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张仲景金匮要略
更新时间:2019-12-27 17:34:14 最新章节:内容提要
书籍简介
《张仲景金匮要略》系清代医家沈明宗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进行注解的著作,是学习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读物。书中首列《金匮要略》原文,后附作者对原文的注解,阴毒阳毒病证并附有其门人施圃的见解。本书以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本为底本校注而成,全书共24卷,基本对应《金匮要略》原书顺序,正文前附有目录。卷一将《金匮要略》首篇分为时令、问阴阳病十八、望色、闻声、问治未病、五脏病喜恶、五脏攻法、方一首、误治救逆、切脉、厥、喘息等内容进行注解;卷二至卷十七将《金匮要略》原书2-17篇所论内科病证在每卷分列注解,共48种;卷十八论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卷十九论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卷二十论妇人杂病;卷二十一论妊娠;卷二十二论产后;卷二十三为杂疗;卷二十四论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禁忌。全书正文前附“校注说明”,介绍本书版本和校勘方法;书末附有“校注后记”。本书是首次出版发行的《张仲景金匮要略》校注本,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读者对象是具有一定中医专业基础并希望对中医经典及文献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人员。
译者:宋建平 张晓利校注
上架时间:2015-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中国的医学典籍浩如烟海,论著以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作为研究进路,循迹中国医学思想史的脉络为后设图景,以《黄帝内经》的生命源流理念为研究主轴,立足内蕴的智慧思辨,通过探赜生命之气、生命之体、生命之脉、生命之理、生命之养等面向,期使彰显其内蕴的学术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与此同时,亦对《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经典理论进行诠释反哺,期冀能够呈现中医经典文献精粹在历史脉络中的源流传承与时代脉搏中的文化开医学24.1万字
- 会员该医学小丛书的责任人为明代正德、嘉靖间老医何柬,书成于嘉靖己酉(1549),含子书7种,其中有3种(《难经本义补遗》《滑氏诊家枢要》《滑氏伯仁卮言》)为元代名医滑寿(伯仁)原撰,何柬选录或补遗。一种为李玉成原撰,何柬校正补遗。此外3种子书为何柬自撰,其中《医书大略统体》为历代医书评述,计评书45部,内不乏后世稀见之书,何氏评述多直言不讳,颇多新见。又《杂录》有何柬接受医学考试之文,为考察明嘉靖间医医学13.5万字
- 会员外感时行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寒、温表象是对立统一的,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都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寒热、气血理论为依据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伤寒学派以伤寒为一级病名,以统温病,并不完全否定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温病学家是以温病为一级病名,将《伤寒论》所述之伤寒限定为与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并立的狭义伤寒。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寒、温辨证论治体医学42.4万字
- 会员本书以软组织外科学的视角分析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运动特点,通过对运动系统损害阶段的分析,寻找需要治疗的层面。不同损害程度的不同治疗方法使治疗更具个性化。通过对经典中医语句的分析,使人了解中医研究的立论所在,将力学理念加入到中医针刺治疗的研究中来,使针刺治疗不再只是经验的积累,成为可复制性极强的现代知识;通过分析不同针具的作用特点,使临床治疗效果的确定性大大提高;对经典经验穴位的作用分析,使单纯的朴素辩医学14.1万字
- 会员下卷为现代部分,共分为10章,1—5章以时间为经,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教育初创阶段、“文革”时期中医教育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医教育的恢复发展、新世纪后中医教育的跨越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等方面,以区间内发生的与中医教育相关的重大政策、突出事件为纬,全面梳理现代中医教育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展示其历史全貌,挖掘其内在规律。6—9章以专题的方式,系统、深入地展现中医教育具有特殊医学35.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