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武藏的“道”与他所处的时代(1)
- 宫本武藏·剑与禅(全4册)
- (日)吉川英治
- 4978字
- 2016-03-01 18:36:45
近代人武藏
武藏生活在距今约三百年前。在那个时代,一个剑客可以孑然一身,手持一把孤剑漂泊一生。对现代人来说,那已是很遥远的事了。法隆寺的五重塔虽经多次改建,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存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直到今天也一直被传诵,它们都要比武藏古老得多,但我们却感觉它们更近一些。所以说,对历史年代的断定不能凭我们的主观感觉去判断。宫本武藏生活的年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就生活在日本的近代。武藏的一生横跨天正、庆长、元和、宽永和正保五个年号。在这一时期,日本逐渐从战国的动乱和苦难中走出,迎来了近代的曙光。武藏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是那个时代孕育的骄子中的一员。换句话说,武藏出生于元龟和天正年间后期,是“战后派青年”中的一员,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就应该被划入近代人的行列。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比起《万叶集》以及《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人物,宫本武藏离我们实在是太近了。武藏的一生可以分为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阶段。我们在研究武藏时,如果不把他放回当时的时代,就很难抓住他的本质。幸运的是,我们对那段历史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甚至有的人三言两语就可以把它说清楚。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按照顺序给大家梳理一下。
小牧山之战前后的中国地方
天正十二年(1584年)三月,在中国地方群山环抱的一处村落中,宫本武藏呱呱坠地。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武藏诞生于天正十年(1582年)。本书将依照《二天记》的记载,采用“天正十二年说”。
在武藏出生两年前,丰臣秀吉开始征伐中国地方。武藏的故乡——美作吉野乡是浮田家的领地。在著名的高松水攻战中,浮田家和丰臣秀吉率领的织田军密切配合,扼守险要,断了敌人的粮道。美作地区向来是豪族赤松家的封地,此外本地的一些土著豪绅也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他们时而投靠毛利辉元,时而归顺织田信长,所以小规模的争战是层出不穷。
丰臣秀吉率大军前来征讨,中国地方一时间战云密布。当然了,受战争之苦最深的还是当地的老百姓。
当地的老人不断向儿孙们讲述着三好、细川、赤松和尼子等家族的治乱兴衰,不断向年轻人讲述着高松水攻战、本能寺之变和小牧山之战的故事。
小牧山之战发生时,武藏一岁。关原之战发生时,武藏十七岁。这十七年间,日本发生了剧变。可以说这一时代是被“霸者”丰臣秀吉创造的秀吉文化所涂饰的时代。
战乱时代
从小牧山之战到关原之战的十七年间,也即武藏从一岁到十七岁这段时间,武藏的故乡终于又恢复了宁静,百姓暂时可以在一片祥和中愉快地生活。当然了,对于山村中的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在遥远的京城此时正迎来桃山文化的盛世——盛大的醍醐茶会,到处洋溢的烂漫和豪华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
《多闻院日记》的作者在天正十二年(1584年)三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就小牧山之战写道:
“天下大乱已显端倪,对于事态的发展走向,我是惴惴不安。没有办法,只好日夜向神灵祈祷,祈求平安。这真是意料之外啊!意料之外啊!”
连身在京城的知识分子都对事态的发展惴惴不安,那地方百姓心中的恐惧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小牧山之战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大势力集团的军事冲突,除九州和东奥的部分边境地区之外,日本大部分地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武藏的故乡美作地区当然也不例外。美作地区的百姓和《多闻院日记》的作者一样,对事态的发展也都是忧心忡忡。不过武藏不知道这些,他刚刚一岁,除了在襁褓里哭和闹,别的他可不管。
当时,丰臣秀吉在给北陆的丹羽长秀的指令中写道:“此表,十四五日之内,让世上狂人犹如酒醉之醒。……若兵士不稳,可予以镇压。”据此也可以看出,面对日本的大动乱和前途的黑暗,参战的士兵是多么紧张和不安了。在后世看来,关原之战正是日本战国混乱的顶峰。虽然人心恐惧和不安,但是大地已经在孕育和平的嫩芽。就是在这一时代,武藏从少年步入了青年。
时势一变
关原之战的结果指明了日本历史的走向,也让百姓惴惴不安的心情终于放松下来。
经过长期的风云激变,战国时代终于迎来了它结束的时刻。关原之战成为历史的分水岭,德川和丰臣两大势力争雄割据的局面烟消云散。同时,关原之战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的人从此走向人生的低谷,有的人却借此平步青云。
关原之战时,武藏十七岁,他也没能逃脱参战的厄运。至于他被划到了什么队伍,什么兵种,归谁指挥,这一切都还不清楚。武藏的故乡是浮田中纳言的领地,所以我们不难猜出,他应该是以一名年轻士兵的身份被征召到浮田中纳言的队伍中。
无人知晓武藏在战后去了哪里。在战后,竹山城新免家的一些武士去了九州,一些归顺了黑田家,还有一些武士流散到日本各地。但不管去哪里,他们都会努力避开德川家的势力范围。当然了,那些被知道行踪的都是一些知名的武士,武藏当时只有十七岁,毫无名气,战后大规模的搜查也不会搜到他身上,所以说武藏给自己找个安身之所并不困难。
数年之后,武藏又现踪迹,在京都一乘寺下松和吉冈一门决斗。据说他当时只有二十一岁,也就是在关原之战四年之后吧!
