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天天想象原子弹是什么样子

1958年夏,张洁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她是苏州人,人长得文静、漂亮,性格也爽朗,平时是个活跃分子。她在大二时就是党员了,因此毕业前,党总支书记找她谈话,神色严肃地希望她能到二机部的一个单位工作。她当时根本不知道二机部是干什么的,心想既然组织上提出了,那么就答应吧,她想都没想,也没和父母商量,当场就在一张表格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党总支书记再三叮嘱她,暂时不要把分配去向告诉任何人。

去单位报到那天,她没有让人送,自己带着介绍信,提着简单的行李,转了两次公共汽车,七拐八转,才来到位于北京北郊的花园路上。路两边都是半人多高的高粱,只有一处工地,主体建筑还没有封顶,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地,但门口却有双岗,还有人巡逻,士兵都是荷枪实弹。显然就是这儿了。

张洁快走到门口时,有个人从后面喊了她一声。她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同班同学丁健飞。丁健飞也提着简单的行李,看样子也是去一个单位报到。丁健飞问她去干什么。她想起学校领导的再三交待,不能给任何人说,就含含糊糊地说,到附近来找一个亲戚,可能迷了路,正转悠着找呢,不过应该快找到了。丁健飞说他去单位报到,单位也在这一带,以后多联系啊。他就往前走了。

到了傍晚,到工地临时食堂打饭时,张洁才发现,丁健飞也端着碗来了。原来他们分到了同一个单位,因为保密的原因,谁也没敢透底儿。来报到时,显然都故意打了马虎眼。二人相见,哈哈一笑,这事也就过去了。

张洁和丁健飞来这儿后认识的第一个领导便是邓稼先。邓稼先虽然是他们的主任,但他没有任何架子,部下都叫他“老邓”,而不叫他“邓主任”。他们来的时候,从复旦大学毕业的胡思得也刚来没几天。邓稼先开始也没说他们是干什么的,只是带他们干活、看书。因为要搞建筑,首先要把没成熟的高粱砍倒。邓稼先带领他们几个年轻人砍高粱,搬砖头,当泥瓦工,什么样的脏活累活都干。新垒起来的小屋当宿舍,墙是湿的,地是湿的,被窝也是湿的,好长时间洗不上澡,身上都长了虱子。白天一晒太阳,浑身痒的受不了。张洁和两个来自北大和北航的女孩子住一起,生活很苦,但没人叫苦,因为他们很快就知道了,这里将是保管原子弹的地方,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将从这里起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伟大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他们无比的幸福……

星期天,有时候邓稼先带几个年轻人,到东安市场的旧书店里买书,运气好的话,能买到一两本有用的物理学方面的外文书籍,每逢买到有用的书,大家就高兴得跟过年似的,一路上嘻嘻哈哈往回走。

当时他们最宝贵的一本书,是哥朗的《超音速流和冲击波》,是钱三强访问从苏联时带回来的,全中国就这么一本。那么多人要看怎么办?大家就刻腊板,印出来,人手一份,书里面有很多图,也要画出来。冬天来了,天气冷,新盖的房子,没干透就住进去了,潮湿得很,又没暖气。马路对面的副食店里,有个火炉,晚上大家就跑到那儿去,围着火炉看书。在那儿看,不敢说,回来了再讨论。邓稼先有个好办法,大家看一章,他就组织讨论一章,都是年轻人,很热闹、很自由,互相探讨,互相启发,说错了也不怕,每个人进步都很快。

在二机部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办公楼的一座灰楼很快建起来了,从此,灰楼成了核武器研究院在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但花园路这个隐秘的地方,它最初是作为接收和消化苏联提供的有关原子弹的模型、技术资料而规划的。只所以选这儿,是因为这儿离西直门火车站很近,便于在原子弹样品运到时,不用经过北京城区而直接运到仓库。

存放原子弹的模型,按照苏联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一个合适的仓库,仓库的图纸是保密专家画的,前边一个厂房,有一个吊车,一个深坑,后边紧挨着是八间房子,保存技术资料用。里面还要添置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保温、保湿等等。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保密措施。二机部要求李觉,限期一个月建好,因为苏联方面随时会把原子弹的模型运过来。时间太紧了,研究院没有能力这么快建好它,李觉只好去找他的老战友、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听说那么重要,万里一口就答应了,派来了施工队,结果用40天的时间建好了。

建好了仓库,李觉、邓稼先他们就天天等,盼那个原子弹样品快点来;张洁他们天天想象原子弹是什么样子。

1958年7月,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的三位专家到了北京,负责人是37岁的叶夫盖尼?涅金,他是苏联核武器研究院第一副总设计师,另外两名同为40岁的马斯洛夫和加夫里洛夫,他们都是苏联在核武器方面的顶尖人物。三位专家来华的目的,就是察看中国原子弹模型及资料存放的条件是否具备,并且帮助二机部规划核武器研究机构。苏联方面认为中国方面修建仓库起码得半年时间,结果只用了40天。

钱三强、刘杰、李觉、吴际霖等人陪同苏联专家检查仓库,看了一圈后,涅金比较满意,但马斯洛夫提出:“这么重要的设施,应该有围墙,有电网保护起来,还应该有严密的保密措施。”

李觉答应马上照办。不几天,库房的周围围起了高高的红色砖墙,墙上安装了铁丝网,库房门口也布上了岗哨。但马斯洛夫皱眉指指脚下的土路,说:“原子弹模型非常敏感,这些路不符合要求,不然运来了模型,也无法通过这样的路运到库里去。”

李觉只好又说:“好的,路我们立即修好。”

修路的时候,聂荣臻、陈赓、宋任穷、钱三强等领导利用晚上时间,都来参加过义务劳动。很快铺上了沥青,路很平整,应该说无可挑剔了。谁知,三位专家来验收时,马斯洛夫指着模型库房的门窗,又说:“这种普通窗户不行,不符合保密规定。”

李觉等人愣了。

担任负责人的涅金态度一直很随和,他也不高兴了,说:“马斯洛夫同志,第一次、第二次来你为什么不提醒呢?这样浪费了他们,也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还有什么问题,请你今天一起告诉中国同志。”

马斯洛夫说:“就这个问题了。”

涅金就对李觉道:“把窗户装上铁栏杆就行了。”

李觉马上说:“我们很快就能办好。”

涅金总结说:“好吧,这里一切都很好,完全符合要求,我们不再来看窗户问题,我们马上向国内报告,请示尽快将模型和技术资料运来。”

这让李觉等人喜出望外。

但是中国企盼的那个“宝贝”,却始终没有等来。在当时,相当长的时间里,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并不知晓它迟迟没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