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基于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乃至集团的安全利益的捍卫和对外防范意识,普遍对间谍持敌视态度,主观上很容易对这种“人类古老的职业”赋予“鸡鸣狗盗、男盗女娼、卑鄙无耻、阴险狡诈”等贬义。其实,这都是对“间谍”的误解。
间谍作为一种职业来说,其历史非常久远,据可靠的历史研究表明,间谍是人类一个古老的职业。那么间谍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的呢?
最早的谍报:获取猎物活动踪迹的信息
间谍活动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一直争论不断。
英美一些学者认为:间谍活动从人类社会开始就产生了。如英国学者雷蒙德·帕尔默认为,在家庭及部落生活中“开始进行争斗以来,间谍活动一直是攻防的重要武器”。美国学者拉·法拉戈认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就是石块、棒子和情报。”著名的生物学家萨德尔也曾经说:“谍报对于所有最原始的生物来说,都是必要的。当原始动物要获取猎物时,它们都要判断来自猎物的信息的真伪,以免陷入猎物的圈套。这种来自猎物的信息就是最早的谍报。”
因为人的体质远不及豺狼虎豹等动物,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协同作战。在共同的渔猎劳动中,有些部落成员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劳动实践,能根据某种迹象判明野兽、鱼群出没及可采集植物分布的规律,于是部落的首领就派他们外出调查可采集植物的分布情况以及了解野兽的出没情况。正如一些古人类学家对此的描述:“风停了,雪止了,他们就三五成群地到外边侦察野兽群,追逐野鹿,并且勇敢地跟熊和狼作斗争。”在法国旧石器晚期的岩洞壁画中,还画有戴着兽面的猎人,以更有效地“侦察”和“伏击野兽”。远古时代的人们常常是通过窥视和跟踪来获得猎物活动踪迹的信息,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地点进行集体狩猎。这种为了战胜强大猎物而获取的关于猎物活动踪迹的信息,就是最早的谍报。
关于间谍这个名词,可以有太多的解释和发挥。大体上来说,间谍是使用各种手段隐瞒身份,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各种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获利的职业。当然,远古时代的人们还没有成形的理论知识,他们只是凭着单纯的生存目的,进行原始的谍报活动。这种原始的间谍活动不仅是他们的专利,伯劳就有利用虚假的老鹰空袭警报赶走同类,独霸食物的小聪明;体形小的雄性青蛙往往会发出比大青蛙更低沉的声音来保护领地;连甲虫这样的小东西都有欺诈行为。这是生物进化的需要,是智能的体现。不过,只有人类将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本能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
从最初的刺探狩猎和采集场所,到盗窃食物和火种,原始时代的间谍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有了氏族和部落之后,生存空间之争也就演变为领地之争,战争适时出现了。间谍的作用也随之大大增强,头脑再简单的部落首领也知道,攻打敌人时要先派人去探探路。
中国最早的间谍——伊尹
间谍作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职业由来已久,在世界上是这样,在中国亦是这样。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出现在夏商之际,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这位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间谍叫伊尹,又名伊挚,夏朝有莘国(今山东菏泽市曹县莘冢集大集乡殷庙村)人,出身奴隶,是名厨师,后辅佐商汤起兵伐桀,建立了商朝,成为我国奴隶社会唯一的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
伊尹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黑暗时代。时值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夏桀执政,夏桀与商纣王、隋炀帝并称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三个暴君。夏桀整日不理朝政,过着声色犬马的荒淫生活。视百姓如草芥,滥用民力,鱼肉百姓,使得整个国家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伊尹貌不出众,身材短小,显得邋邋遢遢,但是他与古今中外所有的间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足智多谋。伊尹看出夏朝气数已尽,于是主动申请作为有莘氏之女的陪嫁,接近商汤,并通过高超的厨艺和对时局的看法得到商汤的重视。商汤和伊尹彻夜长谈之后,顿觉相见恨晚,遂任命伊尹为商国宰相,让他总理朝政,改革时弊。在伊尹的励精图治下,商国的力量逐渐壮大,几乎达到了可以与宗主国夏国分庭抗礼的程度。经过数年的养精蓄锐,商汤觉得攻打夏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集大臣开会商讨如何攻打夏桀。
