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事记(2)

10月,濮阳县委在井店高小创办了机关刊物《白杨书札》,还公开编印了《平民夜校课本》,为发动群众,唤起工农,展开斗争,创建了党的舆论阵地。

秋,清丰县的王近瑞(王启祥)在濮阳县由大名七师学生党员赵纪彬、刘大风介绍加入党组织。王回清丰后发展党员,并建立了该县第一个党支部。

12月底以前,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李亚光,在巨鹿县乡师学生中组织了“三民主义研究会”,参加的有李德等12人。

12月,谢台臣校长返校主持工作,开始筹备开学事宜。

冬,大名七师学生党员在大名城东李茂堤村发展农民党员,并建立该村党支部。

是年,大名七师没有招考新生。

是年,由于北方军伐部队占据大名城,同时又因无办学经费,学校无法开办,故全年停办。大名七师的党员回到冀南10多个县,在家乡开展革命宣传,开办夜校,领导当地农民运动。

1929年(民国十八年)2月15日,大名七师学生党员在濮阳为庆祝农民协会反土豪劣绅的胜利,在温邢固召开庆祝大会。由于敌人破坏,赵纪彬、李大山、刘汉生、王卓如被捕。谢台臣同志闻讯设法营救,并到狱中看望,又拿出400块银元供他们打官司之用。

2月,省教育厅决定恢复停课一年半之久的大名七师,省厅二科科长阎承之向谢台臣传达省教育厅的意见,谢校长就办学经费问题提出了要求,省厅应诺,即和王振华离开天津返回学校,继续办学。

3月,党员教师王守真等受大名七师学校领导委派赴北平聘请教师,通过华北教联,并以大名七师校长谢台臣的名义先后邀请“北高师”的学生李梦龄、王冶秋、张苏、王痴吾、臧恺之、原政庭、李德林和“北大”的千家驹及王眉征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大名七师任教。

3月,大名县组建了自己的单独县委,领导大名县党的工作。县委书记大名七师学生党员解蕴山,组织委员大名七师学生党员裴志耕。

3月,应谢台臣校长邀请,李梦龄、张衡宇、千家驹、张友渔、张苏、王冶秋、原政庭、王显周等一大批进步教师陆续到校任教。在学校他们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广大师生受到深刻教育,影响极大,促进了大名七师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学校的教职工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三分之一学生是党团员,加上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等成员,共有200多人,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

4月,学校招考五年制第七班学生40余人,其中有王从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监委第一书记、中纪委副书记)、张协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邯郸市邯山区人大副主任)、李介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铁路局党委副书记)、田辛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美协主席)等一批进步青年。

4月,中共巨鹿县特支成立,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李亚光任书记,受大名七师党组织领导。此间,中共中央特派员陈潭秋和省委农民部长郝清玉到邢台,召开直南党的活动分子会,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成润、李向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后,成立邢台中心县委,大名七师党组织归其领导。

6月,大名七师第二班学生毕业,计30人。在临离校时,该班学生平俊义(平杰三)、李渭川等同学写留言,表明革命志向。平俊义在《临别的前夕》中说:“为了解放被剥削的工农……来和我们的敌人死拼,冲破这黑暗的社会。”

6月,学校开始建造第二批学生宿舍17间,门楼1间,计18间。

7月,为解决筹建邢台中心县委机关的经费困难,大名七师校长谢台臣等共产党员捐款100多元。邢台中心县委利用这笔款项买了一头毛驴、租房、购买办公用品,并在邢台南关开办磨面房,既掩护了机关,又解决了工作人员的食宿。

7月,学校招考四年制第一班和六年制第八班学生各40人,计80人。其中有李一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多国使馆文化专员)、郭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大名县委书记、县长)、刘汉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电力部副部长)、刘同方(革命英烈)、贾栋(革命英烈)等一批有志青年。

7~10月,大名七师学校党团组织和进步力量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师生中有党团员一百多名,“反帝大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成员一百多名,革命力量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

8月,学校翻建教员宿舍12间。

9月下旬,河北省委巡视员张含辉来大名,传达省委指示,要求利用国民党庆祝“双十节”的机会,散发传单,公开提出“打倒国民党”、“反对进攻苏区”等口号。强调“一张传单就是一颗重型炮弹”。

9月,大名七师二班学生党员曾则西任中共大名县委书记。

10月10日,大名五女师300名学生,在大名七师支持下举行罢课斗争,反对五女师校长成仰渊的反动统治,此斗争坚持3个月之久。

为庆祝“双十节”,大名七师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学校党团员,经过数日精心准备,在县城和重要集镇,散发传单5万余张,敌人大为震惊,同时也暴露了党的力量。大名七师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警惕。

