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流血漂橹的战国之“战”(1)

一个战国的“战”字,包含了多少血与火、苦与泪。

历史就在血与火、苦与泪中匍匐前行。

一、怎一个“战”字了得

“战国”这个名词,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不过那时只是用来指那些征战不休的强国。像秦、齐、韩、魏、赵、燕、楚7国,都获有“战国”的称号,被叫作“战国”七雄。

古画·鱼到西汉末期,刘向编了一本有关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和互相辩论的书,题名为《战国策》。自此,人们始将“战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这一做法,相沿至今。对一个历史时期的命名,竟采用了一个“战”字,足见战争对这个时期具有何等重要的分量。

众所周知,从春秋起到战国结束,在500年左右的时间里,天下动荡,战争频繁。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战争的规模更是十倍、百倍于春秋,其频繁和激烈的程度也远非从前可比。这大致反映在4个方面:

1.全民备战

据史乘记载,战国后期的秦国和山东六国,尚留存500余万军队(《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引《帝王世纪》)。战国时期的人口在2000万以上,如果男子以一半计,成年男子再以一半计,那差不多就是全民皆兵。

2.战火不熄

据对《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所载史料的统计,公元前321年以后的战国最后100年里,各国有战争的年头,秦为80年,赵为47年,魏为38年,韩为31年,楚为27年,齐为20年,燕为19年(无论这一年在几条战线上作战,都计作一年)。可见秦国4/5的年头都有战事。其他6国虽然平均四五年或二三年一战,但逢战时常常是一连数年不断。

3.规模庞大

战国前期,交战双方用兵充其量不过10万左右。公元前342年,在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中,魏国也不过投入了10万兵力。然而到了战国后期,参战人员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大破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24万;公元前260年,秦败赵军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

4.惨况惊人

《史记·春申君列传》说:“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这是讲战国时因战争死亡的人的骸骨,遍地都是。《孟子·离娄》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景况:“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野。”当战争中城市被围,双方又长期僵持不下时,城内甚至发生“人与相食”或“炊骨易子而食”的惨剧。

一个战国的“战”字,包含了多少痛苦和血泪。而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多少胜利和喜悦。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就是在战国的烽火硝烟中诞生的。

我们这些后人,从中又能体悟出什么呢?

还是先来看看战国中后期的几次著名的战役吧。从这些具体的战事入手,想必能对“战国”的战争和充满战争的战国时代,有所识、有所思。

二、乐毅伐齐与田单攻燕:燕齐之战

燕国在燕王哙的时候,上演了一出禅让的戏剧。昏聩无能的哙将王位让给燕相子之。子之当上燕王不久,国内就发生兵变,燕国大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攻燕,仅50天就占据了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市)。哙被杀,子之被俘后被剁成肉酱。

齐军残暴地对待燕国人民,引起强烈反抗。加上各诸侯国的干涉,齐军于两年后被迫撤退。赵武灵王将燕公子职送回燕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尊重并网罗人才,他筑起一座高台,里面堆放黄金,以作招揽人才的费用,号称“黄金台”。一时间,天下贤士争相赴燕。被昭王委以重任的,包括乐毅、苏秦(策划合纵运动)、邹衍(思想家,提出阴阳五行学说)等等。

乐毅是赵国人,系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代。他到燕国后,帮助昭王招募、训练军队,使燕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起来。

燕国君臣发愤图强,经过28年的努力,积聚起相当的实力。燕昭王感到洗雪国耻的条件成熟了。公元前284年,燕与韩、赵、魏、秦联合大举伐齐,乐毅为上将军。乐毅统率的五国联军在济(济水)西大败齐军。随后,乐毅分魏军进攻被齐占领的宋国旧地,分赵军攻取河间,自己亲率燕军长驱直入,攻克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

齐湣王逃至莒(今山东莒县)。楚国派淖齿率兵救齐,湣王遂任淖齿为齐相。但淖齿杀了湣王,自己又被齐国将领王孙贾所杀。

燕军获得大胜,燕昭王亲自到济上劳军。乐毅又乘胜进兵,经过6个月战斗,攻下齐国城市70余座,均划为燕国郡县。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两座城。

正当齐国处于亡国的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田单,勇敢地担负起复国的重任。他大摆火牛阵,向燕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挽狂澜于即倒。

