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 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奇闻和神秘,诱惑着不计其数的人不顾生命危险纷至沓来。行走在沙漠边缘,弯下腰随手抓起一把沙子,高举在灿烂的阳光下静静观赏,金黄色的沙子与大量小云母片黄白相间,细细的沙子从指缝中滑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泻成金黄色的光,美丽得让人窒息。抬眼遥望着一望无垠的沙漠深处,一座座连绵起伏的月牙形沙丘,像金色海洋中逐风的波涛,承载着阳光直射的残忍白光,水汽蒸腾、空气摇晃,在地平线上变换着海市蜃楼的梦幻景象。

死亡之海,浩瀚塔克拉玛干

在众多大山脉的环绕下,塔里木盆地宛如一只仙人使用的大碗,而盛放在碗中的流沙就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延绵1000千米,南北宽达400多千米,面积约33.76万平方千米,占据我国沙漠总面积的47%,是我国最大的沙漠,还是居世界第十的大沙漠。此外,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拥有万顷流沙,绵延不绝,它还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流动沙丘占85%。据测算,这里的流动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数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推进了约100千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因处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直射的阳光如毒蛇的芯子舔舐着塔克拉玛干沙漠,使沙子的表面温度高达80℃,如果放上一枚生鸡蛋,数分钟就能被烤熟。夜晚,没有阳光的能量供给,气温可降到10℃以下,沙子也迅速散热,沙子表面温度也降到10℃以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降水比想象中的还要稀少,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年降水量只有10毫米左右,整年不降一滴雨也是有可能的事,极度的干旱无雨使得大部分植物都不能在这里生存。极端干燥的气候,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蒸发量非常之多。据统计,这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较为普遍,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可达300米。

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其历史变迁中,曾吞噬过数十座繁华的城市和数以千百计的村庄,成了“文明的大墓地”。楼兰、尼雅、小河、米兰、热瓦克、丹丹乌里克,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里的城镇,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废墟遗址,老年人脑海中模糊的零星记忆,以及来自遥远历史的驼铃回声。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自和田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剧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

落日余晖下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面积广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在沙漠腹地,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金色巨龙一般。

沙漠绿洲及其中的动植物

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均为高大山脉,多发育现代冰川,有常年积雪。在以高山冰雪融水为补给的塔里木河、阿克苏河、叶尔羌河、若羌河和车尔臣河等河流出山后形成的洪积冲积扇上,形成了一片片的绿洲,一个个村落与城镇也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体上看,这些绿洲和城镇及村庄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呈环状分布。

干旱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并非生命禁区,虽然植被极端稀少,但在一些沙丘之间的凹地中,还可见到一些沙漠植物,如骆驼刺、沙柳、胡杨等,是因为凹地中地下水离地表在3~5米。这里动物物种多达272种,高等植物有73种,还有许多低等植物和微生物。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还可见到成群的羚羊,偶而可见野猪、猞猁等动物出现在河谷的灌木丛中。据记载,20世纪初,这里还可以看到老虎,只是它们后来就销声匿迹了。19世纪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半地域出现的野骆驼,如今仅在沙漠东部偶见。

沙漠奇珍

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漠瀚海里,不仅栖息着野驴、野骆驼、黄羊、马鹿、跳鼠、沙鸡、大鸨等品种繁多的飞禽走兽,还生长着千姿百态的珍奇植物。胡杨树会“流泪”,有“沙漠面包”之称的沙枣甘而不饴、面而不黏,骆驼刺分泌的刺糖是“沙漠之舟”骆驼最爱吃的食物,曾经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的贡品进过北京的紫禁城。

大漠深处的孤独传奇

不知是在哪朝哪代,于田绿洲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战乱,部分维吾尔人顺着克里雅河而下,来到沙漠腹地定居下来,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现今,这些维吾尔族人成了在20多万亩原始胡杨林里散居的、具有独特方言和生活习惯的克里雅人。

绝大多数克里雅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沙漠,他们甚至认为世界就是他们居住的胡杨林海,只有他们几百人,最高贵的职业是放羊,最好的食物是羊肉。

一直以来,克里雅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而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四五岁的孩子能跟随大人游牧,小伙子敢只身与野猪搏斗,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步履矫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观念也来到了克里雅人中间。如今,克里雅人中间的一些年轻人办起了小卖部,当上了生意人,或在红柳丛中挖取“沙漠人参”肉苁蓉运出买卖,这些人成为这个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部落发展商品经济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