这四年之间,武藏究竟做了怎样的修行,具备了什么样的素质,我们都有必要去探究一下。可惜苦于史料缺失,我们无从下手。
在一乘寺下松的决斗中,武藏以一敌众,战胜了吉冈家这样的名门望族。这不仅说明他在武艺上的精湛,同时也表明他在精神上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十九岁时,在严流岛和佐佐木小次郎比武。三年之后,即元和元年(1615年)的大阪之战中,武藏又加入西军,但是武藏在这场战役中的史料不详。
此后,武藏又从史书中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段时间,他应该是过着一种树下石上般的修行生活。不过,各地却留下了很多他在这一时期的传说,他一会儿出现在这儿,一会儿出现在那儿,有时是跟人比武,有时是独自修行。
当他功成名就,再次出现在历史中的时候,已经是晚年了。武藏五十七岁来到熊本定居,六十二岁去世,这段时间的记载还算比较详尽。五十五岁的时候,他曾出任小笠原忠真的军监,陪同养子伊织出征岛原之乱。虽然留下了两三件关于他的逸事,但具体的言行都没有留存下来。
自从武藏在熊本定居以后,他的音容笑貌才变得清晰起来。虽然关于武藏晚年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推测他的青年和少年时代,但如果仅凭他晚年留下的一些东西就去断定他的一生,那也未免有些太过了。
生涯和空白
武藏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天正十二年(1584年)至庆长五年(1600年)的关原之战——武藏的少年时代。
庆长五年(1600年)至元和元年(1615年)的大阪之战——武藏的青年时代。
大阪陷落的元和元年(1615年)至五十一岁时入住小仓的小笠原家——武藏的壮年时代。五十一岁至六十二岁去世——武藏的晚年时代。
通过武藏少年时代的社会背景、当地的传说以及关原之战的一些记载,我们大致能够还原出武藏在这一时期的心境和历程。尤其是在关原之战中,残酷的战争给他造成了很深的影响,最终促使他决心将“剑”发展为“剑道”。
时势的剧变刺激了他的思想,开拓了他的眼界。之前,他只将自己的目光放在家乡那片小小的田园,后来,他开始关注中央的动向和世事的变化。
毫无疑问,关原之战是武藏人生的转折点。在武藏的壮年时代,他目睹了大阪城的陷落,也看清了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更加坚定了他求道的决心。他不再沉迷于人世的浮名虚利,而是潜心去探究心中的“剑道”。从留世的史料来看,大阪城陷落之后到他五十多岁这段时间,武藏的行踪要比他的青年时代更为模糊。他踏上了求道之路,一种既类似于西行的旅行,又类似于松尾芭蕉的流浪之路,但在意、行、形上又与二位完全不同,他在通过游历去修行自己的“剑道”。
经过二十一岁时的一乘寺下松决斗,二十九岁时的严流岛决斗,武藏在京都和九州中部地区声名鹊起。他是那个时代的宠儿、百姓瞩目的焦点,按理来说,应该会有大量的记载流传下来。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他在这一时期的记载却是少之又少。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武藏当时的修行应该是非常低调的。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孤高独步于云水之间。
求道之人
为了求得心中的“剑道”,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完人”,武藏总要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例如,在武藏终身未娶这一问题上,总会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对那些全身心去做某件事的人来说,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然容不得分心。这条路在外人看来也许很不可思议,但在武藏看来,那是快乐的。在历史上此类人物不乏其例,松尾芭蕉终身未娶,西行舍弃了自己的妻子,武藏在本质上和以上二位是一致的。但奇怪的是,大家对松尾芭蕉和西行都觉得可以理解,但对武藏却觉得不可思议。武藏所求的并不是简单的“道”,而是“剑”的“道”,这就要求他随时做好死的准备。为了不连累他人,他只能终身不娶。就像很多宗教的求道者终身不娶,很多旅人终身不娶一样,武藏的终身不娶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也没有什么不合道理。
