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水浒传》考实(3)

由于杨志的传说地区是山西一带,所以在《水浒传》中留下痕迹。《水浒传》第十二回杨志路过梁山和林冲交手后,被王伦邀上山去,杨志对王伦说:“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

正是这些历史人物的各种事迹逐渐被糅进传说之中,也就逐渐形成了杨志的形象。从宋代起,就有了杨志的传说故事,罗烨《醉翁谈录》所收录的宋人话本名目中就有《青面兽》一种,《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杨志卖刀等故事的记载。施耐庵就是在这些传说和史实的基础上,写成了《水浒传》中杨志的故事。

梁青是浪子燕青的原型吗?

王利器先生在其《〈水浒传〉真人真事》一文中引用了宋代熊克《中兴小纪》卷十九一则史料云:“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梁小哥者,有众四千,破神山县……副总管判官邓将而讨之,金军遥见小哥旗帜,不敢进。既而有都统马五者……与小哥战,败而死。小哥名青,怀卫间人也。”

王利器先生认为:“龚圣与赞燕青:‘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则燕青亦太行好汉,亦当即保聚于太行山之梁青。由于燕青系在北方地区与金人作斗争,道路传闻,易致失实。燕青之一作梁青,正如就在同一故事中郑奭一作邓奭一样。燕青在《水浒传》中被呼作小乙,小乙也是当时普通百姓常用的名字。小乙又作小一,由于燕青在太行地区对侵略的敌人,作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斗争,为人民所热爱,他虽不失劳动人民的本色,自呼其名为小乙,但人民都尊敬他,称之为小哥。在《水浒传》第八十一回,李师师称燕青为小哥,即其明证。”

然而,也有人认为,郑传成邓,这可以理解,而说姓梁传成了姓燕,则不可理解。不能因为李师师称燕青为小哥,就证明燕青就是梁小哥。

其实“梁青”变“燕青”,既不是道路传闻失实,也不是不可理解。这也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首先由梁姓变燕姓,可能基于某种考虑,或是斗争形势的需要,不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至于为什么改燕姓而不是改他姓,可能是梁青在太行山一带活动,太行山地处河北,而河北古称燕,故以燕为姓。另外,历史上的梁青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抗命不回。梁青或作梁兴,原是岳飞的部下,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时,梁兴却抗命不归。同样,燕青在平方腊凯旋途中,也是不辞而别,没有一同回去;二是生辰纲之事。史载,梁青劫过金人的金帛纲和马纲,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抢劫生辰纲的七位好汉中也有燕青,这可能是从梁青的故事里移植过来的。只是到了《水浒传》里,燕青成了卢俊义的仆人,无法再在劫取生辰纲中出场了,而且水浒故事越往后发展,梁青与燕青接近的部分愈少,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细微的行迹中看出梁青与燕青的相似之处。可以完全肯定,在最初的水浒故事里,是以梁青为原型来塑造水浒里燕青的形象的。

呼延灼的原型是呼延通吗?

呼延灼在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中叫做“铁鞭呼延绰”。在《水浒传》中变成了“双鞭呼延灼”。《水浒传》第五十四回呼延灼出场时写道:“此人乃开国之初,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单名唤个灼字;使两条铜鞭,有万夫不当之勇。”后面一阕《西江月》赞道:“家传鞭法最通神,英武惯经战阵。”这个呼延灼被描写成呼延赞的后代,但是历史上却找不到名叫呼延灼(或叫呼延绰)的呼延赞的后代。而历史上却有一个叫呼延通的呼延赞的后代,其事迹倒是有些与呼延赞的故事相似。

