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平和体质

健康族,养生要采取“中庸之道”

【“同气相求”是养生的首要原则】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不懂得《易经》,那就成不了一个高明的医生。《易经》并非只是一本占卜之书,它与医学,特别是我们最关心的养生学也有很大关系,它对我们的生、长、壮、老以及寿命的长短影响可谓大矣。现实生活中,如果把它与中医养生学融合起来,能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同气相求才能健康一生

明代大医家张景岳曾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这就是在说医易相通的道理。在这些千古神医的眼里,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治疗实践中去,才可能达到悬壶济世、使人活到天年的效果。我们养生保健、防病祛病的核心,用《易平和体质经》中的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同气相求。养生保健理论体系里,众多养生祛病法正是由此推导而出,而且这些方法经过实践之后,确实取得了常规疗法所无法达到的神奇效果。

“同气相求”这一健康祛病原则,再配家常食物、保健灵药、经络原穴以及一些运动方式,很快您就能保养好自己的五脏六腑,并从根本上对自己身上那些迁延不愈的疾病进行调理。这样一来,只要您掌握了养生的真谛,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自己最好的医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任一种普通而不起眼的食物,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发挥出养生祛病的巨大功效,大家切不可舍近求远,总想着去寻找名贵的、高级的滋补品,或者求助于许多深奥复杂的养生保健法。其实,只要知道了自己的体质型类,对症调养,就会拥抱健康。

顺应自然,长寿何难

人们常说,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那何为自然呢?自然不仅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仅是我们所生活的外部世界,还包括我们身体内部的最初状态,也就是我们的先天体质,这是我们身体内在的自然。只有这两个自然都不违背,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之所以能正常运转,与它里面的工厂、机关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安定、通达密切相关。如果交通要道大堵塞、工人集体罢工等,城市肯定无法正常运转。人体就像一个城市,不当的饮食、外伤、情绪、不良生活习惯、衰老等,也会使人体这座城市的正常运作受到干扰,那么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尽管人体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疾病的原因也可以归纳出无数种。但一个人出生时的先天体质对他的健康来说,起着巨大的决定作用,超过其他众多因素。如果了解自己的先天体质,那么一个人对他这一生中易得什么病就很清楚了,同时,对采取什么样的养生祛病方法也就心里有数了。

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大医,一定要精通数术。什么是数术呢?就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抓住这个规律,那我们就能真正拥有健康的权利。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体质后,就可以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使用自然界中具有相同特性的食物和保健药物等来对人体进行补益,从根本上来养护我们的身体,自然会健康一生。

养生先养心

中医认为,五志七情皆可以致病,并且有不少医案也证实了此观点。比如《三国演义》上的“三气周瑜”,就是郁怒伤身周瑜致死的一个典型故事。另外,紧张、思虑过度等不良情志也会伤神伤志、伤五脏,比如悲哀伤肺,思虑伤脾,大怒伤肝,惊恐伤肾,过喜伤心等。不良情志导致身体五脏不和,精气耗损,就可以使人体质出现偏颇,即使是平和体质,也可能因为心病而导致身体出现病症,因此平和体质者平常养生不要忘了养心。

另外,凡是通晓养生的专家都知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的道理。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强调过心理调节对于强身延寿的重要性:“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要保持心情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了。所以重视养心是平和体质养生的“上上策”。

养心先以静为主

这对于近乎完美的平和体质之人来说,养好心似“如鱼得水”。也可以这么理解,平和体质的人身体健康,但是难免会受情志之毒所伤,如喜、怒、悲、恐、惊等,所以控制情绪很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静心呢?人常说“心宽心静百病消”,可见情绪是我们身体的主人。有个好心情,人的气也顺,气顺了就有利于身体强健。

整天生闷气、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的人早晚都会疾病缠身。所以养心一定要静心,心情无法安静、情绪激动时,听听音乐舒缓一下,或练瑜伽、冥想等都很有效。

发泄也很重要

有气就撒出来,有话别闷在心里,想哭就哭出来,这都是一种排毒的方法。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发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始终保持心气平和、乐观豁达的心态,气血通畅、体质平衡、不生病是目的。

学会包容

如果我们心量狭小,不能容物,遇事斤斤计较,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心思安定。假如心胸像虚空宇宙,就能包容世界万物。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要能容纳异己的存在,这样心胸才会宽广。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方法,平和体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心方法。把养心落在实处,保证心气平和,乐观豁达,自然百病不生。

【平日饮食要均衡】

顺应体质,平衡膳食

平和体质者,相对于其他体质的人来说,饮食更容易打理一些,但也需要遵守必要的科学饮食原则,这样才能保持平和状态。

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食物选择要均衡,尤其要遵循《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提倡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配膳原则来合理地选择食物。注意主食与副食相搭配,品种要多样化,粮食、肉蛋、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等,都要合理选择,以保证机体摄入均衡、充足的营养。

谨和五味,不宜偏嗜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味入五脏”。五味偏嗜,则会破坏身体的平衡,所以别为了满足一时口腹之欲,而导致身体出现健康问题,也影响体质的平衡状态,导致体质有失偏颇。

