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民风礼俗(3)
- 每天读点国学常识全集
- 罗元编著
- 4574字
- 2015-02-06 14:52:32
中国人佩玉风尚之所以如此源远流长,不仅仅因为玉的天生丽质,更是因为它承载了种种文化内涵。它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具有“载道”、“比德”、“达礼”、“显贵”的人文价值。历来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必佩玉”一类的讲究。而且玉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吉祥的器物由来已久。《礼记》中春秋时代孔子述“玉有十一德”,他对学生教育中也有崇玉的教诲,其对玉的崇尚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程度。
为什么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都不生火做饭?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
“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
传说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后夫人骊姬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
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交加。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当他想起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介子推时,便赶紧派人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想让介子推母子出山。可是,一连烧了三天三夜,始终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们母子双双抱住一棵大树烧死了。
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被火烧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
为什么古代新娘出嫁时要在头上盖一块红布?
盖头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之后决定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十分害羞。于是他俩向天祷告说:“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至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许,就叫它们散开吧。”话音一落,天上的几个云团就聚合为一了。于是,兄妹俩就成亲了。新娘子女娲为了遮盖羞颜,就用草结成扇子来遮挡面庞。后人以轻柔、美观的丝织品代替草编的扇,逐渐形成了盖盖头的婚俗。之所以选用红色的盖头,是因为红色在古人心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盖头出现在婚礼中的历史很长,出嫁盖红盖头的习俗也曾经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流传。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嫁娶》中有这样的描述:“(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可见在当时的婚俗中,新娘就是盖着盖头的。
红盖头
新娘戴盖头婚俗一般的做法是新娘出嫁上轿前戴上盖头,到夫家拜堂时或入洞房后,由新郎用秤杆或机杼等物挑去。这一做法始于东汉。
因为东汉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来不及履行繁琐的婚姻仪式,遇到良辰吉日就匆忙完婚。这种“拜时婚”不符合当时“礼”的程序,因而就用纱布蒙住新娘头脸以遮羞。这在当时本属权宜之计,后人却习非胜是,使之成为世代沿袭和传承的婚姻习俗。
到了南北朝时的齐,那里的妇女普遍用头巾来避风御寒。而发展到唐朝初期,盖头便演变成一种用以遮羞的从头披到肩的帷帽。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标新立异,命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就是让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做装饰。
古时的交杯酒怎么喝?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仪式,意味深长,久传不衰。早在战国时期,婚礼上就已经流行交杯酒了。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彩绘联体杯、仰韶文化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双联壶,就是最早的实物见证。不过,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化,现在婚礼中的喝“交杯酒”仪式与古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当初饱含深情厚意的交杯文化有些内容在后人的传承中丢失,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
交杯古时称“合卺”,卺(jǐn)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合卺即把一只卺切为两半,而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当时,取卺为杯,也是落后的生活条件决定的,但这种古朴的婚礼形式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限深情在酒中。
这里有一个最有意义的小细节需要注意,古人为什么要用苦不可食的瓠瓜来盛酒呢?《礼记》给出了答案:“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原来,用瓠瓜盛的酒必是苦酒,夫妻共饮之,象征合二为一,已结永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这杯酒对当时的新婚夫妻来说,虽苦犹甜,回味无穷,就是再难喝,也会幸福地喝下,因为这杯酒的寓意太好太美了。
不过严格地说,最早的交杯酒并不是让新郎新娘喝的,而是用来漱口的。《礼记·昏义》上记载:“合卺而。”孔颖达注疏:“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壻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yìn)一字是古代的宴饮礼节,食毕进酒清口,有安食养乐之意。可见,当初婚礼上的交杯酒就是小两口饭毕走入洞房后,用酒漱漱口,清理一下口腔卫生,防止交叉感染,以示尊重对方,而不是感情深、一口闷地灌进肚里。