《水浒传》第七十九回,呼延灼与韩存保交战,只见呼延灼“兜住马,横着枪,立在阵前。高太尉看见……便差云中节度使韩存保出马迎敌。这韩存保善使一支方天画戟。两个在阵前,更不打话。一个使戟去搠,一个用枪来迎。两个战到五十余合,呼延灼卖个破绽,闪出去,拍着马,望山坡下便去。韩存保紧要处,跑着马赶来……两个却好在溪边相迎着。……韩存保一戟,望呼延灼软胁搠来,呼延灼一枪,望韩存保前心刺去。两个各把身躯一闪,两般军器都从胁下搠来。呼延灼挟住韩存保戟杆,韩存保握住呼延灼枪杆。两个都在马上,你拉我拽,挟住腰胯,用力相争。韩存保的马,后蹄先踏下溪里去了。呼延灼连人和马,也拽下溪里去了。两个在水中扭做一块……呼延灼弃了手里的枪,挟住他的戟杆,急去掣鞭时,韩存保也撇了他的枪杆,双手按住呼延灼的两条臂。你揪我扯,两个都滚下水去。………两个在溪水中都滚没了军器……只把空拳来在水中厮打。……正解拆不开,岩上一彪军马赶到,为头的是没羽箭张清,众人下手,活捉了韩存保。”

再请看下面一段呼延通与金人牙合孛堇交战的记录。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六九:“绍兴六年……韩世忠欲进趋淮阳城下,令呼延通拦前。……金人出猛将牙合孛堇,呼令通解甲投拜。通曰:‘我乃呼延通也……’即持枪刺牙合孛堇。牙合孛墓与通交锋,转战移时不解,皆失杖,并马,以手相击,各抱持不相舍,去阵已远,于是皆附于坑坎中。阵两皆不知。……通搦牙合孛堇喉,气欲绝而就擒。”

这两段交战记录十分相似,可以推测《水浒传》作者在写这段故事时,至少是参考了《三朝北盟会编》的那段故事。另外,《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写呼延灼招安受封后统领大军破大金兀术四太子。而呼延通作为韩世忠军中的统制官,多次随韩世忠与金兵作战,大破金兵。由此可见,呼延灼的原型可能就是呼延通。

沂州起义的王伦是白衣秀士王伦的原型吗?

宋朝欧阳修《欧阳文忠全集》卷九十八《论沂州军贼王伦事宜札子》说:庆历三年(1043年),“臣近闻沂州军贼王伦等,杀却忠佐朱进,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州,邀呼官吏,横行涯海,如履无人。比至高邮军,已及二三百人,皆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字号,其王伦仍衣黄衫。据其所为,岂是常贼。”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山东有王伦者起,转斗千余里,至涯南,郡县暨多预备,故即得以杀捕矣。”

《宋史·仁宗本纪》:“庆历三年五月,虎翼卒王伦叛于沂州,七月乙酉,获王伦。”

《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十二:“……大盗王伦,转掠江涯。”

除了上述材料,还有《东都事略》、《麈史》、《厚德录》、《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都一再地提到王伦,可见王伦起义是历史上重要的事件。

王伦起义于庆历三年(1043年),下距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投降,时间相隔七十八年。尽管如此,今天的学者一般认为他就是《水浒传》中王伦的原型。王利器先生认为:王伦是北宋第一个在京东涯南地区(其地区大半与宋江活动地区相同)竖起农民革命旗帜的。那一次革命,也确实轰轰烈烈,震撼了赵宋王朝。何心在他的《水浒研究》中说:“或许因为他是个聚众起义的首领,与宋江、晁盖有些相像,所以《水浒传》作者不管年代先后,也把他扯进了梁山泊去了。”由此可见,沂州起义的王伦就是《水浒传》里王伦的原型。

史进的原型是据兴州称帝的史斌吗?

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所录三十六人中就有史进,绰号是“九文龙”,排在第十七位。元代《大宋宣和遗事》记宋江在玄女娘娘那里见到天书中三十六人姓名也有史进,绰号“九纹龙”,排在第五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

《宋史·高帝本纪》也记载了这个事件:“建炎元年,秋七月,关中贼史斌犯兴州,僭号称帝。”这个称帝的史斌可能就是梁山泊九纹龙史进的原型。原因有二:其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明言史斌是宋江之党,以其称帝之能量,当在三十六人之内,而三十六人中惟有一位姓史者,即史进;其二,《水浒传》记史进籍贯为华阴县人,《宋史》也称史斌为“关中贼”,华阴即在关中。二者并视,姓氏与地域均相合。所以,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认为:“然则史斌者,其即九纹龙欤?”况且北方口音“进”与“斌”还比较接近,也许是口误,史进便成了史斌。