田单是齐国王族的远房亲戚,不过在齐湣王时,他并不得志,也未因血缘关系而受到什么优待,只是做做小官而已。燕攻占临淄前,田单叫人将车轴两端长出的部分截去,再用铁皮包好。城破以后,城里人争相逃命,好些人因为车轴被挤撞断落,车子不能动弹,被燕军俘虏。而田单的族人,由于改装了轴头,车子没有坏,全部顺利地逃到了即墨。

燕军进攻即墨,齐守城长官战死。齐人一致认为田单有才能,推举他做首领,指挥战争,保卫即墨。田单不负众望,与部下同甘共苦,拼死抵抗燕军的进攻。如此相持了3年,即墨和莒未被燕军攻克。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惠王与乐毅素有隔阂,田单派探子了解此情,连忙施行反间计。齐国的间谍跑到燕国造谣说:“齐国的城池未被燕军攻下的只有两座,之所以留此两城,是因为乐毅以伐齐为名,想联合齐国的残余力量,就地称王。现在燕国新王就位,与乐毅有矛盾,齐国正担心燕国会另派将军代替乐毅呢。那样的话,即墨和莒就快要完了。”燕王信以为真,以骑劫取代乐毅为统帅,乐毅出逃赵国。

田单继续使用计谋。他让人四处传言,说什么齐人最害怕的就是被割鼻子、掘祖宗的坟墓。这话传到骑劫的耳朵里,他就以为如果照此做即可动摇齐军的人心。他安排部下去割掉齐国俘虏的鼻子,挖开齐人的祖墓。谁料想,这反而激怒了守卫即墨的军民。他们痛心疾首,纷纷要求出城,与不共戴天的燕军拼死一战。

田单见群情激愤,士气高涨,知道反攻的时机到了。决战前夕,他命令身穿甲胄的精壮兵士隐蔽起来,由老弱残兵和妇女站到城头上把守,并派出使者假意向燕军投降。骑劫信以为真,放松了戒备。

即墨城里,田单将1000多头牛集中起来,披上绘有五彩龙纹的红色丝绸外套,在牛角尖上绑缚尖刀,又在牛的尾巴上拴上浸透油脂的芦苇。反攻之夜,即墨城墙根凿开了几十个洞,齐兵用火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纵牛出城,5000精壮的士兵跟随牛后冲入燕营。

燕国军队毫无防备,仓皇应战。只见浓烟和闪光之中,大批长着龙一样斑纹的“怪物”,头上顶着两把尖刀,身后燃着一团烈火,猛冲过来。燕军一碰上它们,不是被戳死就是被踩伤,疑是遇上了天兵天将,赶快夺路而逃,溃不成军。主将骑劫在混战中毙命。

田单借助“火牛阵”发起猛攻,给燕军以重创。齐军又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打得燕军节节败退。被燕军占领的齐国地区的人民纷纷起来响应,配合田单军队拦击燕军。最后,燕军全部被逐出齐国,沦陷的70余城悉数收复。田单迎齐襄王(湣王之子)回到临淄。

齐国虽然收复了失地,但经过5年的战争,国力大损,再也不能与秦国争雄了。

三、白起坑卒40万: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魏、楚、齐各国一个个衰落下去,只有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还有相当的实力,成为惟一能与秦国较劲的对手。

公元前270年,秦国伐赵国,包围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国派赵奢前去救援。善于用兵的赵奢带兵在离邯郸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装出不敢前去救援的样子,又利用秦国的间谍,给秦报信:赵军不敢出击。当秦军被麻痹以后,赵奢立即以两日一夜的急行军,将部队开赴至离阏与仅50里的地方,随后又派1万人抢占制高点。

秦军闻讯后赶来,赵奢令全军出击,借助有利地形,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此役,秦军遭受了自兼并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秦国的东进政策一时受挫。不过,这丝毫不能改变秦国兼并六国的决心。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通路,韩国被拦腰截成两段。上党郡守冯亭十分着急,派使者去赵国商议,愿以上党等17个城邑降赵,共同抵抗秦国。赵王经过一番掂量,决定接受冯亭的投降。他派平原君领兵进驻上党,同时派大将廉颇进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互相声援,成犄角之势,阻挡秦军。

