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怎样审题

审题,就是周密地思考、分析题目,从而确定怎样写这篇作文。

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典故。故事说,战国时有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出了家门,不问道路,驾着车就往北走。有人告诉他走错了,应该往南走。他摇着头不听,硬说这条路自己走得很熟,能够到达楚国。结果可想而知,他越走离楚国越远,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有些同学不注意审题这一环节,见题就写,所以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像“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绕圈子,说废话,达不到写好文章的目的。所以,见到作文题目后,不要急于下笔,要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认真审题。

怎样审题呢?要从五个方面去审题:

一、体裁

题目对作文的体裁即文章形式是有要求和限制的,应该分辨清楚。

从题目中抓住体裁标志。有些题目带有体裁标志,比较容易分辨。题目中有牵涉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过程等因素,即含有“人”、“事”、“一天”、“时候”之类的词,要求把内容写具体的,就是记叙文体裁。如:《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刻苦学习的二三事》、《哥哥参军入伍那一天》等。题目中有要求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主张或者驳斥什么、批判什么等因素,即含有“论”、“谈”、“感”、“驳”、“斥”之类的词,要求发表看法、批驳谬论的,就是议论文体裁。如《论今天学习雷锋的意义》、《电影〈亮剑〉观后感》、《驳“有钱就有一切”的谬论》等。

有些题目比较特殊,没有明显的体裁标志,更要仔细分辨。如《紧跟党中央,永唱东方红》、《一切为了群众》等,这类题目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又如《路》、《柳》、《青春》等,既可以写具体的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采取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阐述看法,写成议论文。再如《美丽的故乡》、《不忘恩师》、《每当我看见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等题目,一般是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侧重于抒情的题目,可以写成抒情散文。

一般的情况是一个题目只属于一种体裁,要严格按着题目所要求的体裁去写作。对于个别的在体裁上可以加以选择的题目,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和擅长的写法选择其中一种体裁。体裁一经选定,就要按着所选定的体裁特点去写。一定要注意一篇文章只能是一种体裁,不要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二、人称

从全篇文章来看,不外乎采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两种写法。应该采用哪种人称去写,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如:《我的爷爷》、《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等,题目中有“我”的标志,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童年的二三事》等题目,虽然题目中没有出现第一人称“我”,但是也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因为汉语的习惯是在这类短语前可以省略“我”。如果是写别人,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题目则要标明第三人称“他(她)”或者姓名、称呼。如《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妈妈童年的二三事》。

议论文是直接说理的,常常是客观地提出某种观点、看法,证明其正确,使人信服;或者客观地提出某种荒谬的意见、错误做法,加以驳斥和批判。如《论“诚信”》、《竞争和协作是对立的吗?》、《驳“成功就是机遇”》等,无论是论述正确的观点还是驳斥错误的意见,都是表明作者的看法,在行文中并不需要直接使用第一人称“我”,客观地进行论述就可以了。然而,有的论说文的题目中标明了第一人称“我”,如《我对“全面发展与重视特长”的看法》、《“同学友谊”之我见》等题目,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用第一人称“我”,否则就不符合题目要求。

有的文章在行文中有时使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两人在面对面地说话,给人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二人称常用在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里。但是从全篇来看,还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写法。

三、范围

有些题目在时间、数量或环境范围等方面有特定的要求,在审题时要分辨清楚。

时间范围方面,如:《难忘的一天》,当然不是要把一天的事都写出来,可以写一天内发生的几个片段,但是作文时在关键的地方就要写明“太阳刚刚升起来”,“中午”,“暮色降临了”等类似的语句;《一年来的回顾》,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一年内的几个片段,但是在起笔或结束的适当地方,应当写明“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想过去的一年”,“这是我难忘的一年”等类似的语句,使文章紧扣题目。