聪明的伊尹建议商汤在攻打夏国之前,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所以伊尹请缨前往夏国刺探军情。于是,商汤就命伊尹独自前往夏国从事间谍活动,刺探夏国军情。为了不让夏桀怀疑,商汤使用了苦肉计,亲自追射伊尹,以示伊尹有罪叛逃。果不其然,夏桀对于从商国逃来的这位聪明的厨师非常信任。
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凭借精湛的厨艺,伊尹在夏朝宫廷已经混得很熟了。伊尹的间谍活动,还得益于夏桀的宠妾妹喜的帮助。妹喜是作为战败国的有施国送给夏桀的礼物。据明代钟惺的《夏商演义》中说,妹喜是山东有施国的公主,其父母想把她进献给夏桀来实施复仇计划。妺喜很有胆识,商国灭夏,她功不可没。
作为有施国第一美女的妺喜,刚入宫,便得到好色的夏桀的喜爱。夏桀终日与妺喜嬉戏深宫,不理朝政。为了得到妺喜的欢心,夏桀对妺喜言听计从,于是更加昏乱失道。然而,妺喜知道此时还不是为国报仇的好机会,因为有施国的国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打败夏国的地步。
妺喜得知从商国逃来的伊尹和自己有着相同志向时,便很快与他结成了同盟。伊尹和妺喜密谋要搞垮夏桀的政权,于是进行了严格的分工:妺喜主要从事破坏和离间活动,刺探夏的机密,调查中原地形;伊尹的任务则是及时通风报信。一天,妺喜在与伊尹会面时,向伊尹透露了重大军事情报。妺喜说:“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这话乍听很玄,实则是妺喜向伊尹传达的暗语情报。其中,两日代表东方的商和西方的夏,当时夏朝为了抵御商人可能的进攻,将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夏朝的东面;两日相斗是指夏商之间的战争;“西方日胜”是指如果商从防御薄弱的西部进攻的话可以取胜,“东方日不胜”则指从东部进攻则会遇到强大的抗击而不能取胜。于是,伊尹迅速返回商汤,商汤便根据伊尹的情报制定了“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的军事战略方针。同时,伊尹积极展开对夏的离间策反活动,成效明显,如夏太史令终古及费伯昌投奔商,大臣关龙逄被杀等。
正当商国集结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准备大举进攻时,伊尹却建议商汤暂时停止向夏桀进攻,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夏桀听到商汤造反的消息后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见此,伊尹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讨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
半年后,夏桀的政权摇摇欲坠,伊尹看到时机成熟,就建议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进贡,高举反桀灭夏的起义大旗。失道寡助的夏桀这一次连一支部落军队都调动不了,只好将京城内的卫士组成临时军队仓促应战。最后两军决战于鸣条之野,夏桀兵败身亡,妺喜死于战乱,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明的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
在商汤灭夏的战略中,间谍工作地位十分突出。故《孙子兵法·用间》中对此这样评述:“昔殷之兴也,伊尹在夏……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必成大功。” 伊尹在殷商代夏的战争中,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上智为间”之先河。
商朝建立以后,商汤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受到百姓的爱戴。商汤逝世后,伊尹辅佐其后代。商汤的孙子太甲暴虐乱德,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亲自执政,接受诸侯的朝拜。帝太甲在桐宫住了3年后,悔过自责,改恶从善,于是伊尹把太甲接出来,还政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返位后,发扬商汤的德政,勤俭爱民,诸侯归附,社会安宁。
伊尹逝世后,帝沃丁(太甲的儿子)以天子之礼葬之。
间谍史处女作——《荷马史诗》
历史的车轮刚刚驶进奴隶社会的边缘,间谍及其活动就被载入史册,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特洛伊木马”则是西方间谍史的开篇。
