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平民的种子,贵族的根儿(2)
-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 赵家三郎
- 3901字
- 2014-12-29 15:10:17
改了名字后,王阳明能说话了,而奇迹还没有结束。王家上下终于从心病中解脱出来,生活走向正轨。有那么一天,百无聊赖的王阳明实在憋得难受,也学着爷爷自娱自乐,口诵诗书,都是竹轩翁读过的东西。一家人大为惊诧,因为没人刻意教授他什么,就问他从哪儿学来的。
王阳明说:“爷爷读书的时候我都已经记住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竹轩翁高兴极了,但他不让小孙子流于压力,主张率性而为,潜移默化。王阳明对儿童教育曾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他的见解极为深刻,非常符合今日中国孩子的教育情况。王阳明说不要抑制孩子的天性,施加过多压力,要去鼓励他们,向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引导。后来阳明信徒之一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基于阳明理论,总结出了寓教于乐的现代教育方法——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任校长时见男生王友拿泥块丢同学,当即制止,叫到办公室。王友准备接受训斥,哪知陶拿出一颗糖果给王:“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按时到校,我却迟到。”王惊异接过。陶又拿出一颗糖果:“这也是奖励你的。因我制止你,你就住手,那是对我尊重。”陶拿出了第三颗糖果:“这也是奖励你的。你用泥块砸的同学因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这证明你善良正直,有与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泣不成声:“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笑着拿出第四颗糖果:“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
这就是陶行知著名教育之典范——四颗糖的故事。
从此,竹轩翁最大的爱好是抱着孙子读书,有时候自娱自乐,有时候也给准备科考的王华等人传道解惑。
男孩不淘气,长大没出息。开口说话的王阳明给家里人带来了惊喜,同时也到了上房揭瓦的年龄,家里有多少房子也不够他拆的。就在别的小朋友淘气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王阳明忽然迷上了象棋。他安安静静地看着别人对弈,学会之后又与别人对弈,竟可达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执迷程度令人心惊胆战。
人生就像糖饼,多咬几口才知道甜。象棋是王阳明的第一张大饼,餍足继求,仿佛如何也不能满足于他。如果他一直坚持下去,很可能成为聂卫平级别的大师。当年聂卫平与陈毅对弈,那时他只有十岁,执著围棋,极其痴狂。两人对弈过程中,陈拿出北冰洋汽水给聂喝。于是,聂一边下棋一边喝汽水,不知不觉喝了十多瓶,竟然忘记了上厕所。苏东坡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说的即是执著的态度。
王阳明似乎也有此境界。换了现在,父母必会把孩子扔到培训班去,然后偷偷暗笑,坐等将来出一个大师级人物。王华不这么想,象棋终究是娱乐活动,孩子从小不务正业,长大了还了得?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因此,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痛批教育低龄化趋势,他说:“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在线,而是被搞死在起跑在线!”
王华见王阳明如此痴迷于象棋,极为震怒,一生气把象棋扔进了水里。王阳明嘴一撅,郁闷了好几天,写下了一首很有水平的象棋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学而优则仕,才是王华所谓的正业。那些奇巧淫计,旁门左道,终究登不上台面。
王氏家族隐居隐出了名气,朝廷有所表示,赠与过很多官职。谁都明白那是虚衔,竹轩翁年纪大了,隐居惯了,出仕做官非他愿。朝廷三番五次举荐,再不出仕说不过去。当今天下,政局平稳,出仕做官的希望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王华的头上。
王阳明父亲王华老好人一个,政治上没什么建树,道德修养却非常高。话说当年王华六岁的时候,在池塘玩耍,一醉汉路过丢了钱袋。王华捡到了,袋子里有许多金银。王华没有拿走,而是等着失主回来,完璧归赵。果然,失主回来寻找,王华如数奉还。失主十分感谢他,拿出一点银两以示酬谢。王华正色说,请不要以为我不识数,一袋银子我都不要,还在乎你这一点吗?从此,王华名声大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家的生活像一幅幅水墨画,烟雨江南,留白年华。终于,王华不负众望,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殿试,举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人,也就是状元。
孩子考上重本段,都得放两挂鞭摆一桌,何况家里出了个状元,由此可见竹轩翁的教育水平非同一般。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殿试前三名,状元王华、榜眼黄珣、探花张天瑞,其中前两名都是绍兴府余姚县人。第二名黄珣一定受到过竹轩翁他老人家的点拨。