大名七师学生党员王从吾散发完传单,被城内居民抓住不放,误认为是盗贼,后由学校训育主任王振华领回,为安全和保密,送王从吾到邢台中心县委工作。

11月初,国民党军警在邮件检查中发现,大名七师六年制八班学生孙耀宗给十一中同学的信中,说及三民主义“处处皆矛盾,无话不荒唐”的字句,他们如获至宝,报告当局,当局即准备围剿大名七师,逮捕共产党。11月11日,驻大名的国民党军队孟宪吉旅,派一营兵力包围了大名七师,声称搜捕共产党。由于学校党组织与师生密切配合,经过五昼夜的围困,敌人也未搜捕到共产党和可疑证物,最后教师原政庭投案,方得解围。

此后,被捕去的师生,经过与法庭说理斗争和谢台臣校长担保,陆续回到学校。只有教师原政庭和学生孙耀宗被判刑。

11月,大名七师三班学生裴志耕任中共大名县委书记。

11月,大名七师学生党员高焕廷在南和县组建县委。

11月,学校建造学生实习工厂5间。

12月,威县学生潘笑圃在大名七师加入共产党,回县后发展郭森等入党,建立威县党支部,潘笑圃任支部书记,受七师党组织领导。

冬,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成润等同志根据大名县委决定,发起组织大名县学生联合会,领导了大名五女师学生反对该校校长成养渊封建统治的斗争,提出“社交公开”、“读书自由”等口号,斗争取得胜利,并在五女师发展党员,建立了党团组织。

冬,放寒假,大名七师党团组织,要求党团员利用寒假机会回乡办夜校,宣传马列主义,注意发展党团员,创建和壮大农村党团组织。

是年,建筑游艺部、理发室、寝室、工字形瓦房四座,共计23间。

1930年(民国十九年)1月9日,谢台臣校长因病请辞校长职务,省教育厅未准。

1月,大名县委确定由大名七师党员林恒非领导,开展反对华洋义赈会修筑“大馆”公路,无代价占用农民土地的斗争,迫使对方付给农民部分地款,斗争取得胜利。

2月底前,大名七师学生党员王从吾任濮阳县委书记,尔后任直南特委组织部长。

2月,大名县委先后调大名七师学生党员赵子云、刘汉生等到邢台中心县委工作。

3月,上级党组织派冯温到大名巡视工作,提出以大名七师为指挥中心组织大名暴动,要求以大名七师学生、工友为主力,联合农村党员、群众攻城,把苏维埃红旗插在大名七师学校大门口。谢台臣同志不同意这个暴动计划,认为条件不成熟,应隐蔽力量,等候时机。

4月,邢台中心县委遭破坏,为在邯郸筹建直南特委机关,谢台臣等又二次捐款100多元。特委利用这笔款在邯郸城内南大街开办纸烟店,作为特委秘书处,使党的活动继续顺利开展。

5月底前,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成润被调到直南特委负责团的工作。

5月,中共河北省委农民部长郝清玉来大名,在大名七师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大批“右倾机会主义”,指出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是实行革命转变的主要障碍,宣布开除他们三人的党籍,并点名或不点名的批评了一些同志,造成很多党员情绪消沉。大名七师校长谢台臣再次向省教育厅提出辞职。

6月下旬,中共直南特委在磁县马头镇成立,冯温任书记兼宣传部长,大名七师学生党员刘大风任组织部长。

6月,大名七师第三班学生毕业,计25人。

6月,省教育厅派张达夫(锡辰)以督学身份来大名七师,企图取代谢台臣校长职务。大名七师的党团员和进步师生,在县委和大名七师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驱张挽谢”斗争。学生们派出代表和张达夫进行谈判,公开提出要他离开和请谢台臣校长返校,并在城内外张贴反张的标语、漫画。迫于学生的强烈反对,张达夫六七天后离开学校。

7月5日,省教育厅委任张达夫为大名七师校长,并于20日来大名接管大名七师。由于他辞退进步教职工,换了一批顽固派,同时不重视学生学业、殴打工人,并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多方限制学生的活动,从而又一次引发驱赶张达夫的学潮。

7月21日,天津《益世报》第十版载有《省立七师之变态——张达夫校长到任后学生屡起风潮,学校为维持治安,警备极严重》等500余字的通讯报道。

7月,省教育厅批准谢台臣校长请辞。

8月,学校招考六年制第九班学生60人。其中有白映秋(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党校三部主任)、廉之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任林业部教育司长)、张国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政委)等有志青年。

8月,辞去了大名七师校长职务的谢台臣很快来到北平市,应聘于北平女子中学和北平师范学校,当了一名历史教员,他一边教书,一边编写《中国通史》。这部书稿于1934年1月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