据《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城位于爱琴海的东海岸,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富饶的城市。斯巴达为首的希腊联盟一直觊觎特洛伊城的富饶,为此希腊联盟一直在寻找掠夺特洛伊城的借口。
苦心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转机。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小儿子帕里斯访问希腊,带着希腊著名的美女海伦王后私奔回国。这事给了以斯巴达为首的希腊联盟一个绝佳机会,希腊人立即组成由阿伽门农率领的远征军去攻打特洛伊,但是战争打了9年,远征军还是没有攻下特洛伊。第十年,希腊联军的将领奥德修斯献计:制造一匹巨大的木马,把木马的腹部掏空,然后把一批精兵埋伏在木马的腹内,将木马遗弃在特洛伊城门外,随后除木马内的精兵外,其余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象。希腊联军认可了奥德修斯的计策,于是依计行事。
果然,特洛伊人上当受骗,看到希腊联军撤兵后,特洛伊人把巨大的木马当成战利品高高兴兴地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之际,藏在木马腹内的希腊士兵趁机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城市毁灭,壮丽的城市化为废墟,男人都被杀尽,妇孺则被掳为奴隶。
这批潜伏在木马腹内的希腊精兵,就是最早的间谍。由智慧的奥德修斯策划的木马计,就成为人类战争史上最经典的间谍行为之一,体现了古希腊间谍们的伟大勇气和高超智慧。木马计作为人类间谍史的处女作,其历史价值远远超越了攻陷特洛伊城本身。它在思想层面开创了智慧间谍的先河,并从根本上将动物间谍和人类间谍区别开——被动获取情报升级为主动示假,从此间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人们在凭借身体力量和武器无法战胜敌人时的智慧延伸。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一部真正的人类间谍史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后“当心希腊人造的礼物”这一成语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流传,它提醒人们警惕敌人的伪装欺骗。就连现在电脑病毒中木马病毒的名字也来源于这个故事,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开始到中世纪,间谍都成为欧洲军事战争的重要角色,并与战争胜利密不可分。无论是波斯的居鲁士大帝,还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国王,又或者是罗马帝国的恺撒,都是运用间谍搜集敌军情报的高手。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开创光辉万丈的盛世帝国,成为彪炳史册的军事领袖,与他们恰当地使用间谍是分不开的。
最早的间谍理论经典——《孙子兵法》
春秋末期,我国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他姓孙名武,与孔子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物。孙武生在齐国,后来成为吴国大将,他率领吴军重创楚国,协助吴王阖闾建立了霸业,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道:“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子除了擅长实际指挥作战之外,还是一位天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流传千古,至今仍是军界、政界和商界精英的必读教科书。《孙子兵法》流传下来的有十三篇,其中最后一篇《用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间谍工作的理论经典。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孙武认为:“欲索知敌情者,非间不可也。”也就是说想要获得敌人的军情,只有通过“间”这种特殊的方式。