秦王眼见快要到嘴的“肥肉”被别人拿走,哪会善罢甘休。他派大将王龅(音合)进攻上党,上党驻军抵挡不了秦军的凶猛进攻,被迫撤退到长平。

紧接着,秦军直扑长平。驻守长平的赵国老将廉颇,深知秦强赵弱,秦是攻赵是守,秦军利于速决战,赵军利于持久战,所以采取了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秦军面对固若金汤的赵军防御工事,硬攻不下;屡屡挑战,却又得不到理睬。如此双方相持3年,不分胜负。

秦王见战争旷日持久,于秦不利,就改换方法,使出惯用的离间计。秦国派出间谍以重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又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哪儿还敢和秦国打仗啊!秦国最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如果由赵括领兵,秦国这点兵马早就打散了。”

昏庸的赵王听了这些流言,信以为真,误以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畏惧秦军。他准备召回廉颇,让年轻的赵括替代作统帅。

赵括何许人?他是赵国著名将领、曾指挥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的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跟随父亲读兵书,学了一整套兵法,理论上颇有造诣,有时连赵奢也辩不过他,他也因此自视很高。其实,赵括不过是一个空谈家。这一点,赵奢也早就看出来了。他曾对妻子说:“用兵,关系到生死存亡,赵括却说起来很容易,夸夸其谈。我看今后赵国不用他为将则已,如果用他为将,断送赵军的一定是他。”

现在赵王真的要起用赵括做大将了,知道底细的丞相蔺相如极力反对。他对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兵法,不可做大将。”赵王不听。赵括母亲也赶紧去见赵王,她对赵王说:“赵括与他父亲不同,赵奢作大将和部下相处得很融洽,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共同享用,接受了命令,就一心一意为公,顾不得家里的事,而赵括呢,一旦做了将领,就会盛气凌人,自以为了不起,对下属毫不关心,大王赏赐的金银财宝,都会被他拿回家里藏着,准备购买田地房屋。赵括哪比得上他父亲哪,请大王不要派他去领兵打仗,免得危害国家。”难得有如此识大体、明大义的母亲,可是偏偏赵王不理会,仍然固执己见。于是赵母只好请求说:“如果赵括出了差错,请不要牵连我们全家。”赵王应允了。

公元前260年,赵括走马上任。他一反廉颇原来的部署,更换将官,还撤除了防御工事,准备出城攻击秦军。

秦国听说赵括替代了廉颇,立即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龅为副将。白起是当时秦国最骁勇善战的将军,而且作风凶狠,杀人不眨眼。秦廷同时命令全军:“如果谁泄露白起为将,斩首!”

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先用诱敌之计,故意打败仗。赵括自以为得意,出兵追击。这时白起派出两支精兵包抄赵军的后路,将赵军切成两段。白起又派5000骑兵进攻赵军的阵地,赵军被分割包围,粮道也被切断。赵军临时筑起壁垒自卫,等待救兵。

秦王为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弄得兴奋异常。他亲自来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组成军队,调到长平战场东北面的高地,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

数十万赵军被困在壁垒中不敢出战,饥饿一天天夺取着赵军的生命。从七月至九月,赵军46日无粮,兵士互相残杀,拿人肉充饥。赵军企图突围,可秦军如铜墙铁壁般地将其团团围住,杀不出去。绝望之下,赵括亲自率领一队精兵拼死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

主帅一死,赵军迅即瓦解,40多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嗜杀成性,他担心赵军的40万降卒不易统辖,会寻机造反,就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只留下240个小孩放回赵国。放回之前又将这些孩子割耳、截肢弄成残废,让他们回去宣扬秦军的“声威”!

直到现在,在山西高平古战场上,还经常可以发现箭簇、戈头、枯骨等,它们可能就是长平之战的遗物。

四、窃符救赵与毛遂自荐: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秦军乘胜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秦军在长平战役中的残暴行为,不仅没有吓倒赵国军民,反而激起了他们无比的义愤。他们展开英勇、顽强的抵抗,还不时派遣精锐部队袭击秦军。

秦国又增派力量,继续围攻邯郸,大有不灭赵国决不罢休之势。公元前258年,秦军一直打到邯郸城下,赵国异常危急,多次向魏、楚等国求救。公元前257年,魏王派将军晋鄙率10万大军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