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一个平凡家庭
警方来电
出乎意料的自白
丈夫遭到逮捕
被采访车包围
加害人家属不能哭也不能笑
为了孩子,隐瞒事实
被惹恼的邻居们
独自面对无解的质问
一人犯罪,全家同罪?
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人
“杀人犯的家”
“连儿子一起抹杀吧”
不得不转校
半夜前往校园“道别”
恐惧挥之不去
和所有亲友保持距离
永远无法得知真相
借钱度日
为了孩子而活
第二章 重访轰动的旧案
充满戏剧性的重逢
熟人的儿子是杀人犯
在匿名信、匿名电话中苟活
贴着“犯人亲属”标签的生活
父亲崩溃自杀
丝毫不敢面对事实,就这样吧
涂鸦骚扰,有多少是从众?
原因不明的火灾
失业,匿名邮件是最后那根稻草
整整一年,泪流不止
“报应论”
仅仅因为与犯人同校……
双重标签,双重痛苦
十余年来都被蒙在鼓里
被冤枉成罪犯
丈夫是她痛苦的源头
只有母亲会一直陪在犯人身边
冤狱令人生瞬间破碎
17年半才洗刷了冤屈
弟弟的绝望
交通意外令加害人家属走上绝路
因顶罪而导致的悲剧
加害人任职的机构受到强烈谴责
过度指责酿成的悲剧
首次针对加害人家属的全国调查
既是被害人家属,也是加害人家属
第三章 互联网狙击
网络制裁
隐私被传上网络
与网络共生的网暴
犯人父母的照片被疯传
犯人父亲的穿着被批评
网络风向,瞬息万变
网络暗语下的攻击
行政机关对网络侵害的关注
因随意发言背负刑事责任
第四章 青少年犯罪,预防比惩罚更有必要
逃避责任的家长
形迹可疑的孩子
批评与同情的界限
忽略了孩子求救的信号
重视孩子的情感发育
畸形的亲子关系
大恶始于小恶
青少年群体犯罪
“人世间”的可怕
部落内部的审判
被害人遭遇二次伤害
“体感治安恶化”
记者复杂的情绪
危险的媒体争夺战
第五章 各国对加害人家属的关注
英国:1988年成立非政府援助组织
英国:重点援助加害人子女
澳洲:关注儿童之间的交流
美国:社会大众鼓励、开导加害人母亲
美国:政府推动狱中课程
日本:2008年成立民间组织
日本:一句话就能改变人的想法
抱着矛盾的心态,从事援助工作
各种意见互相激荡,才是健全的社会
是什么使罪行发酵?
援助加害人家属任重道远
后记
更新时间:2022-02-14 1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