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恭则不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 上班做儒家 下班做道家
- 王永军
- 5663字
- 2013-08-03 03:46:21
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以恭敬之心面对他人。只有抱着恭敬的心态才不会招致别人的侮辱。我们的表情永远是别人表情的一面镜子。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抱着谦恭、学习的心态,多向人请教,多听多看多学习,做到爱岗敬业。
小卖弄,大灾难
【儒家箴言】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论语·卫灵公》
“树大招风”,这是职场中人才遭受别人嫉妒的根源。如果一位深具才华的优秀员工,处在这种环境中,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适时地隐藏自己,等待时机,不轻举妄动。但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一意孤行地随意展露自己的才华,于是,遭到了别人的嫉妒,甚至要被别人千方百计地赶走,试想,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又怎能与大家相抵抗呢?
三国时期的杨修,是一个典型喜欢到处卖弄小聪明的人,最终,他的自以为是,给他引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才华横溢的杨修,是曹操的行军主簿,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他,经常在曹操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原本他想以此博得曹操的欢心,哪承想却引来了曹操的嫉妒之心,才高过主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这一天,曹操到后花园去观光,突然感觉这个园子太大了,于是,随手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偏偏这杨修又要耍小聪明,说门内添一个“活”是个“阔”字,丞相是想说这所园子过于宏伟。于是,让人改造一番,虽然经过改造后的园子,正合曹操的心意,却让曹操对杨修多了几分提防,认为他不是等闲之辈。
此事不久后,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精美的食品,曹操顺便在上面写了“一盒酥”三个字,写完后便因事离开了房中。此时,正好杨修与几位大臣来曹操房中议事,杨修喜欢耍小聪明的毛病又上来了,便自作聪明拿着勺子一人一勺给分吃了。曹操问他是何原因,杨修说,丞相不是写了“一盒酥”吗?这三个字一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于是,我们就按丞相的意思分吃了。
曹操闻言大笑,但却笑得别有深意,然而,自命不凡的杨修却没有察觉。
由于曹操身处乱世,不得不用重典治世,因为外面的积怨甚多,想找他报仇的人也不少。因此,他非常害怕在自己睡着的时候,有人来行刺。于是,他便对自己身边的人说,在他睡着的时候,最好不要靠近他的床,因为他有梦中杀人的习惯。但曹操的这个疑心病,却被杨修点破了。
这天夜里,曹操睡着了,被子掉在了床下,一个门前的侍卫见状,便前去为他捡起被子盖上,这时,曹操突然一跃而起,杀了那名侍卫,然后又睡了。醒来后,曹操故作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身边的随从回答说,那名侍卫是被丞相梦中所杀。
听到这话以后,曹操故作叹息地轻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喜欢梦中杀人,却没有想到,这次竟把自己的贴身侍卫给杀了。”随后,便立即吩咐道,今后在他睡着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要靠近他。于是,很多人都认为是曹操在睡梦中,误杀了身边的侍卫,只有杨修知道曹操多疑的心思,并一语道破天机。侍卫下葬时,杨修指着他说:“不是曹丞相在睡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
其实,想必曹操的身边,也有不少人知道,这是因为曹操疑心太重,而滥杀了无辜,但他们却不愿意去捅破那层纸。而杨修呢,举世皆醉我独醒,毫不留情地撕下了曹操的伪装,将其奸诈、残暴的一面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怎么不令曹操恼羞成怒呢?
不知怎的,杨修的那句话,竟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听后勃然大怒,积累了许久的怨恨,此时,全都涌上心头。所以,为了避免杨修将自己的弱点肆意宣扬,必须处死杨修!
