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入门篇 开启你的经济学之旅(1)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 亢博剑编著
- 5553字
- 2014-02-15 10:51:24
经济学,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平台、分析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扑朔迷离而又快节奏的社会里,用经济学的眼光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会让一切事物真实地呈现在自己面前,并会发现经济学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商品·货币·信用——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在建立一幅经济世界的科学图像方面,定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沃尔特· 奥肯
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埃德蒙·伯克
▲经济学前提:经济人假设
★有一位妇人在纽约市的多家报纸上刊登了一美元卖宝马车的广告,人们并不以为然,因为一美元是不可能买到宝马车的。一周过去了,没有人去买这辆廉价的宝马车。刚毕业的小伙子约翰看到这则广告,满怀希望地拿着一美元按报纸上的地址去买这辆宝马车。很快,约翰就和卖车的妇人办好了手续。约翰问:“为什么这辆宝马车只卖一美元呢?”妇人说:“因为我的丈夫去世了,他的遗产全都是我的,只有这一辆宝马车属于他的情人。根据他的遗嘱,要把这辆车拍卖,拍卖所得的款项全部归他的情妇。所以,一美元即可。”于是约翰高高兴兴地开着宝马车回家了。★
经济人假设,也叫“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中最根本的一个假设,整个经济学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假设基础上的。
经济人假设认为,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每个人都受到资源稀缺的约束(如收入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价格的限制等),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在既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如同上文中的约翰,他很乐意用一元钱就能购买一辆宝马车。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段话对理性经济人有较为清晰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的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向我们表明: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的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商家们要获自己最大的利益。
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经济人的“流氓假设”: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显然,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因此,理性经济人是自利的,但自利并不完全等于自私。举个例子说:一个虔诚的教徒受到了感化,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
无论个体的行为时成功地为个体带来正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还是带来负的经济利益的损耗,在做出决策时,个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社会以及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说买一件商品,都希望买到的是“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会保持最大的自利,也许在结果上买了“物次价高”的商品,但这个不会改变个体是理性经济人这一事实。
可以说,理性经济人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商品:有什么物品不能买卖
★太平洋上的瑙鲁,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岛国,矿产十分丰富,但岛上没有供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瑙鲁一方面出口矿石,另一方面进口泥土,以便种植农作物。
世界上最奇特的商品,莫过于丹麦格陵兰岛出口的冰山了。这是10万年前的冰,被认为是最纯净的,没有污染,杂质很少。
日本商人将田野、山谷和草地上的清新空气,用现代技术储制成“空气罐头”,然后向久居闹市、饱受空气污染的市民出售,购买者打开空气罐头,靠近鼻孔,顿时香气扑鼻,沁人肺腑。★
商品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吃、喝、穿、住、用、行,样样离不开商品,只要兜里有钱,我们随时买到想要的各种商品。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商品?
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
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于交换的,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例如,在古时候,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是只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没有用来和他人交换,因而也不是商品。
因此,商品可以简单概述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并不是从人类出现之时就有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她是商品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交换的要求,也就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些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得以生产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会发生交换行为。咋私有制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过程。
可见,商品即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私有制的产物。
▲货币:狗牙也可以买东西
★世界上除了我们所认识的常用货币外,还有一些新奇的不为我们所熟悉的货币形式。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一种贝壳——“加马里”货币来交税。再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所以就以狗牙作为货币,一颗狗牙大概可以买到一百个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作为礼金!近年来有一些贪婪的骗子向美拉尼西亚运入大量的狗牙,以骗取土著居民的各种有用物资,一度造成了“通货膨胀”。 ★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可以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有人不禁要质疑上述的论断:人民币、美元、欧元才是货币,肥皂、洗衣粉之类的商品也能算是货币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肥皂、洗衣粉当然不能算作是货币。要了解货币,就必须从货币的起源来看。
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
人们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只羊换一把石斧。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被交换双方都接受的物品,比如一只羊换一把石斧,一把石斧换一堆盐,这里石斧就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上,贝因为难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贝”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在于,它的制作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地获得,同时还易于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把金银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在上面刻制印标,准确标出每一片的重量。在交易中,人们只要看一下这片贵重金属上面的标志,就可得知它的价值。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的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它不易携带,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里、钱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种纸币,流通于193个独立的国家和地区中。
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谁占有的货币越多,即表明所拥有的商品越多。在货币的帮助下,人们不仅可以进行交易,而且也可以比过去更容易富裕起来。货币的权势并不像刀剑和长矛那样锋芒毕露,但其效果却更为持久和长远。
▲成本:有收获就有放弃
★皮洛士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古希腊,是小国伊庇鲁斯的王子。皮洛士一向醉心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伟业”,企图在地中海建立一个大国。
公元前281年,皮洛士率领大批军队进攻罗马。在阿普利亚境内的奥斯库伦城附近,双方展开了激战。在这次战斗中,皮洛士的损失极其惨重。他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损失了大批有生力量。战斗结束后,将士们向他表示庆祝,皮洛士看着硝烟还没散尽的战场,叹息道:“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也就彻底垮了。”
这就是著名的典故“皮洛士的胜利”,在经济上引申为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也就是企业把商品提供给市场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该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该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2.成本是为了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它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
4.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张准备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她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她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是,你需要提醒她的是,这样的计算式不完全的:她漏掉了自己的工资,自己垫付资金的利息,还有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才能决定开服装店是否合适。
▲稀缺性:两颗桃子也杀人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员猛将公孙接、田开疆,与古冶子都为齐景公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三个人自恃勇猛,对齐景公也不放在眼里。晏子建议齐景公把这三个人剪除,以免将来留下祸患。景公也觉得应及早剪除,但是三人战功赫赫,又勇猛无比,齐景公也觉得很无奈。晏子说,应当巧斗。他向景公建议,赐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分吃。只赏赐给最有功劳的人。拿到桃子后,三个大臣开始争夺,竟相陈述自己对国家的功劳。最后两个人得到桃子,另外一个羞愧自杀。得到桃子的两个人见同伴因自己而死,也便羞愧自杀。★
这是《晏子春秋》里的记载,三员大将被两个桃子杀死——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可能有人觉得,同伴自杀,自己就也自杀吗?太不划算了吧,别忘了当时春秋时代的人都是很讲义气的,所以见到同伴自杀,自己也自杀是没什么奇怪的。晏子利用的就是经济学上的稀缺性,只给两个桃子,三个人无论如何也分不好,杀死三个勇士的不是两个桃子,而是稀缺性,因为稀缺才产生互相之间的竞争和争夺,最后在争夺中死亡。
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正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鲁迅说过,北京的白菜太不值钱了,但南方的白菜拉到北京,就不叫白菜了,叫胶菜,而且价格要高很多。所以他创造了一个词语:物以稀为贵。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例如阳光和空气,人人都需要,但因为太多了,所以不会成为商品。但是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所以淡水的价格从原来的免费供应,到现在也开始涨价。当一个商品变的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黄金因为属于稀有金属,所以价格才高。权力之所以人人追捧,也是因为权力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是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