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神推理的日常生活应用(4)

4.挑衅信字迹清秀,可以看出F.P.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良好教育的偏执狂一般很要面子,他平时行为检点,不做任何在他看来是有失体面的事,他根本不会认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绝不可能会去医院或者精神病院,很难从医院的档案中发现他。

5.根据精神病医生统计,偏执狂患者有85%属于运动员体型,由此推测F.P.不胖不瘦,中等身材,体格匀称。

6.从挑衅信清秀的笔迹和干净的信纸推断,F.P.应该是一个遵守时间和规则,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员,直到他遭到所谓的不公正待遇之前,他一直是这样认真努力工作的。

7.挑衅信中称“爱迪生公司对他犯下了卑鄙罪行”,“卑鄙罪行”这种措辞不像是美国人的用语,倒是有点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和英国夸张小说里的语言。此外,信中将“爱迪生公司”写作“SocietyofEdison”,与本土的美国人常用写法“Cons.Ed”不同,因此F.P.应该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很可能是外来移民,住在外国人社区里。

8.F.P.与爱迪生公司的纠纷并不是他成为偏执狂并且疯狂投放炸弹的唯一原因,还存在着一个也许他本人都不知道的原因,他一定受过某种心理上的创伤,例如,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这一悲剧又是他父亲的过错。他自幼经常与父亲斗争,长期反抗父亲使他滋生起一种反抗权威的情绪,这种情绪过早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潜意识。而这种像定时炸弹似的潜意识,一旦遇上了爱迪生公司对他的不公正待遇就再度爆发了。于是他就从反抗父亲的权威发展到反抗社会的权威,这就是他到处乱放炸弹的真正原因。

9.因为父亲的过错,F.P.失去了母爱,这使他感到痛苦,而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人给他以爱情或友谊,他的心理创伤始终没有愈合,可以断定他是一个独身者,既没有女朋友,甚至也没有男性朋友,但是他可能跟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性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个女性亲属使他常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从而触动了他对父亲的怨恨,这种感情又激发了他对权威的反抗。

10.F.P.没有友谊和爱情,但他有礼貌,他对谁都和蔼可亲,因为他要保持自己的君子风度。他很可能是一个衣着整齐、风度翩翩的人。

11.炸弹犯不喜欢公寓,宁愿住独院住宅,因为制造炸弹必须有一个设备很好的工作室,一个不会妨碍邻居又不会被人发现的隐蔽地方。

12.对仇敌采用威胁、暗杀等手段各国都有,但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惯用绳索,北欧地区的人大多用匕首,斯拉夫民族的人向来爱用炸弹,因此到处投放炸弹的F.P.很可能是斯拉夫民族的人。

13.斯拉夫民族多信天主教,可以设想F.P.是天主教徒,鉴于遵守时间和规则是他的习惯之一,他必然定时去一个天主教堂。

14.挑衅信不是在纽约就是在韦斯特切斯特投寄的,因此F.P.的家很可能就在这两地之间。而这个地区的最集中的斯拉夫人居住区,就是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波特,F.P.住在这一地区。

15.在持续多年的挑衅信中,F.P.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病人”,他很有可能常年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肺结核。

布鲁塞尔博士在提出这十五项假设之后,建议将其公之于众,让广大市民提供相关线索,并对F.P.炸弹犯形成一定压力,最后他根据F.P.的心理特征推测,他被捕时穿的应该是一件双排纽扣的上装,纽扣扣得整整齐齐的。

于是纽约警方在报纸上公布了布鲁塞尔博士的十五项针对F.P.炸弹犯的假设之后,联合爱迪生公司展开了调查,最后在公司30年代的一份旧人事档案中,找到了一个名叫乔治·梅特斯基的人,他曾经因为工作时锅炉爆炸造成烧伤,他拒绝了公司的伤残补助,而是以自己有肺结核为由,要求公司给予他终生补贴,在遭到公司拒绝之后,他愤怒地写了一封抗议信,用“卑鄙罪行”形容公司的行为。

