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哮喘

◆敷贴穴位方

1.细辛、白芥子、玄胡、白芷、川乌、草乌、甘遂、麻黄各2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做成6个小圆饼,在药饼中心放0.1克毕菝作引经药。然后敷贴于患者背部第三、四、五胸椎两侧旁1.5寸处。敷贴时间为每年进入三伏(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敷贴2~3小时后除去,连续三年为1个疗程。敷药后可见皮肤充血潮红,部分病人敷药后有起疮及轻微痒痛,极少数病人出现破皮并轻度感染,用消炎药可愈。

2.白芥子3份,甘遂3份,细辛1份,干姜1份,麻黄1份,元胡1份,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形硫酸纸上,第1次贴于大杼、肺俞、心俞、天突,第二次贴于勼门,厥阴俞、督俞、膻中。两组穴位交替贴敷,冬季喘者,贴于三伏,每伏1贴,夏季喘者,贴于三九,每九1贴,不分季节者随喘随贴,直至贴愈。

3.生姜50克,捣碎取汁,与白芥子15克,加白酒研糊状,摊在纱布上,贴在肺俞、大椎、膻中3个穴位上,60分钟后有痛感取下,以不起泡为度。

塞鼻疗方:巴豆适量,纸包捶打去油,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枣粒大小的栓剂,中间开一小孔,外皮一层药棉。用时根据病情轻重,塞入一侧或双侧鼻腔内,每日1次,每次方1~2小时,7日为1个疗程。

◆自血疗方:取上肢肘内静脉血液2毫升,加入1%多因注射液2毫升,两药混合摇匀按穴位注射。取穴:定喘(双侧)、肺俞(双侧)、风门(双侧),每次注入2毫升,3日1次,三穴交替使用。

◆拔火罐疗方:取定喘、肺俞、大杼、风门等穴,经消毒后,用火罐拔疗,每次拔后即用洋金花、杏仁、延胡索研极细末,姜汁调敷,10日1次。

◆摩擦皮肤疗方:选用干净的干的丝绸,在人体的第二、三肋之间和第八、九肘之间反复摩擦,前者为吸肌所在的位置,后者为呼肌所处的地方。摩擦的强度为使皮肤略微发红即可。在哮喘发作时,摩擦呼吸肌所在位置的皮肤100次左右,可产生很好的平喘效果。所用于布,以丝绸最佳,棉布次之,化纤织物最差。

用于布摩擦皮肤产生的刺激,可以把副交感神经的紧张从支气管转移到皮肤上来,通过皮肤的副交感神经紧张来消除支气管副交感神经的紧张,这样就可以使支气管舒张,呼吸变得轻松、平稳。

◆中成药疗方:将伤湿止痛膏贴于颈背部,脊柱两侧的肺俞穴位,可止喘。

◆压指疗疗方:本病发作时,家属或自己用大拇指指端,在患者一侧鱼际穴位处(该穴位于手掌大拇指侧,肌肉隆起边缘),用力向上按压,并作左右方向按揉。频率约每分钟10次,一般按揉5分钟可见效。

◆按摩华盖穴位疗方:患者可利用示指或中指直接按摩华盖穴(本穴位于第一胸椎处即颈部胸骨处),坚持以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每日按摩2~3遍。一般按摩3~5日,可起到良好止喘效果。坚持按摩5~10日可治愈。

◆推颌疗疗方:先用推法,依次横推胸腹部(以华盖、膻中为重点),腰背部(自上而下,以肺俞、膈俞、命门为重点),脊柱及其两侧。接着按揉肺俞、膈俞。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药线点灸疗方:取苎麻线1根,经消毒后晒干,粗细如米粒大小,以右手示指、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线的端对准穴位,利用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的线头直接点按手穴位,一按或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穴位取肺俞、定喘、气户俞。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个疗程。

◆姜汁浸衣疗方:取生姜1千克左右,捣碎滤汁,做一件合身的纱布内衣,用滤出的姜汁将内衣浸透,并在烈日下晒干。然后给患者贴身穿上,每隔9日换1次姜汁浸衣,晒干。一般患者穿3~4次后可见效,病情重者,要穿8~10次甚至更长时间,可收到很好疗效。

◆敷脐疗方

1.取苍耳子、苍术、白芥子各5份,公丁香、肉桂、半夏各3份,灸麻黄10份,麝香1份。共研末,用凡士林调匀,外敷脐部,固定,2日换药1次。

2.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研为细末,加入葱白头3根,捣烂如泥,敷贴脐孔,盖上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天取下,每日2次。治疗哮喘。

◆外敷双足涌泉穴

1.桃仁、杏仁各6克,栀子18克,胡椒3克,糯米4.5克。研末以鸡蛋清适量调成软面团状,分四等份,贴于双侧足心涌泉穴及足背相对位置,12小时去药。

2.吴茱萸10克。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于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好,2日去掉。一般1~2次哮喘可大大减轻。

◆敷贴穴位疗方

1.三伏天,用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1/3的药末,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3块直径5厘米的油纸上,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穴位上,用胶布固定,3~4小时去掉。贴药后,患者均感局部发热,多数患者局部皮肤发红,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小丘疹,甚至水泡,不必畏惧,注意不要感染,3~5日可自愈。每隔10日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

2.天南星、白芥子各30克,姜汁适量。二药共研细末,取姜汁和药末调匀如糊状。将药糊涂于中脘穴位,干后另换,每日3~5次。用于喘咳气逆多痰者。

3.白芥子、延胡索各50克,甘遂、细辛各5克,麝香0.5克,共研细末,和姜汁调匀,于“三伏”期涂于肺俞、百劳、膏肓俞,涂后用艾卷在每个穴位上灸,至患者喉中感到有药气为度,外涂药须候3小时可去掉,初伏、中伏、末伏各施治1次。

4.金沸草50克,代赭石50克。混合研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贴于风门、定喘、膻中、上脘。

◆药枕疗疗方:生黄芪1500克,生白术500克,麦冬、防风、黄精各300克,皂角刺10克。将上药喷洒食用醋少许,再烘干,共研末,调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常枕之,可防本病发生。

◆药液疗法:白粉仙草1株,川椒目、元胡各15克,杏仁、艾叶各30克,白烛子、白果仁各25克,河子20克。水煎,药液熏洗肺俞穴、云门穴、中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