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最后,太伯为了断掉别人拥立自己为王的念头,毅然带着二弟仲雍离开周地,赶往远离家乡的东南蛮荒之地,并断发纹身,遵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周部族的人见太伯意志坚决,就只好奉季历为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伯让王”的故事。太伯虽身处蛮夷之地,但能够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渐渐在吴地建功立业,被拥立为王,国号“吴”,是为吴国始祖。

●周季历开疆辟土

周和商很早就发生了关系。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令周侯”和“璞(伐)周”的记载。《易经》中载武丁伐鬼方,周人也参加,并因战功得到商的赏赐。这些史料说明了周至晚在武丁时已接受了商王朝边侯的封号。

季历即位后,继续发展生产,周的实力日益增强。当时商王是武乙。武乙曾经授予季历征伐大权,以辅助殷商征讨四方。季历率领军队向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向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并活捉了义渠首领献给武乙。

到了武乙之子文丁为商王时,任命季历为“牧师”,即诸侯的方伯首领,让他执掌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重权。有了征伐之权,出师有名,季历开始大举出兵,降服始乎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声威大振,附近诸多部族纷纷主动来投,周部族实力得到了迅速增长。

当然,季历在位期间,主要进攻的目标都是山西境内的北方部族,他们虽部落众多,但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十分分散,比较容易征服。

周人在开疆辟土之初,选择这些力量薄弱的部落作为征伐对象,是完全正确的。而且,这些戎人四处侵袭,对殷商政权也有威胁,周部族的这些军事行动自然得到了商王的首肯。通过这些战争,周部族的实际力量大为加强,在商的诸多方国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商王文丁困死季历。但季历的死并没有削弱周的实力,反而还让周的继承人文王姬昌对商产生了极大的敌意。而且,吸取了先人的教训,姬昌从此对商十分警惕。为了不使先人的悲剧重演,姬昌一直采取低调的策略来转移商对周的注意力,同时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后来成功地颠覆了商王朝的统治。

●周文王勤勉治歧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为西伯,即著名的周文王。文王一方面继承后稷、公刘的治理方针,即发展农业;一方面按照古公亶父、季历的办法,努力把周国治理强大,以报商王朝的杀父之仇。在治理朝政时,牢记古公亶父的遗训,广为招贤纳才,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倍加敬重,甚至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好也要招待“贤才”。据《史记》记载: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当时,不少著名的能人听到周文王广求“贤才”的消息都纷纷跑到周国归属于他,就连商王朝的著名大臣也有跑到周国的。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大臣辛甲曾多次进谏,无奈忠言逆耳,昏庸暴虐的纣王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要派人杀掉辛甲。辛甲见势不妙,为躲避杀身之祸,弃商投周。周文王亲自迎接辛甲,奉若神明,拜为公卿。鬻子同辛甲一样,也是殷商臣子,据说曾经75次向纣王进谏忠言,而纣王根本不作理会。于是,鬻子也来到周,受到周文王重用。此外,曾以打猎为业的太颠,也是当世贤德之人,被周文王发现之后,不以其出身低贱,反而主动去请他到朝中做官。

如此一来,当时杰出的人才如闳天、散宜生、胶鬲等都纷纷投奔周文王。周文王从善如流,对他们分别考察,量才任用。《诗经·大雅·西伯》说:“济济多士,西伯以宁。”周国很快出现了人才济济的盛况。周文王在这些贤士的辅佐之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周国土地本来就肥沃,适宜农耕,加上周人又善于种植,于是农业空前发展。周文王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出发点,以德治民,采取了诸多发展生产的富民政策。比如允许百姓在山林中打猎,在河流沼泽中捕捞,等等。周族的实力日益强大,不断地扩张着自己的领地。

●姬昌囚禁演周易

周文王姬昌在周地施行德政,发展生产,招纳贤才,在当时引起了其他一些诸侯的瞩目。

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户县)得到报告,说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极快。崇侯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朝歌向封王汇报情况,借此表功。

纣王听后便命令西伯昌来朝歌觐见,随后“囚西伯于羡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也就是说将西伯投入了监牢,这一关,就是七年。周文王被囚,每日闭门待罪无事可作,便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且为之作了卦爻辞,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内藏阴阳消息之机。这样,《周易古经》就形成了,这部书对后来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伯邑考舍身救父

西伯被囚之时,周的群臣当然万分着急。伯邑考是文王的长子,当他得知父亲被囚羑里时,就决定去朝歌觐见纣王,希望能救出父亲。大臣散宜生听说此事后极力反对,他认为纣王昏庸无道,身边老臣之言尚不在意,以伯邑考的资历,前往朝歌,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寻死路。伯邑考说:“我看纣王是个好色好利的人,不如就送他一些美女和金银财宝,也许他能让我父亲回来。”

