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信则人任焉:德行天下,为人之本(1)

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何做到诚信,在工作中按诚信的原则处事,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一个员工如果诚信观念受到冲击,容易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挑三拣四、不负责任、见利忘义的心态。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去工作将是十分有害的。

轻易允诺,必然会寡信

【儒家箴言】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职场中,需要同事们互相帮忙之事举不胜举,而那些喜欢空口说白话的人,往往都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于是,他们无法建立自己的交际圈!也许,在交往之初,我们会被他们貌似热心的表面所迷惑,但久而久之,我们便能看清其本质,到那时,我们会坚决地将他从自己的圈子里删掉。

李天佑大学毕业后,便进了一家公司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好学,一年后,由于该部门主管因事离职,于是,他这个唯一的“老人”,便当上了部门主管。当上主管后,他浑身充满了干劲,既然领导这么看重我,那今后一定要加倍学习,加倍努力,在自己的勤奋之下,他又顺利地坐上了经理的位置,而主管的位置,自然也就被空了出来。

有了空缺便是有了希望,于是,公司上下刮起了一股争位之风,尤其是跟李天佑要好的那几位同事,都纷纷开始行动,竞相与他套近乎。这个周末,李天佑在自己家中宴请同学,正当他牛皮吹得高兴之时,却传来了一阵敲门声,他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好友兼同事小王,寒暄几句之后,小王便说明了来意,是为了主管之位而来。

李天佑一看家中的这些同学,便立刻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他还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主管的位置一定是你的,而喜出望外的小王,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就差没当场给他跪下。看着李天佑信誓旦旦的表情,小王的这颗心踏实多了,为了不扫李天佑的兴,便找了个借口,高高兴兴地回家等消息去了。

也许,是因为主管之位即将揭晓的缘故吧,那些想借机上位的人,都在这一天来到了李天佑的家,自小王走后,大家就像约好了似的,纷纷都给李天佑送礼,直到吃完晚饭后,还有人登门拜访。对于这些昔日好友们的吹捧,李天佑非常受用,于是,他想都没想便一一答应了。

就这样几天过去了,小王他们却一点消息都没有,急得他们是一个劲地给李天佑打电话,但在电话那头,不是说不在,就是说正在开会,无奈之下的他们,只能默默地等消息了。没过多久,关于主管一职的通告下来了,小王他们急忙跑去看,他们一看差点没气死,原来主管是总公司调过来的新人,愤怒的他们从那以后,开始消极对待工作,怎么都提不起精神。

快到年底时,公司的业绩已经滑到了史无前例的低谷,对于这些,李天佑看在眼里却急在心里,但他知道自己得罪了这些人,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他原本想用开除来警告这些人,但在连开掉几个人后,不但没有丝毫的改进,还搞得公司其他职员也都人心惶惶的,工作效率降低。当然,他也不是没想过将他们全开了,但他们都是“老人”了,突然这样做会引起总公司的猜忌。

就这样,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差了,在年终总结大会上,总裁看完业绩报表后,便直接对该公司进行了人事调动,而李天佑不但回不了主管的职位,还被贬职成一名普通职员。不久后,李天佑便自动辞职,离开了这家公司。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因为在他看来,承诺的事如果兑现不了,就会失信于人,而自己的威信也会降低,并且,他认为这是一种轻诺寡信的可耻行为。所以,孔子的态度是,不要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要以不能兑现允诺为耻。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处世方式,也是孔子从古人身上总结出的经验。

为什么孔子提倡在承诺前一定要慎重呢?这自有他的道理:

其一,事前表态,能兑现就好,不能兑现则关乎诚信。

其二,事前表态,不要说过头话,因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所谓“夫轻诺必寡信”,如果我们轻易就答应了别人要求,那么,必然一定会很少信守自己的诺言。就职场而言,“轻诺”必然会导致“寡信”的后果,很显然,轻易对别人许诺,说明我们根本就没考虑自己所办之事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当困难来临时,我们便只能干瞪眼,于是,给别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因为许诺越多,问题就越多,所以,“轻诺”必然“寡信”。