王华十年寒窗,状元及第,竹轩翁老爷子非常高兴,也算对得起祖上,不辱琅琊王氏之族名。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膝下承欢的小孙子,日后那才真叫一个犀利凶猛。
两首开光小诗与佛无关
王华考中状元,余姚县上下皆大欢喜。竹轩翁最高兴了,这是他多年教育生涯的最佳例子。王华非常孝顺,迎接老爹和儿子去京城生活。大半辈子了,还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北京的繁荣。竹轩翁带着小孙子,欣然前往。这一年,王阳明十一岁。
竹轩翁路经金山寺,夜宿于此。关于金山寺传说众多,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著名桥段“水漫金山”,让金山寺闻名遐迩。此外,相传金山妙高峰上的妙高台,是宋朝金山寺高僧佛印建造的,离地约有三十米,上面有阁。苏东坡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友人,经常来此游玩。相传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苏东坡与友人重游金山,月色寂寂,江风猎猎,面对此情此景苏东一蹴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实际上是苏东坡在密州时所作,传说不可信,但这不影响金山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形象。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南下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与夫人梁红玉率领八千水师,奋死抵抗。利用有利地形,将敌人引入黄天荡,进行围歼。双方交战时,梁红玉在金山寺制高点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韩世忠率部破敌,金兀术损失惨重,折戟沉沙。于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流芳千古。
听说竹轩翁王天叙来了,当地的一些朋友为他举行了盛大欢迎宴会,觥筹交错,不亦乐乎。文化人喝酒喜欢起高调,竹轩翁他们也不例外,何况他是今科状元之父,都想见识见识他的才学。吟诗作对之类,自然而然少不了。有人提议即景赋诗,属于即兴创作,有一定难度,最考验人的才华,水平有高有低,主要是娱乐。
竹轩翁耐着性子听完那些老先生哼哼唧唧的诗作,轮到了他,大家侧耳倾听,肃然起敬,那是培养出状元的人,诗才定然非比寻常。竹轩翁吭哧了半天,脸憋得通红,愣是没整出来。正在尴尬之际,立在竹轩翁旁边的王阳明开口说我有一诗,竹轩翁忙命他吟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震撼全场。明时金山寺在长江中心,与今日金山寺地理位置不一样。是以王阳明说相对于浩瀚的长江而言,金山寺像拳头那么大个。因为金山独立于江心之中,明属扬州府,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妙高台是金山最高处,宋时苏东坡曾在妙高台上舞剑作诗。后两句说,喝醉了的我倚着妙高台上的一轮弯月,吹起玉箫,声音婉转,余音绕梁,以至于使得洞里的龙都沉沉睡去。此诗浪漫夸张,暗合典故,词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意态潇洒。诗能写到这种境界,莫非王阳明嘴开过光?
所有人汗颜不如,震惊之余,他们不相信一个孩子竟能作出如此有水平的诗来,定然是竹轩翁早已作好,而他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以此诗出来圆场,间接显示小孙子诗才八斗。在座的老先生们有的惊叹,有的怀疑。一老先生要现场出题考考王阳明,夜色撩人,蔽月山房,以此为题作诗。
王阳明想了想,随口吟诵《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诗句很简单,也容易理解。当山挡在我和月亮之间时,眼睛看到月亮很小,由此得出结论“此山大于月”。当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容得下天下时,被常识蒙蔽的眼睛将会得出“山小月更阔”的真相,即客观性,月亮的体积大于山。这首诗言简意赅,容易理解,可贵的是诗里面存在着辩证思维,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出自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懵懂少年,他的思维与众不同,通过一首《蔽月山房》考问宇宙,求索真理,仿佛孩子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世界。他一旦振翅高冲,也许只有苍天才能挡住他的飞翔。
众位老人家叹为观止,少年奇才在彼,他们真的老了。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废物一坨,还是赶紧起开,别浪费上天赋予的资源。关于少年奇才或者天才儿童,古今中外,例子频出,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典故江郎才尽,王安石的《伤仲永》,都说明了天才儿童的成败。东汉孔融,最值得一说。孔融让梨的故事作为道德典范,流传甚广。人们也相信孔融能成大事,可他长大后却是一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人,并且毫无政治觉悟,最后被曹操像杀猪似的杀了。
英国专家佛丽曼自1974年起追踪了210位数学、艺术或音乐资优儿童,发现他们在六七岁时展现出潜力惊人,却未必能够撑到成年,而达到传统认定为“成功”标准者,只有6人。由此得出结论,儿时被认定为天赋异禀的资优生,甚至跳级的小孩,只有极少部分会在长大时也成功。天才儿童也是普通人,并且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极高。
我们承认并相信这世界上有天才,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