后来,曹操便借扰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给杀了。
其实,就个人才能而言,杨修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否则,曹操不会让他担任行军主簿这一职位。但是,在事关个人尊严这个问题上,曹操却丝毫不会含糊。可以这样说,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杨修与曹操太过疏远而造成的,恰恰是因为过于亲近所导致的结果,杨修不懂得“自古伴君如伴虎”的训条,凡事不知道谨言慎行,瞻前顾后,经常耍些小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谦虚谨慎,一直都是儒家所倡导的理念,老子也曾不厌其烦地提醒着大家,自以为是者,必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人生在世,有高潮就必有低谷,有生就必有死,有强也必有弱,因此,辉煌过后必然会渐渐消沉,如果我们在高潮处,耗尽了自身的能量,那么,当我们到了低谷时,便无力回天了。
一个弱小的事物,总是会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然后,一步步地走向强大。正因为如此,高明的圣人处世,总是知强守弱,韬光养晦,从不逞能,谨处柔弱之地,以柔弱战胜刚强。在这个世界上,吃力不讨好的人,往往都不是那些循规蹈矩者,而是那些四处逞能、自以为是的人。喜欢打人的人,总免不了常常挨别人的打,而喜欢锋芒毕露的人,自然会常常败于自己外露的锋芒。
在职场生活中,有些人聪明得能看透别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事情,然而,他们在某些方面又愚蠢至极,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经常随意展现自己的才华,滥用自己的那点小聪明,也许,这能够博得别人的一些赞赏,却终究还是抵不过被人嫉妒的高几率。
要学会明哲保身
【儒家箴言】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礼记·中庸》
在事业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遭遇瓶颈,每每这时,我们都会在继续还是离开之间苦苦地挣扎徘徊,如果选择继续,我们便可以保持现在舒适的生活,若选择了离开,我们就能够卸下心中的疲惫,开始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面对进退两难的抉择,往往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因为已经习惯了安逸的自己,宁愿用幸福来换取现在拥有的一切。
《史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它告诉我们在功成名就面对两难抉择时,应学会明哲保身。
战国时代,有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他本是魏国人,因家境贫寒,曾出使过齐国,由于被魏中大夫须贾诬陷,不得已只能离开故土,后来历经了磨难,终于辗转到了秦国。到了秦国后,他向秦昭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秦国在乱战中得以稳定,因此,他深得秦昭王的赏识,被提升为高高在上的相国。
后来,在与赵国作战之时,范雎推荐郑安平为主将,领兵攻打赵国,然而,这场战争却以失败告终,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从此以后,他便意志消沉。其实,如果依照秦国的法律,只要被推荐的人出现了过失,那么,推荐者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但秦昭王因爱才心切,所以并没有向范雎问罪,谁承想,这反而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眼看着自己的爱卿越来越萎靡不振,秦昭王的内心很不是滋味。为了能激励范雎振作起来,再次为国效力,这一天,秦昭王特意接见了范雎,并故意对他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秦昭王原本的意思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良将了,你还不快快振作起来。可范雎的心中却另有所思,他误会了秦昭王的意思,还感到非常恐惧。
就在秦昭王接见范雎不久后,秦国有名的辩士蔡泽前来拜访他,并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传位给夏,夏天结束了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传位与秋,秋天完成了成熟的任务后就传位与冬,冬把万物收藏起来后又传位与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蔡泽的一席话,如当头棒喝,让范雎恍然大悟,他听了这番话后,便立即向秦昭王请求引退还乡,并且,还推荐了蔡泽继任自己的相国之位。秦昭王原本非常不舍,但见他去意已定,也就没有再勉强。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每当蔡泽立功之时,秦昭王都会怀念范雎一番,怀念他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而蔡泽也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当蔡泽听到有人责难自己时,也舍弃了宰相的宝座,保全了自己的晚节。
这个故事旨在提醒我们,一旦自己功成名就、富贵显赫之时,人与事往往都会陷于停滞,人心也会因疏忽而倦怠,事业自然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了。所以,此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辞去高位,退而赋闲。这样不但利于修身养性,也利于保全自己。否则,说不定自己会因芝麻大的小事而被问罪,如此一来,非但晚节不保,甚至还会有被杀身破家的危险。
孔子一贯信奉中庸之道,由引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庸的智慧,而明哲保身之法,可以说是中庸智慧的又一个亮点,它不但适用于我们的各行各业,也适用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各个细节。《诗经》中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说的也就是这个种智慧!
生活中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在倒水时,如果我们持续地向杯子里倒水,那么,这个杯子很快就会溢出水来,因此,我们会在杯子即将盛满水时,便立即停止自己倒水的动作。其实,很多儒家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当我们遭遇瓶颈之时,不妨尝试选择离开,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得到期望的快乐。
在历史上很多有着高尚气节的君子们,都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他们往往会选择在适当时机,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为后来者提供大展宏图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让自己从痛苦的挣扎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获得了难得的佳誉和安宁。这就是儒家的智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精髓,职场就是一个战场,唯有智者才能够突破那些重重包围!
