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性状鉴定技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更新时间:2024-09-09 16:02:05 最新章节:附录二 常用中药功效分类表
书籍简介
本教材是在《中药识别技术》第一版的基础上,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而成。本教材由高职院校教师、中药企业质检人员合作编写,内容贴近实际,实用性强,既可作为高职高专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中药生产及经管企业验货工作手册及员工培训教材。所载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品种都配有实物彩色照片,结合新时代对教材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同时降低教材的费用,减少用纸量,采用信息化教材的形式,对重要内容设置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查看信息化资源,信息化资源包含动画、视频、微课等内容,方便读者理解学习。学习者扫描二维码即可学习,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要点。学生、在职职工一书在手,等于拥有一个标准样品库和随身实训室,可解决实训场所不足和样品短缺的问题。鉴定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也可通过本书提高业务水平。
上架时间:2024-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套丛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院本规划教材,包括中医临床前所需掌握的主要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包括诊断和辨证分册、中药饮片辨识分册、伤寒分册、金匮分册、温病分册、养生康复分册6种。本套丛书特色:编写定位:中诊、中药、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课程包括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大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生走向临床的桥梁课,本套教材则与上述系列课程相配套,明确定位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教材”。编写特色:医学19.4万字
- 会员本套教材延续上版教材PBL和CBL的教学模式,凸显其专业特征、培训特色,把握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区别,强调“创新性”“针对性”,注重教材的“全面性”以及“整体优化”,凸现学科特色,体现专业个性,强化“包容性”和“普适性”。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应该按照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诊疗规范、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或者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来进行组织与编写,不能是院校或专家个人的经验与观点。按照住院医医学6.5万字
- 会员手册构思充分考虑到妇产科工作性质,文字简单精炼,紧扣循证医学。常见病详细描述,罕见病简单概括,内容反映国内外最新指南。重点放在疾病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日常工作及考试。为增进可读性,手册配有近百幅彩图,极为生动。此书虽小,但内容庞大,涉及妇产科所有疾病及妇产科培训的各个环节。手册完全从住院医师的角度来写,很多内容在其他教科书或参考书里找不到。医学33.9万字
- 会员本套教材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科医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是由政府引领、协会支持、全科领域专家把关的一套教材。本套教材共10分册,由国内全科领域一线专家编写,以培养独立、全面的全科医生为目标。教材紧密围绕全科医生培训标准,在内容和模式上与其他层次的教材有所区分,突出实践性、针对性、适用性;注重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注重整套教材的整体优化与互补,既满医学41.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