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在线阅读
会员

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黄新建等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经济区域经济24.2万字

更新时间:2022-05-30 18:45:11 最新章节:封底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和崛起的脊梁,支柱产业则是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壮大工业规模、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中坚和骨干,支柱产业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产物。选择正确的支柱产业,并予以倾心培育和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在探讨支柱产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江西省支柱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指出江西省亟待培育支柱产业,并提出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上架时间:2015-07-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黄新建等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在本书里,我们带着鲜明的问题导向研究西咸新区的营造逻辑。从河流治理、海绵城市、都市农业、优美小镇的具体发展举措,到“大开大合”的模式,本书的观察视角和研究维度在全景和特写之间来回切换,希望能给相关决策者提供切实有益的启示。
    许伟明经济15.1万字
  • 会员
    贵州省为配合脱贫攻坚,在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方法和经验。本书围绕这些探索和经验展开,从多个维度梳理和分析这些政策与实践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是否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书中将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分为五层含义,并分别阐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社会帮扶等不同领域政策及其实践的可持
    孙兆霞 王春光等经济20.9万字
  • 会员
    本书根据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从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视角出发,在阐述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估算县域碳收支平衡情况,构建了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提炼出县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并对典型县进行实证分析。
    郭荣朝经济12.5万字
  • 会员
    本书是西藏大学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对策、建议等的著述,内容涵盖了“十三五”时期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如边境旅游、教育、口岸建设、合作区建设、金融合作、文化建设等方面。本书分“研究报告篇”和“研究专题篇”,既有理论性的思考,也有对策性的研究,对于推进西藏积极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实现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参考
    图登克珠 徐宁编著经济15.2万字
  • 会员
    本书针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梳理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总结生态福建十九年来的创新做法与实践经验、探讨福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选择,为建设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有机统一的美丽新福建贡献力量。
    罗金华等编著经济19万字
  • 会员
    “晋江模式”“晋江经验”“晋江”已经名闻全国,走向世界。本书从经济、社会、文化、乡村、党建等多维度,探讨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在过去短短40余年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县发展成全国县域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之一和长期位居福建省县市第一的现代化历程及其原因,寻找晋江的现代化历程对其他县市的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爱拼敢赢”和“善拼会赢”的民间创业精神、“亲清”政商关系、包容的社会政策、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
    王春光 杨典 张文博 吕鹏等经济14.1万字
  • 会员
    第二届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专家学者,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主题,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把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本书根据论文内容分为“区域经济”“城乡发展”“历史文化”三个版块,展示
    林春逸主编经济14.7万字
  • 会员
    本书由察雅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撰,展现了深度贫困察雅县在决战脱贫攻坚时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变化,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一段段寻常的温情,表现出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区、市各项脱贫决策部署在基层的开花结果,正是党的群众路线最好的实践。
    察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编经济18.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云南省域为研究范围,多视角研究就业创业问题。书中首先分析了云南就业的总体形势、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和人才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再次探讨了减少摩擦性失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方法路径,并特别关注了去产能失业职工和边境劳务外国人两个特殊群体;最后提出云南促进就业创业的思路与对策,展望云南就业创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潘启云经济2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