大家觉得这方法不错。但是有的大臣认为,光给纣这些东西也许还不行,他未必肯放西伯回来。这句话提醒了伯邑考,他说:“我看要想让我父亲回来,只有以我为人质。”当下,他就决定自己前往。众大臣认为这样做不妥,怕不但西伯不能换回,可能伯邑考也回不来。但是伯邑考的决心已定,他人再也无法阻挡了。

伯邑考来到商,向纣献上了礼物,又说自己代父受刑。但是狡猾而又凶狠的纣不但没放了西伯,反而也把他扣留下来。后来,纣命他为自己驾马。

一次,纣听人说,现在很多老百姓都说西伯是圣人,纣听到后火冒三丈,说:“他是什么圣人?我杀他的儿子给他吃,看他知不知道。”

可怜伯邑考不但没有救了父亲,反而自己的命也丢掉了。杀伯邑考的时候,纣问他是不是对自投罗网后悔,伯邑考说:“为了父亲的生存,我何悔之有?我遗憾的是自己不能亲手杀了你。”

伯邑考的肉被做成饼,送到牢中的西伯面前。西伯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的好儿子惨遭毒手,望着他儿子的肉,他似乎很从容,拿了一块饼,大口大口地吃。他心里明白,他要忍受这人间最难忍受的事。等来人走后,他和着泪将吃下去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他对着苍天祈祷,他愿上天饶恕他的罪责。

这边,纣王知道西伯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狂笑不止,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还不知道。”

有一天,西伯的四位大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去看他。当时周围监视非常严,西伯不能和他们说一句真实的话,他对着他们四位眨了眨右眼,意思是说:纣是个好色之徒,你们赶快送美女给他;又向他们拍拍自己的肚子,意思是:这个昏君要天下最珍贵的宝贝;最后站了起来,快快地走了几步,其含义是:你们要快快行动。对西伯这些动作的含义,四大臣心里都明白,最后他们点了点头,就离开了监牢。

他们回到周以后,就广搜美女,聚集财宝。散宜生到了西方的犬戎国,寻得一匹宝马,全身雪白,脖子上却长着红色的鬃毛。他又到了有华国,找到了几十个美女,一个个如天仙一般。南宫适等又聚集了大量的珍宝。

最后,他们装满了几十辆大车,送给了纣。纣王看到金银财宝,已是眉开眼笑;再见到这么多美女,更是心荡神驰;当他看到那匹宝马时,他惊奇地差点要跪到了地上,高叫一声:“这是谁的宝贝?”散宜生急忙上前说:“是西伯送来的,以赎他自已的罪。”纣当时心情一好,就痛痛快快地把西伯放了。临行时,还对西伯说:“我看你就是个老实人,都是那崇侯虎说的坏话,不然我怎么会把你关在这里。”他还送给西伯弓箭、大斧,并准许他有讨伐诸侯的权力。他完全被西伯的计谋迷惑住了。

西伯回到了周,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他潜心于灭商的准备工作。

●姜太公渭河钓鱼

商纣王时期,姜子牙闲来无事,经常到渭河边去钓鱼,他钓鱼的方法很特别,他用的是直钩,并且从不在钩上放鱼饵。一边钓鱼,他一边唱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虽然几天也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然每天按时来到渭河边垂钓,姜太公的行为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天,一位叫武吉的砍柴人好奇地坐到姜太公身边,与他聊了起来。姜太公自我介绍说:“老朽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武吉听了姜太公自号“飞熊”,觉得很可笑。便说:“像您老先生这样整天坐在这渭水河边钓鱼,而且还用直钩,不要说鱼,只怕连虾也钓不到。一个连鱼都不会钓的人,居然自号飞熊,实在令人可笑。”姜太公听了武吉的话,只淡淡地一笑。后来,周文王听说渭水河边有位老者用直钩钓鱼,他就料到此人一定是位奇才。于是他带上厚礼去聘请姜子牙。姜子牙入朝后被封为太公,做了军师,后升为丞相,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伐纣灭商

周武王观兵孟津后又过了几年,武王祭祀文王后向东去检阅部队,到了孟津,他供起了文王的尸位,也就是以一个人化装成文王的样子,坐在高位上,供人们祭祀。他对手下将士说:“我是太子发,我是奉我父文王的命令去讨伐商的,哪里敢自作主张。”他又向司马、司空、司徒等宣告:“我们都要努力啊,我是一个没有功业的人,只是凭我的祖先的德行而行事,我今天继承我的祖先的方法,设立各种赏罚之制,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大家听完这席话,都觉得武王真是他们的明主。姜太公道:“将士们,大家行动,开船划桨,动作迟缓的要受罚。”