根据档案记录,乔治·梅特斯基是波兰裔,天主教徒,家住在康涅狄格州,一系列爆炸案发生时54岁。

警方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针对乔治·梅特斯基展开了秘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梅特斯基一直未婚,和两个姐姐住在一栋独立的住宅里,他的父母很早就已经去世。他因慢性肺病而不工作,由两个姐姐供养他。他身高1.75米,体重74公斤,没有犯罪记录和精神病治疗记录。根据他的邻居的评价,他待人彬彬有礼,但总是与周围人保持距离,很少与邻居往来。

梅特斯基的情况与布鲁塞尔博士假设F.P.的特征吻合到令警方都感到吃惊的地步,于是他们对梅特斯基进行了问询,梅特斯基很快坦白了自己的罪行。据他交代,F.P.是“FairPlay”(公平对待)的缩写,他想借此报复爱迪生公司。

当警方准备逮捕梅特斯基时,他进屋去换衣服。当他再度出现在警察们面前时,头发梳得光光的,搽了发油,脚上的皮鞋擦得雪亮。身上穿着一套蓝色细条纹的双排纽扣西服,上装的三颗纽扣每一颗都扣得紧紧的。

布鲁塞尔博士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成功帮助警方锁定F.P.炸弹犯,他对罪犯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渐发展为“侧写”,“侧写”这种利用罪犯行为描绘其心理特征为侦破案件提供参考的方式也成了现代刑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连环杀手总认为自己是“正义使者”

侧写不仅可以根据犯罪行为锁定犯罪嫌人的大致范围,还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推测哪类人有可能即将犯下罪行,让人们不只是在罪案发生之后再做出反应,而是在事先就发现潜在犯罪行为的蛛丝马迹,从而阻止犯罪的发生。

犯罪心理画像针对的往往是没有特定目标,对他人进行无差别杀戮的连环杀手。从历史的犯罪档案来看,连环杀手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表面上和常人并无区别,他们隐藏在普通的人群之中。只不过,平日里他们处于潜伏状态,一旦因为某些事情被激发就有可能作恶。我们该如何识别连环杀手,从而保障自身安全,避免悲剧发生?

也许一些犯罪心理研究学者的研究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美国马里兰大学犯罪学教授海泽·塔菲特在针对200多名连环杀人犯和10万名普通人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之后,总结出了连环杀手的类型和特征。

塔菲特认为,连环杀手主要分为4种类型:幻想型、任务导向型、享乐型以及支配导向型。

幻想型:这类人总是自认为是“正义使者”,他们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看超级英雄漫画,并时不时将自己幻想成漫画中的英雄,同时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愤世嫉俗,经常在社交网络中公开表达对一切社会现象的不满。当我们发现他们时,切勿与他们作对,因为这会让我们成为他们脑中的“反派”。

任务导向型:这类人总是认为自己有使命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清除社会中的妓女、流浪汉等等,他们会将这视为一种任务,并不遗余力地完成。这类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使用一切与制订计划有关的方式、方法、手机应用程序等等,每天都要强迫自己在任务列表上画钩。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面对面强行阻止他们完成任务,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享乐型:这类人往往视犯罪行为为一种享受。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可以将一切行为都视为一种快乐的感觉,并不断地寻找相关的满足感。“吃货”“数码控”“烧包”都是此类杀手很有可能出现的症状。

支配导向型:这类人犯罪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控制的过程,并满足自己控制的欲望。他们在生活中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做一些支配性的活动,例如玩战略类的游戏,而游戏中能够控制的单位越多越好。一开始可能控制三至四个单位的《愤怒的小鸟》,随后进展到控制几十个单位的《魔兽争霸》,最终,控制千万个单位的《全面战争》很可能都满足不了他们了。