不轻易许诺,但有诺必践,是人们普遍尊崇的道德准则。因此,当我们没有十分的把握之时,就不要向别人许诺,有几分把握,就实事求是地说几分。要知道,在职场中,但凡有经验的人一看我们“轻诺”,便知道我们是“寡信”之辈了。如果此时,我们说:“对不起,这件事我不能打保票,但我可以努力尝试一下。”反而会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诚实的、是靠得住的人。

在职场中打滚,谨言守信非常重要。孔子告诉我们,首先要谨言,即不要随意允诺,有时,我们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事情的变化发展,往往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有些因素是自己无法控制的,这就是轻易许诺的风险所在。其次,一定要守信,既然已经表态,就要想办法去践诺,无论我们要付出什么代价,都必须将自己许诺过的事做好,这就是职场的生存法则!

有时,生在职场的我们,也许会身不由己,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我们不得不向别人许诺,这时,我们完全可以给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先认真想一想可能会遇上的麻烦,如果我们自知无法解决这些麻烦。那么,可以多用一些“可能”、“也许”、“大概”等模糊性的字眼儿,若办成了,别人一定会更加感谢自己;若办不成,那也是有言在先,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守信的问题了。

花言巧语,只能害自己

【儒家箴言】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论语·学而》

职场中,溜须拍马之徒不在少数,也许,因为自己的花言巧语,他们能博取上司的好感,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然而,当马屁拍到了马蹄上之时,他们便不能大行其道了,不但曾经拥有的一切即将消失,而且,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灾难在等着他们。因此,我们在工作时,不应该有侥幸心理,而应当认认真真做事,如果我们耕耘了,就必然会有所收获!

如果我们不相信花言巧语的危害,不妨看看夏王朝的这个故事。

古代夏王朝第十四代王孔甲,喜神好鬼、荒淫奢侈,并且,还怠于政事。

有一天,孔甲与臣子在大河边游玩,河里有两个庞大的“鳄鱼”爬上了岸,孔甲被吓了一跳。这时,一个臣子献媚说:“国王莫怕,这是天上派下来的两条神龙,一雌一雄来辅佐您管理江山的。”

见孔甲半信半疑,臣子赶忙解释道:“国王,龙能飞、能游,可是在您面前,它觉得您是最尊贵的,所以不敢腾飞,只能在水里游。”

孔甲听到这番话后,十分高兴,认为自己就是最尊贵的人。于是,他命人将“龙”带回宫中,辅佐自己,并作为镇国之宝。回宫不久后,孔甲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便传下命令寻找驯养龙的能者,并且,还悬赏了重金。可是,驯龙谈何容易,谁也没见过龙,更何况还必须养好,否则,随时可能丢掉性命。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却仍然无人前来应征。正当孔甲坐立不安之时,一位大臣向他禀报:“国王,刘累曾跟豢龙氏学过养龙术,他一定会养龙。”

此时,孔甲喜出望外,立即召见了刘累。刘累是尧的后裔,传说,他向豢龙氏学过饲养龙的技艺。刘累来到宫中一看,便知道了那两条丑怪是大鳄鱼!但是,孔甲却深信这是两条神龙,于是,刘累不但没有明言,还答应为国王养“龙”。孔甲听后十分高兴,便赐刘累姓为御龙氏,并赏赐了重金。

为了驯养“龙”,刘累对孔甲说:“国王,龙乃神,不能怠慢,应该修个豪华的大水池,里边注满清水,而且,每天都要朝拜神龙,那样神龙才能辅佐您的江山万代。”孔甲本来就迷信,这下更是深信不疑,于是,立即命人修建一座豪华的大水池,水池之大、之豪华,为历史所罕见。

当人们将两条大鳄鱼,放人清水中时,久旱逢甘露的鳄鱼们,很快便恢复了活力。此时,孔甲立即命人摆上桌子,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刘累也因此一步登天,红极一时,然而,刘累始终是靠巧言令色过日子,因此,他的心里很虚,整日都提心吊胆,总担心这件事有一天会“东窗事发”,最后,不但会落得人财两空,说不定,连自己这条小命也不保了。

然而,这一天还是到来了。

这一天,孔甲突然心血来潮,对刘累说:“黄帝能乘龙舟神游天下,我养龙也是为了能坐上龙车,你既能养龙,也一定能驯龙,那你让我早日乘坐龙车,像黄帝一样巡游天下吧!”刘累一听这话,当时就傻了眼,并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根本不可能让两条鳄鱼驾车,但他又不敢违背了孔甲的旨意,只好先回住处,再想办法。