唐代以前,古人婚礼上的交杯酒就是这个定制,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试想当时的婚庆场面,实在文雅而含蓄:洞房之内,早已放一切开的瓠瓜,内盛苦酒,新郎新娘各端一卺,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然后在一片温馨中小酌一口,漱了漱口,合卺而笑,倾诉衷肠,而后携手,共赴牙床。这就是当时的所谓“喝交杯酒”。
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盛酒的精美器皿也多了起来,到了唐代,婚礼上除了沿用瓠瓜作酒器外,有时还用杯子代替卺,这才是现在意义上的交杯。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这时小两口用的是两个杯子,新郎新娘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这是史料记录中真正“喝”的交杯酒。
《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由此看,宋代以后婚礼上的交杯酒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喝之外,喝完后还要把酒杯掷到床下面,看一看杯子停稳后的姿势,杯子“一仰一合”的姿势是最吉利的,因为杯子形状恰似男俯女仰的婚后生活,这有百年好合之意。到了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则发展成了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古人喝交杯酒时的心情究竟是高兴还是悲泣呢?这能从一些史料中看出一二。明朝李祯《剪灯余话》卷三:“合卺之夕,喜不塞悲,穷奴诉其衷怀,不任凄凉。”清朝浩歌子《萤窗异草·宜织》:“合卺之夕,宝与女郎深感姑德。”可见,新婚夫妻也并非喝完交杯酒就进入状态,有时小两口在洞房之内对坐,还要把受过的苦、走过的路、两人的爱、未来的情向对方倾诉一下,有时说到伤心处,弄不好还要掉下几颗滚烫的泪珠呢。同时,小两口还要把母亲如何一把屎一把尿把自己养大成人的过程回忆一番,借以感受长辈的恩德。
今人可以想象,古人新婚之夜,新娘如果喝得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好像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大多时候新娘都只是喝一点的,多是认认真真图形式、踏踏实实走过场,浅尝辄止,决不贪杯,不会张开樱桃小口猛喝,绝对达不到纯爷们儿痛饮的水平。如果遇到酒精过敏的新娘,也完全有可能一点不沾,有一史料记载“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就是一例。
古代婚礼上如此喝交杯酒,不管从形式、内容、过程还是从质量上看,太文化、太含蓄、太文雅、太文明、太品味、太温柔,真是非常有意义。这里边不仅包含了千年不倒的酒文化,也包括了万古流芳的婚礼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回味的民族精华。
古代“十里红妆”的嫁妆有多丰厚?
旧俗在婚期的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
“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贵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十里红妆”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另一方面,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商人虽然手握大量财富,但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此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而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
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媾竞尚奢华,动辄花费万金来置办“十里红妆”。
春联是如何演变的?
我国最初的春联是由两块桃木削成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和一只虎。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的度朔山上一片桃林里住着力大无比的兄弟俩,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兄弟俩对桃林细心照料,使桃林里结了许多桃子,附近百姓都说这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
在度朔山的东北部,住着一个十分残暴的野王子。他听说桃林里有仙果,便派人去摘,但被神荼、郁垒赶走了。野王子就装成青面獠牙的鬼怪,准备谋害兄弟俩,但却被兄弟俩活捉后喂了老虎。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神荼、郁垒兄弟俩的名字和本领越传越远。兄弟俩去世后,人们都说他们上了天堂,被封为惩治鬼怪的神仙,而他们生前所种的桃林能驱鬼辟邪。于是,每逢过年,人们便削下两片桃木片,画上神荼、郁垒与老虎,悬挂在门边,以驱灾压邪,因是桃木条制作的,所以称为“桃符”。到了距今一千多年的五代,桃符逐渐演变成了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后蜀的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春联作品,认为其词不工,于是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他的这两句对联,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
为何“福”字要倒贴?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王府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变,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一高兴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在龙颜震怒时,马皇后急中生智,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洪范》,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很多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五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根据《书经·洪范》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美妙了。
单就五福的变化来说,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各种情况都是有缺陷的福,是美中不足。
后来由于避讳等原因,“五福”也有了变化,如东汉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就把“考终命”更改为“子孙众多”,因此,后来的“五福”也就变成了“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