另外,《宋史·卢法原传》提到此事时又称史斌为“叛将”。所谓“叛将”,当指史斌与宋江等一同招安后,被授官,后又造反,才称为“叛将”。宋江三十六人后来都下落不明,只有这个九纹龙仍然造反之心不死,再次举起造反大旗。尽管他后来被吴玠镇压下去了,但这种造反精神还是足以令梁山好汉含笑九泉了。

双尾蝎解宝是济州山口贼解宝吗?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七:“……建御营,以王(韩世忠)为左军统制,诏平济州山口贼解宝、王大力、李显等,所向剿除,升定国军承宣使。”王利器先生认为这个被韩世忠剿除的济州山口“贼”解宝,当是《水浒传》中绰号“双尾蝎”的解宝。“他在老家登州受土豪压迫,才逼到济州山口去作贼耳。”

这是把《水浒传》中的“解毛争虎”这个故事当成了历史事实了,小说中的人物拷贝到现实生活中来了。对于历史事实的考证,要“考”,要“证”,不能凭猜想推测。

《宋元话本钩沉》中,《石头孙立》中有一个片断说到“双尾蝎解宝”。解宝、解珍是两个地头蛇,由于是兄弟俩,人们称他们是“双头蛇”、“双尾蝎”。争虎原来不是与毛太公争虎,而是跟石秀。是石秀打死了一只老虎去登州城卖,被解珍、解宝所夺,结果被石秀打败。龚圣与《三十六人赞》说双头蛇解珍“左啮又噬,其毒可畏”,说双尾蝎解宝“反其常性,雷公汝嫌”。他们的绰号说明他们原来是反面人物。《水浒传》中把争虎的故事进行了改造,目的是引出孙立反出登州,以便让孙立参加三打祝家庄当内应。由于把解珍兄弟由恶霸型改造成善弱型,《水浒传》对解珍兄弟的绰号就没有解释——也没法解释。不但绰号没法解释,孙立反出登州的整个故事都叫人难以置信。这是由于《水浒传》把解家的家庭成分改了的缘故。一个猎户,会有提辖作靠山;猎户受欺负,会引出那么大的事件。这都是为了故事之“情”,而违事实之“理”。

总之,解宝是一个文学人物,而不是历史人物。

一丈青扈三娘是马皋之妻吗?

南北宋之间,确实有一位女将,绰号一丈青。《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八:“闾至濠州,遇张用,说用归朝庭,以马皋之妻‘一丈青’嫁用为妻。初皋为郭仲荀所诛,闾恤之,收(一丈青)为义女。(一丈青)既嫁用,遂为中军统领。有面旗在马前,题曰:‘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这是说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女将,先是靖康时期溃卒首领之一马皋的妻子。马皋被郭仲荀杀掉后,一丈青被负责招抚江淮一带溃兵游寇的军官闾勍收为义女。闾勍为了招降濠州游寇张用,就把一丈青嫁给了张用,并担任了中军统领,作战时还打出自己的旗号“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由于这位女中豪杰的风采很有一点《水浒传》中扈三娘引军红旗上大书“女将一丈青”的影子,而且绰号又相同,许多人认为扈三娘的原型就是这位马皋之妻。

其实,“一丈青”这样的绰号是宋代民间较为流行的取名,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龚圣与赞燕青,说燕青是“太行春色,有一丈青”。《大宋宣和遗事》中又有一个“一丈青”张横。在宋代的其他史料和笔记中还有外号叫“一丈白”、“一条黑”、“一条白”等的。扈三娘一丈青,跟马夫人一丈青只是绰号相同而已。“一丈青”这种外号,大概只是形容人个子高,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跟现在“大高个”、“电线杆”一样,这样的外号是十分普遍的。另外,《会编》中的这位女将,改嫁张用后,还在马前打出旗子,上写“贞烈女”、“马夫人”。烈女还嫁二夫?马夫人变成了张夫人,还打“马夫人”的旗子?这显然是不合常规和伦理的,马皋之妻的真实性也是很值得人怀疑的,故而也无法得出一丈青扈三娘的原型就是马皋之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