虽然塔菲特教授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修正阶段,但是也可以为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提供一定参考。虽然不是拥有以上症状的人都有可能成为连环杀手,但是这些症状无疑是十分危险的。如今,我们的身边隐藏了各种类似的“狠角色”,不管是陌生人,还是朋友、同学,都有可能向周围的人痛下毒手。近年来17岁高中生徐力弑母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骇人听闻的发生在亲人、同学、同事之间的案件就是比较极端的例子,网络上不禁出现了“感谢同学不杀之恩”的嘲讽段子。因此,学会观察,根据他们的行为及早推理出他们的性格特征,有利于保护我们自己。

5.情场急需“神推理”

前文我们列举许多心理学专家运用各种手法洞察他人心理,从而侦破一些用普通刑侦手法难以解决的案件的方法和故事。然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不是测谎专家,不是行为分析专家,也不是侧写师,而只是从事着普通职业的凡人,也没有案件需要我们运用心理学的手法来侦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和周围的亲人朋友交流,遇到的也是诸如家长里短、人际交往一类的普通的事情,但是即使我们每天都与周围的人交流,我们也未必能够充分了解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内心。

生活中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不畅而引起的误会并不鲜见,这些误会,轻则造成争吵和纠纷,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悲剧。怎样才能避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发生误会,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和谐共处?沟通和交流就是最好的方法。误会往往是因为缺少沟通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就像河的两岸没有贯通的桥梁。而善解人意,则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最好桥梁。

在家庭生活中,对于亲人们有些时候突然出现的异常行为,我们更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善于体察亲人们的心境,为他们提供及时雨一般的帮助。下面这对父子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天小Z和在外地的女友发生了一些矛盾,吃完晚餐后,小Z想打个电话和女友再谈一下,因为怕影响到家人,于是对父亲说自己晚饭后想出门散步,就一个人只拿着手机出了门。因为小Z在电器公司工作繁忙,平日里手机不离身,所以小Z的父亲一开始并未发觉有什么异常。

小Z出门的时候是傍晚7点,他一边在家门口附近的街道走,一边给女朋友打电话。两个半小时之后的9点半,天气突变,电闪雷鸣,并下起了暴雨,为了安全,小Z赶紧与女友结束了通话,走进附近一家超市里避雨。小Z看了看外面的雨,知道这种雷阵雨半个小时左右就会停,于是决定等到雨停之后再回家。

不料超市避雨不到十分钟,小Z就发现父亲竟然撑着一把伞,出现在他面前。父亲接下来的话更让小Z吃惊,“你和女朋友吵架了吧?其实在家里和女朋友通话不会影响到家人,没必要以想散步为借口而瞒着我们,这样的天气多不方便啊!”

小Z的父亲究竟是怎么得知小Z隐瞒了和女友闹矛盾的事情并且找到他的呢?

原来小Z出门大概一个小时,也就是8点钟左右之后还没有回家,这时开始刮大风,有下雨的征兆,小Z的父亲担心没带伞的儿子会被雨淋湿,于是赶紧拨打儿子的手机,不料电话却是占线。后来,天气的变化愈发明显,小Z的父亲又相继在8点半和9点15分再次拨打了儿子的手机,结果依然是占线。

平时没有煲电话粥习惯的儿子怎么会打了这么久的电话?联想到小Z出门时只拿了手机,且行动匆忙而情绪低沉,小Z的父亲断定儿子出门并不是为了什么散步而只是为了打电话。和上司、朋友、同事等人的电话一般不会打两个多小时那么久,而且在家里打也完全没有问题,排除了以上人员,小Z的通话对象只有可能是前段时间调到外地工作的女朋友了。

小Z隐瞒家人专门到外面打电话,说明不想让家人听到他和女友的通话内容,而电话打了那么久,很可能是两个人之间出了一点问题,而且小Z又不想家人得知这点而担心。

这时外面已经下起了大雨,小Z的父亲断定出门打电话的儿子一定不会去离家太远的地方,于是就拿着雨伞出门接儿子,果然,他在附近的街道转了十分钟左右就找到了小Z。

小Z的父亲能够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不仅是因为他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更是因为他的爱子之心。互相关爱的家人之间,热恋的情侣之间,之所以能够做到“心有灵犀”,那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爱,“爱”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