于是武王带领大军渡河,在那个时代,人们都很迷信,武王也不例外,当船划到河中央的时候,突然有一条大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低头拾起来,用以祭天。到了对岸,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快落到了武王头上的时候,一下变成了一只乌鸦,颜色通红,而且发出怪怪的叫声。武王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就领兵打道回府了。

又过了两年,纣的统治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杀死了比干,关押了箕子,大臣们纷纷向国外逃,武王感到讨伐纣的时机成熟了,就向诸侯们宣告道:“纣王罪孽深重,不得不很快消灭他。”

于是率领几万名将士、三百多辆兵车,向东讨伐纣。在行军途中,武王还写了一篇《太誓》,对众人宣告道:“现在纣只听他的女人妲己的话,自绝于天,用残忍的方式杀害了他的三位贤臣,疏远了他祖父母以下的亲族,抛弃他祖先的乐曲,制作了大量淫荡的音乐,所以现在我姬发替天去讨伐这人间的罪孽,胜败在此一举。”

众人齐声欢呼,这时武王全军将士众志成城、士气高昂,为这次东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王渡河的时候,到了孟津这地方,突然刮起了大风,在河里卷起大浪,将武王将士所乘的船冲得七零八落,大风刮得武王的阵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手拄着黄斧,右手举起白旗,在风中挥来挥去,说道:“我现在率领天子之兵,顺应天意,谁敢挡我!”

于是大风就停了,河里的浪也没有了,将士们都感到很奇怪。

两个多月后,他们到了商纣王所在朝歌的郊外,武王左手拄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旌旗,举行誓师大会,武王道:“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母鸡是不报晓的,母鸡报晓了,就会倾家荡产’。现在商纣王只听女人的话,整天只顾淫乐,不理朝政,他残酷地对待百姓,人们一点活路也没有,所以我今天起兵攻打纣,这是应天命、顺人心的事,各位一定要努力。否则我们将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更对不起天。”

宣誓完毕,诸侯军队集结了几万人、四千辆战车,陈兵于牧野,要和纣决一死战。这里离纣王所在的朝歌只有70余里。

纣王听到武王这么快就起兵攻打自己,一下把他从鹿台的温柔富贵之乡中拉回到残酷的现实,慌忙调兵前去应战。但他的精锐部队一时根本调不上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战俘武装起来狼狈地开赴牧野。

战斗的号角刚刚吹响,姜太公率领几百精兵冲上前去,纣王调出几千人马出阵应战。战约几个回合,姜太公的人马渐渐不敌纣王之兵,他就领兵往自家阵中逃跑。纣王一看姜太公大败,立即吩咐全军拼杀过去,追至一个山谷。突然间,像雷一样的声音从这里响起,武王的兵马一起从山间的各个角落杀出来,一时间商兵乱了阵脚。

不仅这些兵士都是临时凑起来的,而且纣王作恶多端,奴隶们对他恨之入骨。纣王命令他们冲锋,他们就是不前进;鼓声再急,他们却一个个倒戈,对准纣王的部队射箭,就这样几万大兵土崩瓦解了。纣王一看大势不妙,立即杀开一条血路,骑着马飞也似地跑了。

纣逃回到城内,登上鹿台,穿上锦绣之衣,将鹿台的财宝一起聚集起来,长叹一声,命令手下架上干柴,一把大火将他也连同他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无数财宝一起送上天了。

武王带领兵马攻进朝歌,只见城内黑烟滚滚,兵士报告,纣投火自杀了。武王和各位诸候进了城里,到了纣王的尸体前,向他连射了三箭,然后割下了他的首级悬挂在大白旗上示众。

兵士们又在一棵大树上发现了妲己的尸体,这个祸国殃民的妇人已上吊自杀了。武王也对准她的尸体射了三箭,将首级割下来悬挂在小白旗上示众。

●武王建周封诸侯

把商纣王彻底消灭后,武王进入商都,将商的畿内分为邶、墉、卫三个国家,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墉、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制,合称三监,另外还有一说是管叔监卫、蔡叔监墉、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安排好后,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大型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规模的区域,随时都会发生诸侯叛乱的局面。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武王决定按功行赏,理顺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首先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爽等人。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地区,周朝仍然沿用商的分封制方法,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受封的有鲁、齐、燕、卫、晋、宋、虢等71个诸侯国。被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军队和人民,但必须向周天子负责,听候天子的调遣和赏罚,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

●周公一日三吐脯

周公天资聪明,才华出众,从小在王室中长大,受过已故的文王不少的教诲。武王临终时,把还是婴儿的太子姬诵和军国大事托付给了周公。周公安葬了武王,把姬诵扶为天子,就是周成王。因为成王年少,国家事无大小,都由周公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