暑期,大名七师党的创始人,直南党的奠基人冯品毅同志,在北平房山县琉璃河车站被特务盯梢,火车开动,敌人向他开枪,冯品毅摔下火车被轧死,时年30岁。

9月下旬,训育主任李耀麟无理殴打茶炉工人,为此引起全校工人总罢工。张达夫勾结反动军警,逮捕了全体工人并予以开除,另派别人接替。

9月底前,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李尊荣调大名县委工作,次年调直南特委任秘书长。

10月11日,在党组织领导下,大名七师学生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开展罢课斗争。学生自治会主席宋泮宫领导并组织了学生武装纠察队,看管起全体教职员,宣布了罢课原因,提出要张达夫离开大名七师,张不离校,决不复课。三天后,军警包围学校,学生与军警展开了搏斗,当局逮捕了32名学生,学校开除50多名学生,学潮在高压下失败。

10月20日,直南特委机关刊物《直南红旗》创刊,大名七师学生党员直隶省委组织部长刘大风任主编。先后共出版七期。

10月25日,天津《益世报》载《教育界之笑柄:讲学术随意做定义,宴学生若起大风潮——第七师范学潮之因果》等长达800余字的消息。

10月,学校增招第六班编级生8名,第九班编级生1名。

11月底前大名七师学生党员杨三朝被调直南特委从事团的工作。

11月,大名七师学潮失败后,大名县委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掀起第三次驱张运动。一面通电省教育厅,呼吁撤换张达夫,要求谢台臣校长复职;一面开展“离校运动”。

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学校增招第九班编级生1名。

2月,中共河北省委代理书记阮啸仙,来直南传达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直南特委在磁县召开特委扩大会,刘大风在会上提出应恢复谢台臣等党籍问题,阮啸仙等不同意,并给刘大风“严重警告”处分。

3月20日,谢台臣校长重回学校主事。

3月,省教育厅在社会舆论压力及广大学生正义要求下,撤销张达夫大名七师校长职务,派谢台臣重回大名七师任校长。“驱张挽谢”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5月,大名七师学生党员王明(王兴让),未毕业被党组织调到煤矿从事工人运动,后转到直南特委任秘书长。

6月,大名七师第四班学生毕业,计22人;第五班学生毕业,计20人。

夏,谢台臣校长重回大名七师任职期间,由于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三人已被开除党籍,得不到直南持委和大名县委谅解,难以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因此,谢校长郁闷成疾,神经衰弱,不得不去北平治疗,学校一切工作交晁哲甫和王振华商议办理。

8月,学校招考六年制第十、第十一班和四年制第二班学生,三个班共计120余人。其中有栗汇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卫生厅厅长)、王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长)、郭献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副市长)、刘镜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高教局长)、孙祥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安徽大学副校长)、孙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张力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等一批有志青年。

本年购地三段,计9.2亩,并建造校长办公室、训育部、图书馆、图画教室、理化试验室、丁字形教室、教职员饭厅计60间。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2月,增招第10班编级生8名,第11班编级生9名,第12班编级生11名。

初春,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大名七师党组织在“江浙义地”召开党员活动分子会,号召闹学朝。

4月,大名七师毕业生共产党员王维纲和刘大风等,在磁县组织领导小车社工人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5月20日,河北省教育厅派郭鸣鹤任大名七师校长。

5月,省教育厅委派秘书冯荣绂暂行代理校务。

5月,大名七师第六班学生毕业,计29人。

5月,大名七师学潮开始,提出口号的有:一是要分光膳食部的伙食节余;二是反对学校限制阅读进步书刊;三是反对晚自习点名。对此,在党内认识并不一致,引起争论,少数持正确意见的同志还受到围攻。当时学校由晁哲甫主任主持工作,他找谢台臣校长商议处理办法,谢台臣表示“不能和党闹对立”,并要立即辞职,晁哲甫宣布放假,学潮就此结束。

5月,学校招考六年制第十三班学生50多人。其中有刘亚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副省长)、高秀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学院专职党务书记)、任乐亭(革命英烈)等有志青年。

7月,建造文书、出版、会计三课办公室、学生炊具储存室、工友住宅计19间。

夏,郭鸣鹤到大名七师任职后,极力推行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疯狂反共,成立校警队,限制学生活动,查禁进步图书,并勾结反动当局,逮捕了学生党员侯正寅(侯振亚)等,白色恐怖笼罩了学校,学生极为不满。学校党组织决定发动学潮,驱逐郭鸣鹤这个反动校长。

8月,整理、拖平、修建大操场。

9月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宝泉题写刊名的《七师双周》创刊号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