孙武根据用间手段,把间谍战分成5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第一种,因间,也称乡间。“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就是指利用敌方阵营中的同乡关系、亲友关系,去从事间谍活动。第二种,内间。就是指舍得花大本钱,收买敌方的官员充当间谍,包括收买对政府心怀不满的人,迟迟得不到升迁而怨恨的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还有君王的侍妾,她们往往由于金钱或嫉妒甘愿出卖自己的丈夫。第三种,反间。即收买、利用敌人派来的间谍为己方服务,让他们成为“双重间谍”。第四种,死间。“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就是指故意散布一些虚假情报,以牺牲自己方面间谍的代价,诱使敌人上当受骗。这种间谍命运悲惨,因为敌方一旦发现情报有误,他们必死无疑。孙子认为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欺敌手法。第五种,生间。“成功的匿名间谍”,就是指在完成搜集情报的任务之后,能够巧妙脱身,能够活着回来汇报情报的间谍。这5种间谍,前3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5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间谍活动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成败,为此孙武还制定了用间的原则,“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间谍工作需要高度保密,所以间谍的人选,只能是将帅的心腹。因为为将者十分熟悉他们的性格、才能以及爱好,能够牢牢加以掌控;而同时他们也甘心服从军队的整体利益,不计个人的安危得失,矢志不渝地效忠于将帅本人,所以用间的定位必须是“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间谍是一门颇具危险性的工作,随时随地有被捕乃至掉脑袋的可能。为了鼓励人们解除后顾之忧,心甘情愿去从事这个充满危险的行当,必须在物质上为他们提供最优厚的补偿,以报答酬谢他们为国家、为军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所以必须确立“赏莫厚于间”这一原则。
在战争中,间谍活动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要做好用间工作,真正发挥用间的作用,关键在于在用间的过程中严格保密,即所谓的 “事莫密于间”,使得敌人根本无法了解我方用间的动态,掌握我方用间的规律。
在孙武看来,用间如同从事其他军事活动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因为只有聪明睿智并深谙人性奥秘的统帅,才能准确判断情报的真伪;只有慷慨仁慈、众望所归的统帅,才能赢得间谍的由衷信赖和热忱拥戴,愿意前仆后继,尽个人最大的努力去攫取敌方的情报。
孙武的用间思想,系统完整而又条理分明,高明卓绝而又有可操作性,因此后世兵家对此无不奉为圭臬。《经武要略》中说:“兵家之有采探,犹人身之有耳目也。耳目不具则为废人,采探不设则为废军。” 把间谍对军队的重要性,形象地比喻为人身体上的耳朵和眼睛。这类言辞在中国古代兵书战策中可谓比比皆是,说到底都是对孙武用间理论的衣钵相承。
“兵者,诡道也”,孙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政治和军事领域永远充斥着智谋和诡计之间的较量。
文艺复兴时期,现代间谍活动初露端倪
随着中世纪的终结,文艺复兴引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地理大发现引发了各国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这一切都导致了对情报的稳固需求。文艺复兴时期,现代间谍活动的不少特征已经初露端倪。
这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间谍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上情报机构的诞生。16、17世纪时,统治者们无一例外地采取各种手段巩固和加强其权力,国家之间微妙的关系、频繁的战争和新兴民族主义思潮加剧了对情报的需求。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官方情报机构,开始系统地搜集、分析和整理情报,来掌握国内外的政治和军事情况。英国的弗兰西斯·沃辛汉姆爵士和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都是其中高手。
女王的守护者——弗兰西斯·沃辛汉姆爵士
1530年,弗兰西斯·沃辛汉姆出生于英格兰肯特郡一个大商人家庭,家境富裕,与当时的权贵联系颇多。后来幼年丧父,母亲再嫁豪门,在继父家里,弗兰西斯·沃辛汉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结识大批权贵,期间就有未来的伊丽莎白女王。
