡亲王和庆亲王被赐予白绫,自缢而亡,而肃顺则被押至午门问斩。午门位于北京,是囚徒被斩首示众的地方,每当执行刑罚的时候,会有很多平民百姓在那里围观,并对那些他们深恶痛绝的囚徒的死欢呼雀跃。

由于这次大胆而果断的决策,恭亲王和两宫太后成为这场斗争的最后赢家。这次政变的每一步计划基本上都是恭亲王制定的,但是这如此完美的计划却让我们联想到了1875年至1898年的政治危机中的慈禧。慈禧是她和慈安太后联合摄政之后的谥号。发动“卒酉政变”时,慈禧只有26岁,此时的她还没有多少处理国家大事的经验,而恭亲王已经在与西方大国的交往中显示了非凡的政治素养。然而,这位年轻的太后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甘心做她小叔子手中的傀儡的。

北京朝中的变化是外国观察者很乐意看到的,因为众所周知,过去的统治者非常排斥中西方往来。外国观察者们非常希望新的统治者能够开启一个对外友好的新纪元,但现实注定要让他们失望。新的统治者并不比过去的统治者更支持中西方往来。二者的区别在于,新统治者中的一些人对西方的态度不同。这些人以恭亲王和文祥为代表,文祥在辛酉政变中给予恭亲王极大的帮助,现在在军机处?任职,同时兼任总理衙门大臣,这让他有更多机会了解外国人。他懂得如何与西方人交往,这方面,他们比怡亲王其它人做得好。

在中西交往中,因为很欣赏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恭亲王对这些西方野蛮人作出了让步,并希望京师同文馆的学者们能够学习西方文化,将来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对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而言,她们不会因为学习了西方技术而信任西方人,因为正是西方人进攻北京才使得她们狼狈不堪地逃至热河,这令她们颜面尽失。

八大臣被铲除,历史重新洗牌。为了抹掉过去的阴霾,两位年轻的太后决定换一个新年号。“祺祥”被弃用,“同治”取而代之,意为“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大清”。在同治帝只有五岁的时候,由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管理朝中之事,以维持国家稳定,同时,尽量避免与西方发生冲突。对于西方而言,就如之前所说,清政府只有装备了更先进的武器才有可能超越他们。

让我们再来具体看看国内的统治,一般而言,只要一个政府的统治没有恶劣到极点,中国人就不会起来反抗。因此即使有两股叛乱势力的冲击,他们也能够安于现状,有条不紊地生活。

?军机处,也就是英语中的内阁。军机大臣(根据规定,军机处有一半的军机大臣为满族人,一半为汉族人)一般都由年长者来担任,虽然军机处在1730年才建立,但是其重要地位很快便凸显出来。

两股叛乱中的一股是中国西部的回民叛乱,另一股便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了。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间,太平天国起义从未消停,自从慈禧太后掌权以来,太平天国显然是清政府镇压的重点。

潘泰叛乱,是云南回民叛乱的一个部分,它对慈禧的政治生涯不会有特别的意义。而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西方关系影响深远,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太平天国在其宣教中,运用了一种不同于之前起义的方法,在其宣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是中西方元素的交融。在太平天国的信条中,有一部分来自基督教,这使得他们赢得了很多欧洲与美国人的同情与支持。然而,在起义后期,太平天国将领们却对基督教和外国人充满了仇恨。

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创始人,一系列可怕战争的始作俑者,大清几乎毁在他手中。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家在离广州将近三十英里的一个小村庄里。他的家族与村里的其他人一样都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从北方移民到广州的,大约占了广东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的血统、习俗、穿着以及语言都与广东本地人不同。洪秀全曾经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学生,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但是他科举失败,没能当上秀才。

据说,在一次归家的途中,他偶然听到了基督教福音传道者在教堂的布道,并且拿了展放在那里的有关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名为《劝世良言》,其中有从当时的中译本圣经中整章整节摘录的原文,他把这本小册子带回家。但他当时他正忙着去广州应考,并没有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