数量范围方面,如:《拆迁工作中的二三事》,这个文题是写旧城改造拆迁老房工作中的事情,但必须写两件事或者三件事,写一件事或者很多事都不切合题意。所写的两三件事,当然不是平均笔墨,“半斤对八两”,而是以一件事为主详细地描述,其他的事情写得较简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被补充与补充、主体与衬托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关系,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而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在行文中常用“还有一件事”、“另外一件事”、“上面两(三)件事”等类似的词语来扣题。

环境范围方面,如:《教室里发生的一件事》,作文时必须点名事情发生在“教室里”,而且要描写教室的环境。教室外的事情也可以写,但只能是插叙,插入与教室内发生的主要事情相关的小事,而且必须是有利于丰富情节,突出主题的小事。绝不要把教室外的事情加以渲染,写得过多,造成喧宾夺主,文不对题的毛病。

四、题眼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心灵的窗户。“题眼”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题目里面的重点词语。作文时要在这个词语上下功夫、用笔墨,充分地给予表达。“题眼”往往是题目中起陈述作用的动词、形容词,或者是中心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如《“改革开放”气象新》,这个题目的题眼是起陈述作用的形容词“新”,它要求文章必须写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变化、新面貌,城市、农村出现的新人物、新事迹。如果只是写一般的好人好事而不注意写出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新”,就不切题。又如《春节里的一件趣事》,这个题目的题眼是修饰限制中心词“事”的“趣”,它要求所记叙的事情必须是很有趣味的,引人发笑的。如果写的是春节时发生的一般的事情,即使很有教育意义,也是不切题的。

五、题意

所谓“题意”,就是题目要求写什么。

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注意领会题意,确定要写的基本内容。有些同学见到作文题,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笔,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领会题意。

1、领会题义,要注意抓住题眼,因为题眼能够揭示题意,表明题目要求写的主要内容(如前边“四、题眼”所述)。

2、领会题义,要注意掌握领会题意的一般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给题目补加词语,让题意明朗化、具体化。

有的题目是由介词短语构成的,如:《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可以给这个短语补充句子成分,伸展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成为“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这样题意的中心内容就明确了,作文时应该着重写“我……快乐”,而那些和同学们一起刻苦学习或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等不是“快乐”的事就不要去写。有些同学审题时不懂得这一点,把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生活琐事不加选择地写进去,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文章重点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有的题目比较大,也要给题目增补成分,大题变小题,使题意明确。如《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可以补充伸展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学校的新气象”、“我在商场见到的改革开放的新气象”等,这样宽题窄作,题意明确,文章就比较好写了(注意,因是命题作文,题目还要写原来的)。

有的题目比较抽象、含蓄。如《松》、《路》、《阳光》等,可以领会它的比喻义、象征义。如:“松”比喻坚强的战士或长寿老人,“路”比喻人生的坎坷或学习的艰难,“阳光”象征党的领导或幸福生活等。作文时可以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强烈的感情,写成抒情散文。

3、材料作文是命题作文的另一种形式,下面谈谈材料作文如何领会题意。

材料作文领会题意,要从给的材料中分析出题目要求表达什么主题,从而确定写作角度。如果材料比较“虚”,要从材料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象征义方面展开联想,联系实际,提炼观点,从而选准角度来写。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哭着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扎破了我的手。”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高兴地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从这个小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可以看出题目指明要重点分析第一个小姑娘的言行和感受,由“花”和“刺”的比喻义,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由虚及实,可写美与丑、苦与乐、胜利与挫折、成绩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等方面的主题。当然也可以把两个小姑娘的言行和感受放在一起综合分析题意。两个小姑娘对同样的玫瑰花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因为第一个只注意到了“刺”,第二个只注意到了“花”。由此理解题意,可写不要片面地而是要全面地看问题的主题。

正确领会命题意图,往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以上讲的审题的五个方面,面对具体的命题,在审题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有的题目不必五个方面都要去做。比如,有的题目没有“题眼”,审题时就不用去考虑;有的题目对内容要求比较明确,就不必多费脑筋去考虑题意。

【记住要点】

认真审清题目,写好作文关键。辨明体裁要求,分清范围时间。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写好“题眼”。深刻领会题意,主题思想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