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从资产负债表来认识中央银行
1.1 资产方项目
1.2 负债方项目
1.3 资本金项目
1.4 中央银行的收益与风险特征
1.5 货币局制度的资产负债特征
第2章 中央银行的职能之一:发行的银行
2.1 历史上的货币发行
2.2 货币(现钞)发行准备制度
2.3 财政部发行纸质货币有何特殊性
2.4 中央银行现钞发行与通货膨胀
2.5 人民币(现钞)是如何发行出来的
第3章 中央银行的职能之二:政府的银行
3.1 中央银行向政府提供各种形式的融资
3.2 代理财政实现财政收付以及政府债券的发行与兑付
3.3 代表政府管理外汇储备以及干预汇率
3.3.1 中央银行干预方式
3.3.2 财政部(外汇平准基金)干预方式
3.4 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
第4章 中央银行的职能之三:金融机构的银行
4.1 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来看
4.2 从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来看
4.3 为什么中央银行会介入金融机构的清算业务
4.3.1 相互开立往来账户
4.3.2 中央银行模式
4.3.3 准备金存款与同业拆借
4.4 现代支付系统的分类与发展
4.4.1 从支付业务的特点进行分类
4.4.2 全额清算与净额清算
4.5 中央银行的其他特征
4.5.1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自主性)
4.5.2 中央银行的问责制(accountability)
4.5.3 中央银行的透明度
第5章 从资产负债的性质认识货币
5.1 货币是资产还是负债
5.2 国债是货币吗
5.3 比特币是货币吗
5.3.1 中国人民银行对比特币的看法
5.3.2 比特币是不是货币
5.3.3 比特币是投资对象还是交易媒介
5.3.4 是否需要担心比特币带来的冲击
5.4 特别提款权是货币吗
5.4.1 特别提款权的主要特征
5.4.2 特别提款权有无可能成为国际货币
第6章 银根、流动性与超额准备金
6.1 银根和流动性
6.2 超额准备金的供给与需求
6.3 流动性过剩与钱荒
6.4 中国学者对流动性的不同看法
第7章 货币供应量是如何统计的
7.1 金融机构概览
7.2 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要素
7.2.1 从统计的角度来理解货币的性质
7.2.2 货币、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
7.2.3 货币持有者
7.2.4 货币发行者
7.3 如何统计货币供应量
7.3.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
7.3.2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构成
7.3.3 存款性公司概览的构成
7.3.4 三张报表的勾稽关系
7.3.5 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
7.4 储蓄率、储蓄存款与货币供应量
7.4.1 消费率与消费贡献率
7.4.2 储蓄率、储蓄存款与“笼中虎”
第8章 货币的价格
8.1 通胀率
8.2 利率
8.3 汇率
8.3.1 汇率的表示方法和变化率
8.3.2 实际汇率及其含义
8.4 通胀率与利率的关系——费雪效应
8.5 通胀率与汇率的关系——购买力平价
8.6 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利率平价
8.7 各种平价的相互关系
第9章 货币政策目标
9.1 货币政策框架
9.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9.2.1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含义的演变
9.2.2 什么是“货币币值稳定”
9.2.3 “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关系
9.2.4 “币值稳定”目标多重性引发的问题
9.3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9.3.1 价格型的中间目标
9.3.2 数量型的中间目标
9.4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第10章 货币政策工具
10.1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10.1.1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10.1.2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功能
10.1.3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10.2 公开市场业务
10.2.1 现券交易
10.2.2 回购交易
10.2.3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10.2.4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对比
10.3 再贴现和再贷款
10.3.1 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分类
10.3.2 再贴现的功能定位
10.4 常备借贷便利与中期借贷便利
10.5 中央银行票据
10.5.1 从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特点分析
10.5.2 中央银行票据的利息支付还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的流动性
第11章 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
11.1 金属货币本位下的铸币税
11.2 信用货币的铸币税问题
11.2.1 以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为视角
11.2.2 政府视角下的铸币税
11.2.3 铸币税特征总结
11.3 不同货币制度下铸币税含义的演化
11.3.1 一般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铸币税
11.3.2 货币局制度下的铸币税
11.3.3 “美元化”条件下的铸币税
11.4 实际铸币税、通货膨胀税与成本视角的铸币税
第12章 M2/GDP比率的含义
12.1 从货币需求角度的解释
12.1.1 货币化与经济虚拟论
12.1.2 资产结构论与储蓄率过高论
12.1.3 金融发展和深化理论
12.2 从货币供给角度的解释
12.2.1 银行不良资产理论
12.2.2 外汇占款论
12.3 金融风险论
12.3.1 显性的角度
12.3.2 隐性的角度
12.4 已有研究的特征
第13章 什么是存差
13.1 分析视角之一:历史视角
13.1.1 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存贷差问题
13.1.2 信贷差额分级管理体制下的存贷差问题
13.1.3 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的存贷差问题
13.1.4 1994年之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的新变化
13.1.5 1997年下半年通货紧缩之后存贷差的变化
13.2 分析视角之二:机构口径差异
13.2.1 不同金融机构组合下存差的含义
13.2.2 金融机构信贷收支平衡表项目设置的不足
13.2.3 银行概览下的存差分析
13.3 分析视角之三:区域金融差异
13.3.1 区域金融视角下存差的影响因素
13.3.2 欠发达地区视角下的存差扩大
附录A 如何看待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A.1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推出的背景与特征
A.2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内生性缺陷
A.2.1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的遗漏问题
A.2.2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的重复统计问题
A.2.3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重复计算与存款派生
A.2.4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应该纳入统计
A.2.5 为什么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不宜采用同比增速
A.3 小结
附录B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B.1 国内教科书的传统观点
B.2 三个视角的统一解释
B.3 小结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19-01-01 01:15:43