弗兰西斯·沃辛汉姆23岁那年,天主教徒玛丽开始统治英国,身为新教徒的他境遇可想而知,于是他选择了逃离英国,在国外的几年他迅速成长,了解了大量的外国政治、外交等情况。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登基,新教徒重新在英国掌权,弗兰西斯·沃辛汉姆重返英国,并在旧友的帮助下进入众议院。当时的英国内外交困,这种情况下,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情报机构诞生了,在成功破获一起谋杀女王的阴谋之后,女王的宠臣威廉·塞西尔把自己负责的临时间谍组织变成了永久性的情报机构——国家保卫部。弗兰西斯·沃辛汉姆也加入了该组织,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威廉·塞西尔的得力助手,他有两句话广为人知:“恐惧感越小,危险越小。”“居安思危方为上策,天下太平的想法则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1573年,弗兰西斯·沃辛汉姆接替威廉·塞西尔爵士,担任女王的首席秘书和枢密院成员,全面负责情报工作。他熟练地运用间谍和反间谍手段,粉碎了多次旨在推翻伊丽莎白女王、复兴天主教的阴谋。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凭借弗兰西斯·沃辛汉姆过人的天赋和出色的情报嗅觉,才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保障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安全,进而保障了一个独立的新教的英国的安全。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堂妹玛丽是天主教徒,也是继承王位的人选之一。国内的天主教徒数次利用她意图推翻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代之以一个天主教王国。1586年的巴丙顿阴谋就是营救玛丽的行动。整个行动包括英国天主教徒起义,西班牙和教皇资助的武装入侵,以及刺杀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本人,营救被迫逃离苏格兰后被囚禁于英格兰的玛丽并扶植其为新女王。这场阴谋的核心人物是天主教组织——天主教耶稣会教士约翰·巴拉德。
对于这场阴谋,弗兰西斯·沃辛汉姆爵士早有防备,他的手下对巴拉德极为熟悉,同时他雇用了一名双重间谍,此人很快获得了阴谋策划者的信任,并查清了他们和玛丽之间的联系方法,随后阴谋者之间的通信被截获。在侦破此案的过程中,弗兰西斯·沃辛汉姆在自己的寓所建立的密码部发挥了重大作用。该密码部除了加密己方文件外,还负责破译截取敌方的秘密文件,玛丽与其同党之间的通信,虽然经过加密,但最终还是被弗兰西斯·沃辛汉姆所破译。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众多的密谋者被处死,苏格兰女王玛丽于1587年2月8日被判处死刑。
弗兰西斯·沃辛汉姆很早就意识到,由于公海和新殖民地问题,西班牙早晚会成为英国的头号敌人,所以他很早就开始有计划地刺探、搜集关于西班牙的政治、军事情报。1587年,弗兰西斯·沃辛汉姆制订了《刺探西班牙情报计划》,并付诸行动,掌握了大量的情报,包括西班牙对英国的战略意图,以及无敌舰队的组成和训练等情况,从而使英国提前做好准备,扬长避短,最终在加莱海战中一举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成为世界海洋的霸主,并为此后成为强大帝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弗兰西斯·沃辛汉姆功不可没,成为这场战争中无可争议的幕后英雄。
弗兰西斯·沃辛汉姆是英国情报工作卓越的负责人,也正是在他出色的情报工作帮助下,英国才由一个内争不断、外敌环伺的贫弱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富强的国家。
法国红衣教主黎塞留
14世纪时,法国国王查尔斯五世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的间谍网络,每个村、每个镇都有国王的代表,这种模式很快在欧洲大陆普及。17世纪初,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情报机构——黑屋。
黎塞留1585年生于巴黎贵族家庭,在宫廷倾轧的环境里长大的他,很早就出任宫廷信使,练就了侦察敌情和掩护自己完成各项任务的本领。黎塞留在秘密战争史上起的作用,比他在法国历史上乃至西欧历史上起的作用还要大得多。最初他想当一名军人,但命运的安排使他成了一个倾听他人忏悔的神甫。恰逢此时,留索斯克教区的主教神职空缺。黎塞留本有望继任,但根据教规的规定,刚满21岁的他不能马上就职。然而这个问题被黎塞留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按照规定,主教神职必须由教皇亲自授予。教皇问黎塞留:“你是否已达到教会规章所规定的任职年龄?”黎塞留按照教规,一边往地上跪一边回答说:“已经到了,教皇陛下。”事实上,他当时伪造了自己的出生证。
然而,当就职庆典结束时,这位留索斯克的新主教突然叩拜教皇,高呼:“教皇陛下,请宽恕我犯了大罪,我还未到任职年龄。”面对此种境地,教皇保罗五世也只得宽恕新任主教的过错并深深感到这个“滑头”前程远大。也许教皇已预感到,必须让这个“滑头”出任红衣主教并将不得不宽恕他更大的过错和令人不快的事。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教皇保罗五世的预感是正确的。在黎塞留当上主教之后的30年,黎塞留渐渐成长为路易十三的重臣。他被任命之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建立内阁情报机构,该情报通过截取法国贵族的通信,来对他们进行监控。通过这个情报机构获取的情报,黎塞留成功说服路易十三镇压由太后玛丽周围的贵族勾结地方割据势力发动的叛乱,协助路易十三解决了“国中之国”的烦恼,还亲自破获了王弟奥尔良公爵的叛乱。从此,黎塞留的政治地位逐渐稳固下来。
