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宋代正宗雅词(1)
- 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罗盘
- 5708字
- 2014-03-24 15:30:23
柳永
柳永(987-1055),原名三变,字景庄、耆卿。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后徙居崇安(今福建)。景祐元年(1034年)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是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余曲。其词自成一派,世人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
雨霖铃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凄凉而急促。
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留恋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
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跟谁诉说呢?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将离开汴京,不得不与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作者将情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所谓“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离别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接着“都门帐饮无绪”,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作者毫无兴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顺利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两句是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到了下阕,作者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作者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最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又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为全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蝶恋花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久地倚在高楼上,缕缕微风拂面而过,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酩酊大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松宽了也不感到后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憔悴。
【赏析】
这首词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风细细”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可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残照里”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作者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只好默默无言。“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作者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要借酒浇愁,以“图一醉”。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不仅没有抑制住“春愁”,反而使“春愁”变得更缠绵执著了。
最后“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作者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玉蝴蝶
【原文】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译文】
雨过云散倚栏遥望,悄然伫立目送秋光。
萧瑟黄昏,我像诗人宋玉一样深感悲凉。
轻风吹拂平静水面,蘋花渐渐衰老凋残,寒月下的露水冷,梧桐树叶枯黄掉落。
这情景更使人悲伤。
老朋友都不知道在何处,眼前只见烟水茫茫。
实在难忘,当年与朋友在一起纵情举杯,如今只是辜负岁月,虚度时光。
山路迢迢,海面宽广,不知何处才是潇湘。
难以凭双燕传送远信,暮色苍茫中,枉自辨认着那归来的船只。
我默默地站着,黯然神伤。
在孤雁的哀鸣里,看斜阳无限怅惘。
【赏析】
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俗中有雅,平中见奇,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感情的律动。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栏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描写了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蘋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作者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是词中一个转折。景物描写之后,作者引出“故人何,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
“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作者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所在何处,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一个“空”字,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作者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其七岁便能做文章。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翰林学士,太子左庶子,加给事中,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留世有《珠玉词》三卷。
浣溪沙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仍是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在小园落花飘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
【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我们可以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体味出作者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的,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作者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作者由此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以及对其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巧思深情。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还是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相识吗?作者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告诉世人,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蝶恋花
【原文】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上露水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着离开了。皎洁的月亮不熟悉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照入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赏析】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兰和菊比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气节变化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能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样写更能反托出人的孤独。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光照朱户,原很自然;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离恨在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作者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足见晏殊写词之功力深厚。
苏轼
水调歌头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开我的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我们也能共享月色。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词的上阕表现作者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从“不知天上宫阙”到“高处不胜寒”这几句,写作者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作者执著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阕表现作者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其实是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作者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作者因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作者把社会悲怨、不平的人为现象,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念奴娇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