职场,让我们充满了无奈,我们总是在一道又一道的选择题中,艰难地摸索着前进的道路,然而,即使我们再小心翼翼,也避免不了职场中的瓶颈。其实,并不是职场中的瓶颈太多,而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明哲保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只是很多人都明白它的道理,却始终下不了决心去做。
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
【儒家箴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职场中,经验就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为什么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迟迟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缺乏经验!我们都知道没有经验很可怕,殊不知,在职场中行走,缺乏经验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既没有经验,又不懂得虚心接受前人的经验,这样的人,他的职场之路,就像一个倒三角,只能越走越窄,越走越挤,走到最后,就只剩下一条末路了。
对于经验之谈,古代一个名叫蹶叔的人,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蹶叔的人,此人性格倔犟,还经常自以为是,每当自己的人生遇到重大事件时,他总喜欢固执己见,即使别人有正确的处理方法,他也不愿听从劝告,毅然保持我行我素的风格。
这一天,蹶叔打算在龟山的北面种粮食,由于从来没有耕种过,缺乏经验,于是,他选择在高而平的地方种水稻,却在又低又潮湿的地方种高粱。智者见他这样做完全不符合耕种的规律,不会有什么好收成,便好言劝说道:“高粱适合种在旱的地方,水稻宜于种在低湿的地方,这都是古来的经验,可是你现在正好相反,违反了水稻和高粱生长的习性,那怎么能获得丰收呢?”
蹶叔听后说道:“什么经验不经验,我不信前人说的就都是对的,一定得自己试过才信。”结果他辛辛苦苦地种了十年地,每年都欠收,粮仓里一点储备也没有。终于,他实在支持不下去了,这才去看智者的地,发现智者正是像他劝说自己的那样种地,所以获得了丰收,不由得懊悔万分,就向智者道歉道:“您说得对啊,我知道改悔了,不再不尊重前人的经验了。”
后来,蹶叔到汶上这个地方去做买卖。由于缺乏经验,他做生意完全不加考虑,看到别人抢购什么货物,他也一定进什么货,不仅如此,他还处处都喜欢与别人竞争,因此,耗费了不少时间。就这样,他的货一到手,就已经错过了销售的黄金时机,积压得非常厉害,只能把价钱压到极低出售。
为此,蹶叔郁闷不已,这时,智者出于好意,告诉了他一些经验:“做买卖也有一定的规律。古代大商人白圭之所以能够致富,就是善于进别人暂时不争不抢的货物,这样,一旦等到机会来了,就可以获得好几倍的利润。”
然而,蹶叔却仍然坚持自己去实践,不听智者的劝告。
就这样过了十年,蹶叔因常常亏本,终于入不敷出,已经到了非常困窘的境地。就在这时,蹶叔才又回想起那位智者的话,于是,他又去找到智者道歉:“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不改悔了。”
蹶叔觉得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想驾船出海,好好拼一拼,这次他想起了经验的重要性,于是,他先向智者询问了些出海的经验。智者告诫他说:“等你到了海水归聚之处,一定要返航回来,不然船一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蹶叔听见后,表示自己已经记住了,于是,他驾着船随着波涛向东驶去,航行了些日子,船到了海水归聚的深渊边上。
这时候,蹶叔又犯了老顽固的毛病,不相信自古以来的航海经验,一定要自己试一试,于是,他继续前进,结果船卷入了深深的大壑中。最后,蹶叔就在这黑暗的地方,忍受着颠簸和孤独,非常艰难地过了九年,直到一次赶上大鲲化为大鹏时激起的巨浪,才总算被冲出了大壑。
蹶叔回到家里,头发全白了,形体枯瘦,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能认得出他来。蹶叔再次找到智者,深深地拜了两拜,还对天发誓说:“我如再不改悔,请太阳作证惩罚我。”智者笑着说:“改悔是改悔了,但还有什么用呢?”因为此时,蹶叔已经年迈,这一生不可能再有机会去尝试什么了。
蹶叔不肯学习前人的经验,凡事总要亲自一试,直到碰得头破血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知道改悔,白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人生只有一次,这个世界从没有后悔药。也许,现在的我们,会觉得自己有的是时间,但当我们偶然回眸一望时,却会突然发现,缺乏经验的这段时光,留给自己的竟是一片空白。于是,我们只能在悔恨里叹息,在遗憾中咒骂!
儒家一直都主张为人应该谦虚谨慎,孔子曰:“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率直而不放肆,发光而不耀眼。古人通常以鄙人、小生、奴家、贱民自称,就连高高在上的君王,也都称自己为孤、寡人、不谷。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人们都谦虚的以自贱自居,这都遵循了孔子贵者要以贱者为根本,高者要以下者为基石的原则。
其实,虚心求学在职场中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公司里的最高层们,往往都更加谦逊有礼,因为他们知道,做一个谦虚的人,实际上就是做一个被别人认同和喜爱的人,这样,他们才能最快获得前人的经验,进而为自己的晋升之路加速。因此,职场中的我们,做每一件事,都应该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能一意孤行,遇事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尤其注意学习前人的经验,才能快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