武藏五十七岁时,细川忠利赐给他一处宅院,至此武藏才算安稳下来。在求“道”的道路上,武藏没有时间去经营家庭。此外,在他眼中,对于臻于极致的“剑道”,娶妻也是不合适的。六十岁后,武藏在熊本市外的灵岩洞静坐修禅,著书立说。他是一个积极面对人生的人,也乐于去过这样的生活。
凄惨与幸福
武藏生活的时代恰逢日本社会的激变期。在关原之战中,他所在的阵营战败,他和其他“战后派青年”一样,被无情地扔到社会中。一生横跨黑暗的战国末期、过渡期和江户初期。在时代的大风大浪面前,武藏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处世圆滑的人。虽然历经多次时代的大转折,但他没有一次能够得志。武藏不到二十岁就立下了寻求“剑道”的志向,从此一生都未曾动摇。
即使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他的节操也未曾改变。即使境遇不佳,他也能够坦然接受。虽然武藏不善处世,但他也绝不会愤世嫉俗。从《独行道》的开头第一训——“不可背离世间之道”,我们就可以窥见他的这一性格。他对“剑道”矢志不渝的追求造成了他终生的孤独和不遇。
虽然如此,但他从不后悔。在我们今人看来,武藏的一生几乎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但武藏自己不觉得,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愉悦和幸福的。于是,我们提到武藏时用的是一种轻松的语调,而不会有提到那些漂泊诗人和流浪旅人时的忧伤。诗人和旅人是刻意避开世人,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武藏虽然身在山水之间,却将目光投向了世人。武藏的“剑道”的实质其实就是在探究人类一直希望解决、却未能解决的生死问题。
独处与教训
从武藏晚年的哲学思想以及他高洁的隐居生活来看,武藏在年少时就没曾想过要出世。
武藏虽然拥有出众的体力与意志,但他身上的短处还是很明显的。武藏一生只知求“道”,缺乏待人接物方面的能力。他待人粗鲁,不知变通和妥协,而且很容易让人误解。这些短处注定了他不能够成为江户幕府的一员。他去尾张的德川家求职,结果失败。又去各藩寻差事,最终也没有成功。直到五十七岁时,他才得到细川忠利的赏识。这一切也恰好印证了武藏与世不睦的性格。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武藏的言行和传说,会不时发现一些让人鸡皮疙瘩顿生的细节。如果将武藏放到我们现代人当中,那他也应该算是一个很难交往的人吧!不过,如果考虑当时的社会道德和时代性格的话,武藏的这些短处也不能笼统地都说不好。
从天正十二年(1584年)武藏出生的那一刻起,时代潮流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禀赋不会被时代所接纳。丰臣秀吉的登场,以及他麾下的那批弄潮儿彻底颠覆了仅凭一骑一枪就可以征服一城或一国的历史。小牧山之战和关原之战之后,时代已经不再需要那些驰骋疆场的野武士,因此武藏崭露头角的机会也就彻底失去了。
但是,那个时代的大部分青年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他们依然沉浸在对丰臣秀吉以及无数弄潮儿成功的崇拜之中,做着自己的英雄大梦。他们不知道时代已经在悄然间发生了变化,文化知识已经重于武力,建设也已经重于破坏。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因为专注于室町时代以后的战乱而贻误了顺应时代的大势,我们不得而知。
无数的浪人直到宽永和庆安年间,都还没能从自己的英雄大梦中醒来。因此,在之前的关原之战和大阪之战时,那么多人没有看清时势也就不足为奇了。武藏就是那些没有看清时势的年轻人中的一员。他和那个时代背道而驰,最终被那个时代所抛弃,转而陷入苦闷和彷徨。
但是,他也因此吸取了教训,他将剑从杀人的凶器变为守护爱与和平的利器,并且还悟出“剑道”,借以约束人的斗争本能。经过武藏的努力,专事破坏和杀戮的剑最终变成了一种修身和修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