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作者简介
绪论
第一章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
一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二 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三 哲学的功夫转向
四 功夫论的哲学转向
上篇 格物致知
第二章 格物致知与功夫认知
一 西方哲学中的“知”
二 功夫认知
三 超出真理的知识
四 知与德性的培养
五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第三章 功夫认知的特征及其培养
一 知与行
二 知与体
三 知与思
四 楷模的学习与权威
第四章 功夫认知与科学技术
一 阳明格竹与李约瑟难题
二 作为科学的中国传统医学
三 技术与因果观
四 功夫科学如何可能
第五章 儒家心性之学与功夫本体论
一 作为儒家心法的《中庸》功夫
二 孟子人性论的再认识
三 朱王心性论之异同
四 良知是假设还是呈现?——功夫的吊诡
第六章 儒家需要形上学吗?
一 对解构形上学的回应
二 情本体?事本体?仁本体?
三 作为境界的和作为功法的形上学
四 关系形上学?故意的偏颇
第七章 如在主义:儒家功夫模式的精神性
一 从原始宗教到如在主义的转折
二 如在主义是非辨
三 “有保证的”宗教信念及其儒家的对应
四 如在主义与后世俗时代的两难困境
中篇 诚意正心修身
第八章 诚意正心修身与学以成人
一 功夫与诚意正心
二 诚意正心与健康
三 儒家欲望观
四 教育、经济与“单向度”的人
第九章 艺术人生:儒学的最高目标
一 开放式的“成人”
二 通行观点及其否定
三 对通行观点的分析
四 艺术人生之为道——以书法为例
第十章 功夫伦理
一 功夫伦理与道德律令
二 功夫与道德
三 功夫伦理与其他伦理学理论
第十一章 “求而得之,舍而失之”:儒家尊严观
一 “天赋普遍尊严”概念的得失
二 儒家关于人的尊严的基本立场
三 儒家尊严观与天赋普世尊严观念的比较
第十二章 修炼而成的自发性:儒家自由观
一 作为消极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 作为积极自由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 作为自由之条件的功夫能力
四 作为自由之条件的他者
下篇 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十三章 家道与“齐家”功夫
一 三种意义上的家与家道
二 齐家与修身
三 权威与家规
四 齐家与“极高明”
五 齐家与当代家庭问题
六 齐家与治国平天下
第十四章 儒家功夫与民主和法治
一 “新民”——民主之基础工程
二 体制——外体化的功夫
三 礼治的特权与法治的平等
第十五章 “家天下”文明与“平庸之善”
一 人类的成熟与天下文明
二 文明对话的模式
三 和而不同与开放的肯定性
四 “囚徒困境”与“红灯笼困境”
五 走向“平庸之善”的可能
后记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本书作者有关论著
更新时间:2024-06-12 15: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