吃好一日三餐“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这也是古人的养生格言。这不单适用于平和体质者,应该说属于任何一种体质的人所应遵守的饮食原则,如果能每天做到这个标准,人的饮食就比较科学了,也不会因为暴饮暴食而导致体质偏颇了。

这3条饮食建议看似很简单,但是要遵从起来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安排适合自己的饮食。不管怎样,平衡、规律、营养的搭配方法,是平和体质者饮食的基本准则。

【平和体质要顺应四季之变】

《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应四时而养生,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合理保健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疾病的发生。

春季养生:养肝护肝

中医认为肝脏与草木相似,草木在春季萌发、生长,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更活跃。因此,春季养生要以养肝护肝为先。

早睡早起23时至次日凌晨3时肝胆最兴奋,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肝胆在此刻发挥其解毒作用达到最高峰,人在此时也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所谓“静卧血归肝”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日出,早早起来,“广步于庭”,让气慢慢地生发,有益于身心。

披发缓行披散发束而不苛求外表严整,在家里很随意地起居活动,别约束自己,舒适地放松自己的心情对健康有益。

多吃青色青色的食物可以起到养肝的作用,在春季可多食用一些天然原味的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功效。

夏季养生:心静自然凉

夏季,骄阳似火,热气蒸人,人体气血运行都要与环境相协调。此时,人们宜静心养神,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

古代着名养生家嵇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这句话点出了夏季养生、养心的观念和方法,遵从“心静自然凉”的养生理念,在夏季会有一个较好的身体状态。除了要做好养心保健,还要做好“居养”调护。

避免日晒避免在烈日炽热时外出、劳作。

如果非要在烈日下劳动或运动,则要注意加强防护,如戴遮阳帽、打晴雨伞等。

防风寒湿邪侵袭夏季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睡觉时不宜吹风扇,更不宜夜晚露宿。纳凉睡觉时,特别要注意盖好腹部。在有空调的房间,注意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

湿衣服及汗衣皆不可久穿,以免暑热并袭,身生疮毒。

清凉饮食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的饮食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另外,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绿豆汤、酸梅汤、菊花茶等,可以生津开胃,抑热消暑;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

秋季养生:滋阴,防秋燥

到了秋季,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虽然一再强调平和体质者无须进补,但是在秋季适当调补也是应该的。尤其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滋阴、防秋燥是平和体质者的养生重点。

饮食清润秋日在饮食上“以润为贵”,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量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荸荠、柿子、百合、甘蔗、银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及烈性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因为这些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尤其是平和体质者,任何时候的身体补益都无须药物,要补也只是食补,除非你的体质出现了明显的偏颇,那也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进补,避免酿成大祸。

勤习吐纳,防燥保健平和体质者早晚应常做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用舌在口中搅动,等到口中唾液满,漱练数遍,分三次咽下,如能长期坚持,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防秋愁久居闹市的人们应该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鲜空气能使人更多的吸收空气中负氧离子,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同时,还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烦人的秋愁。

冬季养生:潜藏阳气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这一点适合每一个人冬季养生所遵循,平和体质者也不例外。

适当进补以“藏热量”为主,所以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

情绪保健要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冬天天冷,可在室内多养养花草,天气好时多出去晒晒太阳,打打太极拳等,对平和体质者的身心保健都有益。

冷面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6条阳经均在头面部进行交接,所以称头部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冬天用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脑,以减轻冬季委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并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热足民间有一种说法,叫“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烫脚,丹田暖和”,大家都知道“寒从脚起”的道理,冬天里,人们往往手脚寒冷,如果用热水烫脚会感到全身舒服,可以坚持每天用45℃—50℃温热水洗脚,并用手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60次,再用双手大拇指在温水中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各20次,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

【按摩胃经,行气养血】

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简称。它共有45个穴位,分布在人身的下肢、腹、胸、头等人体的重要部位,掌管人体的呼吸、血液循环、食物消化等系统。《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面鼽骨空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胃经是人体的养生经络,也是瘦身和美容的秘方。所以无论是想保持身材,还是想容颜美丽,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胃经来调养,因为它不仅是美容瘦身的根本,还不给身体增加任何额外的负担。

肥胖常常是因为吃得多,从而使脾胃受伤,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功能失调,使得食物不能够正常运化,从而堆积成脂肪,累积到一定程度形成痰湿,肚子或是其他部位便开始膨胀,人体也就开始肥胖。

不美的普遍原因则是因为吃得不好或者是吃了些对身体不好的食物,从而损伤脾胃,使得身体内停留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从而影响美丽,比如痰湿引起的脸色惨白;湿热引起的脸上起痘,背后、臀部起小疖肿等。

如果我们经常敲打胃经,就能够抑制人体亢奋的食欲,保证脾胃的强健,从而使脾气、胃气旺,功能强健,自然就能够运化掉多余的营养,除去人身上的肥肉和堆积起来的毒素,人也就会更健康,更美丽且不易长胖。

按摩胃经也要辨证施治,比如美容,应在胃经的腿部、脸部、头部、胸腹部等穴位处敲打,可增强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保证人的精神状态好,血液循环畅通,排泄通道正常,人的皮肤也会自然而然地富有光泽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