黎塞留的敌人在反黎塞留的斗争中惯用的手法是与哈布斯堡串通一气。为此,黎塞留通过招募外国间谍,鼓动葡萄牙人和加泰罗尼亚人起义反对西班牙的统治,从而使法国在避免卷入巨大战争的前提下削弱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此外,黎塞留的谍报人员善于解决错综复杂的任务,如查出宫廷内红衣主教的敌人,查出他们与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的关系,以便最后直接为其对外政策服务。在此种情况下,黎塞留促使谍报工作具有了私人属性,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个机构,黎塞留经常自掏腰包付酬金,让间谍为其卖命。
作为优秀的谍报专家,黎塞留怀疑一切的作风渗透在所有的工作中。黎塞留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秘书,秘书抄写重要文件时,他会亲自监督秘书的工作。在黎塞留的整个政治生涯中,值得他信任的手下也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
世界大战期间,间谍活动异常活跃
人类的历史是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超级博弈,置身其中的人们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实力和谋略,利用必然的规律限制偶然的危机,利用偶然的机会制造必然的胜利,不断地在破立与分合的夹缝中前行。
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一方面是政治和经济的较量,另一方面,间谍在另外一条绝密的战线上,演绎一出又一出精彩纷呈的历史“闹剧”,间谍的介入最终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了战争进程。
1901年底,俄国谍报机构“招募”了奥匈帝国反间谍机构负责人阿尔弗雷德·雷德尔,因而获得了奥匈帝国总参谋部的第三号作战计划,以及奥匈帝国在俄罗斯活动的特务名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匈帝国军队屡战屡败,伤亡高达50万人。据相关统计,雷德尔要对其中20%~30%的伤亡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国的谍报机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德国谍报机构派遣了几十位间谍前往英国刺探情报,他们通过一个理发店联系。然而,这一联络方式被英国军情五处发现,战争爆发后,这些德国间谍被一网打尽。
19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军事制度在欧美各国普遍建立,为了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军事情报机构随之建立起来,间谍战空前激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的国家除了大量投入部队和武器外,间谍也是它们的重要武器。这一时期,间谍领域也是“人才辈出”,像川岛芳子、南希·韦克、武尔夫·施密特、奥尔加·契诃夫娃、奥古斯丁·普热乌奇尔、理查德·佐尔格、达斯科·波波夫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赫赫有名的间谍。
美国国家档案馆于2008年解密一批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战略情报局的机密文件,文件中罗列出近2.4万名情报人员的大名单。根据该解密文件显示,近3.5万名战略情报局成员的个人档案中,存有各种申请表、荣誉表彰和用于记录新成员名单的手抄笔记。这些情报人员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名人,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特别助理、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电影《教父》的演员斯特灵·海登,20世纪70年代热播电视剧《八个已足够》的原著作者托马斯·布拉登等人都在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间谍规模可见一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间谍也常常容易被敌对国家发展成为双重间谍。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之所以能够战胜法西斯同盟,是因为以英国为首的许多反法西斯国家在许多方面都使用了双重间谍。他还断言,假如没有像武尔夫·施密特这样的双重间谍的帮助,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肯定会重写。武尔夫·施密特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双重间谍,他是谍报史上的天才人物。作为一名双重间谍,武尔夫·施密特一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搜集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情报,从而为正义战胜邪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另一方面,他又以虚假情报成功地欺骗了纳粹德国。更具讽刺意义的是,纳粹德国一直蒙在鼓里,直到战争结束他仍被视为忠诚于纳粹的间谍,纳粹德国还授予他一级铁十字勋章。