但更倒霉的是,当刘累回到水池边时,那条雌“龙”怒目圆睁,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上,刘累知道,这条鳄鱼死了!此时,他一下瘫在地上,心想:这下可全完了,不但自己性命难保,就连家人的性命也保不住了。忽然,坐在地上的刘累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次日一早,刘累便去拜见孔甲,说要想让神龙驾车,乘龙车的人身体必须强壮,否则会折寿。东海出产的大鱼肉鲜昧美,国王必须每天吃上一盘,才能补好身体,连吃数日,就可以乘坐龙车了。另外,神龙练习驾车时,不能有人参观,否则神龙会发怒,不但国王无法乘龙车,反而会不利于江山社稷。

孔甲听后大喜,又赏给了刘累一笔财宝。

第二天,刘累就把雌鳄鱼带进厨房,从鳄鱼身上割下鳄鱼肉,把它做熟,亲自送给孔甲。第三天,刘累又送上了一盘,此时,在刘累周围的人,都被他打发走了。第四天,孔甲迟迟不见刘累的身影,心里十分着急,便想亲自去看看刘累,但又怕惊扰了神龙练驾,只好耐心的等待。又过了好几天,孔甲一直没有见到刘累的身影,便派人去问,这才知道刘累已经跑了。

原来,刘累知道一切终将真相大白,只好逃亡他乡。

勃然大怒的孔甲,岂能善罢甘休,不但下令捉拿刘累,还杀了他的家人!

在孔子的治国之道中,一直都将百姓的信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他看来,一个强大的国家,可以没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没有足够的军队,但不可以没有老百姓的信任,由此不难看出,儒家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其实,从孔子的处世哲理中,我们不难得知,职场的晋升之道亦如此!

也许,在职场之中,花言巧语之人,可以蒙蔽领导一时,但绝不能蒙蔽他一世,刘累的结局,就已经证明了一切。俗语云:“傻人自有傻福”,这说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都是那些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人。因此,我们应力戒空谈,说话尽量谨慎小心,说到做到或先做后说,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否则,如果只说不做,凡事都停留在口头上,势必会被职场所淘汰。

职场,是一个靠人脉生存的地方,善于伪装的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花言巧语,获得一时的利益,但却绝不会长久。现代社会,没有人是傻子,当这点小伎俩被别人看透以后,不但不可能再上第二次当,而且,还会让这种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生活在职场中的我们,绝对不能光说不练,而对那些擅长“说”功的人,也要多加提防,以避免上当受骗。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儒家箴言】

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执行力是职场的重中之重,即使面对天花乱坠的计划书,如果无法执行,相信,没有一个领导会接受它;面对夸夸其谈的梦想,如果无法实现,相信,没有一个人还会坚持它。这就是职场的晋升法则:执行才是硬道理!只有行动才能实现理想,而远古时代的大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一个治水者,成为了一名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中国是由尧、舜相继掌权的时代。当时,有一条大河每隔一年半载,便会闹一次水灾,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大家公推禹的父亲鲧去处理,鲧也信心百倍地表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但尧不赞成,并且说道:“他说的很好,但真做起来却不然。”但是,首领们却坚持让鲧去试一试。

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当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时,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因此,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让鲧去治水。鲧来到治水的地方后,沿用了“水来土挡”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像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就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鲧治水九年,都没有把洪水制服,并且,还劳民伤财。

随后,舜接替尧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并亲自巡视治水情况,当他见鲧不但对洪水束手无策,还耽误了大事时,便将鲧办罪,处死在羽山了。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领命之后,便带领契、弃等人,以及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做参考。

考察完毕,大禹还对各种水情做了认真研究,最后,他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风餐露宿,粗茶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从不懈怠。

终于,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于主流。同时,他们还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一些,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一点。如此一来,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将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自然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工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舜死后,他继任了联盟首领。

毋庸置疑,大禹就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行动大师,孔子也曾高度赞扬过他,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很显然,孔子也非常重视行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没有行动,一切言词都是空洞的。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行动的意义胜于一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便会收获性格,种下性格便会收获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