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总论小引

这一编论述的是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及其演变,以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也就是从历史与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哲学作一总论性的说明,以便读者对中国佛教哲学有一个总体的、历史的、概念性的了解。

在中国佛教学术史上,对佛教理论是否是哲学,有没有中国佛教哲学,是存在分歧、有过争论的。本编尤其是第一章,拟对这两个问题及与之相关问题作一说明。中国佛教哲学内容广博宏富,本书又是采用问题解析体的表述形式,为此,本编第二、三章将分别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理论结构这两个问题作一总体论述。

全编首先从哲学学说不同特质的角度说中国佛教哲学,并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途径与产生根源。中国佛教哲学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产物。中国古代佛教学者通过译经、讲习、编撰佛典和判教立宗等途径使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且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特定的“哲学生态环境”进行加工取舍,使印度佛教逐渐中国化,并形成一种既不同于儒、道等中国固有哲学、也区别于印度佛教哲学的相对独立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是中国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功模式。

其次,我们通过历史的纵向考察,着重叙述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演变过程。按照历史的顺序,我们分别简要地追述汉魏西晋时代的“格义”哲学、东晋十六国时代的玄学化的哲学、南北朝时代兴起的学派哲学、隋唐盛世高度繁荣的宗派哲学,以及唐代以后与儒、道合流的心性哲学,从而凸现中国佛教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热点问题与时代特点,以利于把握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

再次,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考察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一是把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分解为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三大类别,进而分别指出不同类别所包含的思想元素。二是探讨中国佛教哲学基本思想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三是论述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内外作用,即中国佛教哲学对中国佛教其他文化形态,如对佛教的文学、艺术、民间信仰观念与习俗等的作用,以及中国佛教哲学对中国其他哲学形态、文化领域乃至社会政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