武尔夫·施密特出生于德国,母亲是丹麦人,父亲是德国人。武尔夫·施密特是吕贝克大学法律系的学生,由于受到了纳粹所谓“瓦格纳浪漫主义”的影响,十分热衷于“维护祖国”的狂热行动。武尔夫·施密特不仅有着俊朗的外表,而且具有负责的精神和清醒的头脑,还乐于冒险,因此他自然成为德国秘密间谍机构的招募对象。在被派往英国执行间谍活动的前夕,武尔夫·施密特接受了从语言到间谍技能的全面训练。由于武尔夫悟性高、名声好,他被确定为派往英国的理想人选。
1940年9月19日夜间,武尔夫·施密特乘坐德国军用飞机空降到英国,但是他的降落位置和预先计划不同,降落后武尔夫·施密特藏好降落伞和发报机,在野外找了个栖身之地。当时在空袭的掩护下,不少纳粹间谍分子被空投到英国乡村。当武尔夫·施密特着陆时,德国最高司令部某些指挥官乐观地认为,对英国的入侵战略行动,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可实施。
天亮后,武尔夫·施密特向村庄走去,在村子里,他买了一只新手表,吃了早餐,然后他决定去火车站。在途中被一位巡逻兵拦下,武尔夫·施密特的外国口音,加上伪造的英国身份证,使这位巡逻兵觉得有些诧异,于是他被带往剑桥警察局。
武尔夫·施密特并不知道,在他空降前夕,他已被另一名被捕的德国间谍卡罗里出卖。英国军情五处的官员早已通知他降落地点的陆军和警察当局。军情五处的军官们见到武尔夫·施密特后用德语与其对话,刚开始,武尔夫·施密特还以为是化装的德国间谍来迎接自己,当他意识到他已被俘时,极为震惊。然而令他更加惊奇的是自己受到了彬彬有礼的接待,审问是一种有礼貌的交谈,很少提什么问题,仅仅进行种种暗示,如军情五处已掌握了他的什么情况等。因为军情五处把武尔夫·施密特看做是一个理想的双面间谍对象,试图先在精神上摧毁他的防线。
经过一连几天的心理攻坚战后,武尔夫·施密特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他成了一名英国谍报机关控制下的双重间谍,并以“塔特”为代号。为了保持长久的双重间谍身份,武尔夫·施密特有和通常间谍一样的自由。当他亲眼看到饱经德国空袭的英国仍然是个自由、幸福的国家,人民依旧在欢笑、在庆祝每一次战斗胜利的时候,武尔夫·施密特明确了自己的立场,他把希望留给了英国。
武尔夫·施密特按照德国间谍机构派给他的任务,定期发送有关英国战斗机和军舰制造计划方面的情报。内容包括:夸大机场被轰炸后损失的程度,诱开德空军轰炸的假目标,提供假的军舰制造计划和新型飞机的产量。武尔夫·施密特成为英国情报部门最优秀的双重谍报人员。不过,武尔夫·施密特提供给德国人的假情报中也有一些真实的内容。经过英国情报部门允许,武尔夫·施密特可以向德国汇报关于空袭迪埃普的确切情报,希望以此使德国人相信他以后关于在北非登陆和在诺曼底登陆的假情报。
直到1945年春天,武尔夫·施密特还向德国发回了关于海上布雷区域的情报,告诉德国潜水艇不能进入“有效的封锁区”,为英国海军部做了大量的骗敌工作。武尔夫·施密特等间谍们在欧洲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整个战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武尔夫·施密特觉得自己既向德国机构领取经费,又在英国领取工资,有悖良心。经过向英国当局申请,武尔夫·施密特被获准留居英国,他在伦敦附近的一个乡村里过着一种谨言慎行的单身生活。
不难看出,武尔夫·施密特的传奇经历仅仅是间谍史中双重间谍的一个缩影,也许这些双重间谍的产生本身就出于偶然,而他们又通过频繁的谍报窃取、阴谋串供和暗中破坏为原本就扑朔迷离的战争形势增添了更多的未知数。就在这些偶然进行着“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整个战场的形势也悄悄发生了质变。这些神秘的间谍,他们就这样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导演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的历史大片。
附:本章内容主要参考:
1.(美)沃克曼著,刘彬、文智译,《间谍的历史》,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年版。
2.江河编著,《间谍——历史阴影下的神秘职业与“幕后”文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版。
3.王军校、钱源主编,《国际超级间谍档案》,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